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和王大九日登城之作 原韻二首

《和王大九日登城之作 原韻二首》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寫的文章。

目錄

作品欣賞

烽火連西北〔1〕,

登埤動客心〔2〕。

茱萸山插少〔3〕,

荊棘路埋深。

驚見歸飛雁,

愁聽斷續砧〔4〕。

一聲河滿子〔5〕,

淚落不成吟。

郭沫若《和王大九日登城之作 原韻二首》敝帚集與遊學家書

說明

此題二首作於1912年10月。王大,作者樂山高等小學堂同學。這年重陽節(10月18日)登城,依王大詩原韻和詩二首。用韻當步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兩首詩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殷殷之情。標題,《詩稿》初作《和王大九月九日登城之作原韻二首》,後據原稿勘誤,刪去「九月」二字。

注釋

〔1〕古代在西北方邊境建造烽火台,台上置薪草狼糞,遇外敵來犯,即舉火預警。此指西北邊疆外敵入侵戰火。參見《代友人答舅氏勸阻留學之作次原韻》注〔2〕。據杜甫《春望》韻,疑原稿的第一、二句與三、四句順序抄寫顛倒了,比照第二首亦可證明。

〔2〕埤,牆。此指城上女牆。客心,旅居在外的心思。

〔3〕參見《九月九日賞菊詠懷》注〔1〕。此指客居在外,缺少兄弟般的朋友。

〔4〕砧,搗衣石。杜甫《搗衣》:「亦知戌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況經長別心。寧辭搗及倦,一寄塞垣深。用盡閨中力,君聽空外音。」此句化用杜甫詩意,斷續的搗衣聲聽來令人發愁。

〔5〕河滿子,一作何滿子,古曲名。張祜《何滿子》:「一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鐵馬〔1〕關山遠,

銅駝棘尚深〔2〕。

登高頻極目,

俯首更傷心。

亂際驚聽角〔3〕,

淒迥不聞砧〔4〕。

故園菊〔5〕應好,

難得舊時吟。

注釋

〔1〕鐵馬,鐵甲之馬。陸倕《石闕銘》:「鐵馬千群,朱旗萬里。」《文選》李善註:「鐵馬,鐵甲之馬。」喻兵。

〔2〕銅駝,古代置於宮門外的銅駝。借「銅駝荊棘」,形容亡國後的殘破景象。《晉書•索靖傳》:「靖有先知遠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

〔3〕角,號角。《北史•齊安德王延安宗傳》:「周武帝乃駐馬,鳴角收兵。」

〔4〕迥,回。砧,搗衣石,指搗衣聲。此句喻淒涼遼遠。

〔5〕故園菊,故鄉的菊花。杜甫《秋興八首》之一:「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末二句意謂故鄉的菊花想必開得很好,今天難有從前的心情來吟詠菊花。[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