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方言
吳方言 |
中文名: 吳語 外文名: Wu Chinese 語言別名: 吳越語、江東話、江南話、江浙話 使用地區: 江東/吳越/吳地越地/東吳/吳語區 主要分布: 今浙江/上海/蘇南/皖南/贛東北 語片劃分: 太湖/台州/金衢/上麗/甌江/宣州 文化屬性: 華夏文明、江南文化、傳統漢語 地域文化: 吳越文化/吳文化和越文化 使用人口: 九千多萬人 主要特徵: 全濁音(吳語標誌,低沉雄渾) 聲 母: 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四類 聲 調: 有入聲,平上去入四聲,因清濁而各分陰陽 字 詞: 吳語特徵本字、特徵詞彙 相關詩詞: 講誦多吳語;賀公雅吳語等 |
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江浙話、吳越語。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底蘊深厚。在中國分布於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西北一角(浦城),使用人口九千多萬。吳語是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支語言,是漢語七大方言集合之一。 吳語語音與古漢語標準韻書《切韻》《廣韻》等有着良好的對應關係。聲母方面,吳語繼承唐宋三十六字母框架體系,以保留全部濁音為最主要特徵 ,聲母分為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四類,部分地區保留尖團音分化。聲調方面,吳語具有仄音之一的入聲韻,繼承中古漢語整齊四聲八調,平上去入四聲因聲母清濁對立而各分陰陽。 吳語有數萬個特有詞彙和諸多特徵本字,是江南人思維方式、生活情調、文化涵養、社會生產、風俗民情、語言習慣的生動體現。吳語保留較多古漢語用詞用語,文化價值高。吳語語法結構和普通話差別大。 吳語分為太湖、台州、金衢、上麗、甌江、宣州六片語片,太湖片為最大語片。 吳語紮根於吳、越故地,與吳越文化血脈相連,人文歷史源遠流長。「講誦多吳語,勾提學佐書」,「詩成作吳詠,及此醉初醒」,吳語為江南本土古老語言,見證詩畫江南語言文化。吳語是吳越人的母語,是吳越人「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文化屬性和鄉情沉澱。吳語區歷史上長期是中國經濟文化核心地區,今一百餘城構成以上海為首的吳語城市群、江南文化圈、上海都市圈。吳語還是吳歌、越劇、評彈等傳統曲藝的載體。吳語也為歷代文人所吟詠,「醉里吳音相媚好」。[1] 古「幫滂並、端透定、見溪群」今三分的語言統稱為吳語。 吳語包括了吳語區江南城鄉各地的方言,一般以蘇州話、上海話為代表。 吳語具有四聲八調清濁對立等正統存古的語音特徵。 吳語通行於吳越,為吳語區文化情感之認同,為吳越文化之根基。
目錄
語言代碼
吳語Wu Chinese和普通話Standard Mandarin無隸屬關係,都是現代漢語。 漢藏語系語系-漢語族語族-吳語語種 ISO 639-1:zh ISO 639-2:chi(B)zho(T) ISO/DIS 639-3:wuu
歷代區劃
春秋分屬吳國都今蘇州,長江南錢塘江北,後滅蠻夷擴張、越國都今紹興,錢塘江南,後擴張。 秦朝同屬會稽郡治吳縣(蘇州)。 漢朝同屬吳郡治吳縣、會稽郡東漢永建四年起治山陰(紹興)、丹陽郡治宛陵。 三國同屬吳國。為吳郡富春人孫權所建。吳寶鼎元年析置吳興郡。 唐朝同屬江南道治蘇州。開元二十一年起同屬江南東道治蘇州。江南東道又稱江東,西面江南西道治洪州又稱江西。 五代同屬吳越國,西部屬南唐。吳越國為臨安人錢鏐所建。 宋朝同屬兩浙路治杭州。南宋建炎三年分杭州及其以北為兩浙西路治臨安府,錢塘南為兩浙東路治紹興府。 元朝同屬江浙行省。 明初,淮西人朱元璋拆分江南之行政區劃,將淮海唐屬河南道宋屬京東路、江淮唐屬淮南道宋屬淮南路、江南三個文化圈行政拼湊,拼河南江北行省東部及江浙行省北部,設直隸,後改稱南直隸清朝分為江蘇、安徽,造成吳地行政割裂。 吳語最多有聲母36個。吳語有濁輔音,因此聲母數較其他漢語方言偏多。 1.全濁聲母 吳語最主要特徵是中古全濁聲母仍保留濁音音位,如「凍」、「痛」、「洞」聲母分別為t、tʰ、d,普通話「洞」聲母清化為不送氣清音t。 中古漢語字分全清不送氣清音、次清送氣清音、全濁、次濁四類。清濁本於陰陽。全濁音是學術界判定吳語的重要指標。 《切韻》《韻鏡》等提到清濁概念。聲帶振動音為濁音。世界強國都有大量濁音。全濁為濁阻礙音,低沉雄渾,次濁為響音。除吳語、老湘語 、吳湘濁音走廊、少數閩北語外的漢語方言無全濁輔音,吳語有全部濁音。 吳語濁塞音、不送氣清塞音、送氣清塞音對立,清擦音、濁擦音對立。清塞音爆破性較其它漢語強。 邊音、鼻音l/m/n/ȵ/ŋ均分為清濁兩套,分別與陰陽聲調相配。 2.不齶化 齶化指k/kʰ/g/h/ɦ變成tɕ/tɕʰ/ɕ等。多地見組後拼細音+i/+ü字齶化,其餘不齶化。台州片/江山/廣豐/玉山等舌根音拼細音也不齶化。 3.尖團音 分尖團地:蘇州/崑山/常熟/張家港/太倉/吳江、無錫/江陰、靖江、武進東、浦東/嘉定/寶山/金山/青浦等、義烏/蘭溪/浦江/東陽/磐安/永康/金華鄉下/武義鄉下、平湖/嘉善、餘杭/富陽鄉下/桐廬南鄉、縉雲。 4.泥來母不混 泥來母n和l不混,弄讀盧貢切。 南方僅全部吳語、部分客家語和部分粵語完全分泥來母。江淮官話/西南官話/贛語/閩語/徽語/湘語/部分粵語/部分客家語都混淆泥來母,腦=老。 5.疑母 鱷ŋoh≠惡oh/u。疑母洪細皆讀鼻音,疑泥細音混同,藝ȵi≠異yi。不混以影雲母。 6.日母 7.微母 8.翹舌音 部分吳語有翹舌音,衢州/常熟/張家港/江陰東鄉/無錫/蘇州郊鄉等,但翹舌音比普通話少,似是事zɿ/姍珊蘇干切山saen/扎/沙/殺/數/生/產/初/察/翅等讀平舌音。多地無翹舌音。 9.上古音遺留
韻母
吳語最多有韻母60個。 1.入聲韻 保留入聲韻,收喉塞音除東甌片及金華。 2.非組韻 3.東鍾韻 4.介音 介音j/w/ɥ發音短促,有輔音性除金華。 5.咸、山攝一、二等不同韻 6.麻韻二等高化 如麻馬罵/茶dzo/下/瓜/花/華讀o/u/uə韻除杭州/高淳 7.麻韻三等 8.蟹韻 9.部分韻母口型小 多地普ai→吳e/ae,普ao→吳au/ɔ 10.梗韻二等 11.咸山二攝 12.真侵韻 13.藥韻 14.陌韻二等 15.歌戈韻 16.前後鼻音 17.屋燭韻和覺韻 18.灰韻 19.末韻、沒韻、沃韻 20.協韻、黠韻 21.德韻
聲調
1.四聲八調 吳語大多有七八個聲調,中古平上去入四聲各因聲母清濁分為陰陽,部分地區陽上併入陽去。 在吳越諸多八聲調具全地,古濁上字不混入陽去,仍歸陽上。 吳江與嘉興府部分,清聲母送氣與否也構成分調條件,次陰平清送氣與全陰平清不送氣不同。 普通話三聲四調所謂一陰平、二陽平、三上聲、四去聲,謬也。 普通話陰平和陽平按聲調起伏分,但古語非如此,陰陽因聲母清濁而分,陽四聲為濁音。 吳語聲調陰高陽低。 2.入聲 漢語音分舒促,入聲短促,剛勁有力,一發即收。 3.平仄與格律 平上去入四聲,上去入三聲為仄聲,此為格律基礎。 普通話失入聲等原因致不分平仄。平仄體現韻律之美,詩詞用普通話不合格律。 吳語吟詩詞朗朗上口,平仄合律。詩詞文章當吳語讀。
節奏組
局地詞句有時據前後字聲調而產生連讀變調。
符合韻書
吳語與唐宋韻書高度匹配。吳語區自古吳語教學。 1.無輕聲 2.無多音的字 3.無捲舌音兒化 局地有兒綴詞。 4.其他 1.賓語前置 SVO/SOV通用。局地只有SOV結構。 時態句用SOV: 我作業做好快咧。 2.定語後置 3.狀語後置 4.話題優先
詞法
1.疑問詞 2.多語氣助詞 3.人稱 4.量詞特殊用法 5.指代詞
句法
1.句式 2.不用「的」「地」除杭州 3.持續體不用「着」 4.完成體 5.非主動語態不說pei 被平義切讀bi,被服/覆/遭受 為:主動語態we,非主動ŋe。 6.浙南「添」 飯吃碗添 7.徠/勒 我徠/勒店裡 8.結果體 9.殺/煞 10.經歷體 11.不存在體不說mei 沒嘸沒/嘸不 12.嘗試體 13.末/呢/之提頓 14.進行體 快來望,來蓋落雪。 1.語言習慣差異 2.無胡語音譯詞 無蒙古語音譯詞胡同、滿語音譯詞餑餑/「挺」好/妞妞/「瘮」得慌等。 3.詞意差異 4.善用單音節詞 5.特色構詞方式 6.程度
口語
數詞 稱謂
北部吳語
北部吳語紮根於有輝煌歷史文化的傳統江南。內部通話程度大,合為太湖片。 吳語太湖片67市縣,6600萬人,互通 1.毗陵小片17市縣 [江蘇]常州(除沿江圩塘/魏村/孝都/小河等鄉)、丹徒(寶堰/榮炳等)、丹陽、金壇(除縣城以西)、溧陽、宜興、江陰(除西北石莊鄉及利港鄉一部)、無錫(西)、張家港(除中心河以東/沙槽河以北)、靖江(除西南新橋/東興等鄉)、通州(城區及周圍鄉村)、海門(北部包場等12鄉)、啟東(北部呂四等7鄉)、溧水(孔鎮/和鳳/洪藍/東廬/晶橋/雲鶴等)、高淳(東部顧隴/椏溪/定埠等7鄉)。 [安徽]郎溪(北部定埠/梅渚等鄉,西北部建平/東夏/幸福等鄉)、廣德(北部下寺鄉廟西,南部蘆村鄉甘溪溝及東亭鄉部分村) 2.蘇滬嘉小片30市縣 [江蘇]蘇州、崑山、常熟、太倉、吳江、張家港(中心河以東/沙槽河以北)、無錫(東)、啟東(除北部呂四/三甲等7鄉)、海門(南)、通州(東南部通海9鄉及東北部三餘7鄉)、如東(東南角) [上海]上海、嘉定、寶山、浦東、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閔行 [浙江]嘉興、嘉善、桐鄉、平湖、海鹽、海寧 3.苕溪小片5市縣 [浙江]湖州、長興、安吉(除以上兩縣西邊境)、德清、餘杭 4.杭州小片1市 [浙江]杭州(老城) 5.臨紹小片12市縣 [浙江]臨安(除舊昌化縣昌北區及舊於潛縣北邊境)、富陽、蕭山、桐廬、建德(下包、乾潭以東)、紹興、諸暨、嵊州、新昌、上虞、餘姚(除東部河姆渡等鎮)、慈谿(除東部觀海衛等鎮) 6.甬江小片12市縣 [浙江]寧波、餘姚(東部河姆渡等鎮)、慈谿(東部觀海衛等鎮)、鄞縣、奉化、寧海(除岔路及其以南),象山、鎮海、舟山、岱山、嵊泗
南部吳語
南部吳語分歧大,片內多處不互通。台州片語音與北吳最近。東甌片與其他片差異大不互通。 一、上麗片23市縣,750萬人 1.麗水小片9市縣 [浙江]麗水、宣平今屬武義、雲和、景寧、文成(南田鎮)、青田(除溫溪區及萬山區一部)、泰順(除南部閩語區及百丈鎮)、龍泉、慶元(除東部竹坪/合湖以東)。 2.上山小片15市縣 [江西]上饒、廣信、玉山、廣豐、德興(隴頭) [浙江]松陽、遂昌、開化、常山、江山 [福建]浦城(除南部石陂/水北/臨江等5鄉) 二、台州片11市縣,600萬人 [浙江]台州、臨海、溫嶺、三門、天台、仙居、玉環、黃岩、椒江、路橋、樂清(清江以北)、寧海(岔路以南) 三、甌江片12市縣,600萬人 [浙江]樂清(清江以西)、永嘉、溫州、甌海、瑞安、平陽(除閩語區)、蒼南(除閩語區,金鄉鎮為明初駐軍後裔屬太湖片)、文成(除南田鎮)、泰順(百丈鎮)、洞頭(除南部洞頭/元覺/霓嶼三島東部)、玉環(西南角)、青田(東部溫溪區,萬山區黃洋/萬山等鄉) 四、金衢片13市縣,700萬人 [浙江]金華、蘭溪、浦江、義烏、東陽、磐安、永康、武義、衢州、龍游、縉雲
西部吳語
宣州片僅鄉鎮尚存吳語。吳語版圖淪陷區為太平天國後外來移民後代。按漢語七大方言分,徽嚴片列入吳語。 一、宣州片24市縣,500萬人 1.銅涇小片12市縣 [安徽]銅陵、涇縣、寧國(青龍/濟川/東岸等鄉)、繁昌、南陵(西北,青弋江支流靠近宣城的圩區:東七鄉上洲村/姚義村/東塘鄉/太豐鄉,東河鄉及東南角吳灘鄉一帶)、宣城(西北及南部溪口鄉金牌)、灣沚(除萬春)、當塗(東南)、博望(丹陽鎮/新市鎮)、青陽(童埠/杜村2鄉及酉華楊柳地/丁橋茗山,獨龍)、貴池(東)、石台(東,含廣陽)、太平(西部楊家嶺一帶,北部龍門以北) 2.太高小片7市縣 [安徽]太平入黃山(東南)、寧國(南部南極鄉等)、當塗(東部湖陽鄉等)、博望(博望鎮) [江蘇]高淳(西)、溧水(南,縣城為吳語和淮語分界) [浙江]臨安(舊昌化縣昌北) 3.石陵小片5市縣 [安徽]石台(石埭,中部)、青陽(東南陵陽等鄉)、涇縣(西南厚岸/包合/水東3鄉)、太平(西北三豐部分鄉村)、貴池(南部灌口一帶) 二、徽州片20縣區,450萬人 [安徽]屯溪、徽州區、黃山區(湯口)、歙縣、休寧、黟縣、祁門、績溪、旌德(西鄉)、石台(占大)、寧國(胡樂)、東至(西南郎木塔一帶) [浙江]淳安、建德、臨安(昌化以西)、桐廬(西邊境)、開化(馬金) [江西]婺源、德興、浮梁 1.形成。商末,長江下游江南古越語與上古華夏語融合成上古吳語。 2.擴展。四百多年漢朝江東語言連片成型。「漢高帝十二年,一吳也,後分為三,世號三吳,吳興、吳郡、會稽其一焉。」 東吳之語是東南之語源頭。 3.變革。五胡亂華,晉室南渡,剛烈驍悍的古吳越精神儒化,上古吳語衍變成中古吳語。自此崇文。 4.發展。唐宋吳越經濟發達,文化昌盛。 5.國音。南宋,成為文脈嫡系繼承者。「四方之民,雲集二浙,百倍常時」「富商大賈,往往而是」「號為士大夫淵藪,天下賢俊多避地於此。」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北方始失入聲除晉語。兩浙是南宋文明區,吳語以韻書為參照。 6.繁榮。「善操海內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之而雅,俗者,則隨而俗之。」明朝以說蘇白為榮。 7.衰落。太平天國戰亂及亂後非吳流民湧入、強制推普使吳語臨危。 8.堅守。語言為文化載體,為一地人標誌。堅持吳語本位 ,傳承古老吳語。
人文歷史
吳語是中國最古老語言之一,其形成歷史追溯到商末,從姬室東遷算起距今3200年歷史。那時泰伯奔吳,泰伯、仲雍是周朝先祖周太王長子和次子,二人於太湖流域建立嫡系姬姓諸侯國吳國。「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江南本土文明與古中原文明融合成先進吳文化。古吳語來源是上古漢語。吳國鼎盛時滅亡淮夷、徐夷、州來、巢、鍾離、鍾吾、邗,破楚,敗郯胡沈陳許蔡頓魯齊,與晉「黃池之會」。吳、越民風相近,「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 「江東」曾是尚武之地、劍客之鄉,之後的江東兼為文學、經濟意義上的「江南」,是文章錦繡之鄉、天下太倉。西晉衣冠南渡立東晉,「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之六七」。六朝之際江南相對穩定,以吳文化為主並之古中原文化。南朝民歌始於三國東吳迄於陳,留存近五百首,分為「吳歌」「西曲」兩類,如吳聲民歌《子夜四時歌》。唐宋無數名家於江東留下千古詩篇,而塑造這些人文景觀的正是吳越先輩,亭台樓閣,粉牆黛瓦。「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李白夢遊天姥寫下名詩。「醉里吳音相媚好」辛棄疾亦沉醉於信州上饒溫婉美好的吳音。「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吳中姑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杭州……吳越之地是華夏文化代表。吳語較接近中古漢語,一些字詞透露出古文味道。吳語區 歷史上是多個時代文化經濟中心,亦是古時雅士聚集地,吳語保留漢語正統因素。吳語有變遷,史載古江東吳人讀人音儂,今北吳人不讀人音儂,南吳局地讀人音儂。普通話受北方古胡人影響,吳語繼承雅言特徵。
分期沿革
春秋戰國 吳語源頭追溯到越國成立和泰伯奔吳。三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到達今常熟、無錫 一帶,他們的語言和當地語言結合,構成吳語基礎。吳越雖為兩國但語言風俗相通。《越人歌》「濫兮抃草濫予,昌枑澤予昌州州,飠甚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惿隨河湖。」 春秋戰國時吳越語言於古華夏語衝擊下形成古吳語。 秦漢魏晉南北朝 秦漢吳語穩步發展。晉代永嘉南渡,吳語受古中原話影響。吳語是大批南遷士大夫必學方言,當時金陵說吳語今不是。《世說新語·排調》「惟聞作吳語耳」記王導作吳語。 南朝古吳語對日語有影響。吳音是日本漢字音音讀的一種,該批漢字讀音從南朝直接或經百濟傳入日本。吳音融入日語程度深,常用於基本詞彙中,古稱「和音」。平安時代之後日本留學生推動長安音,稱江東音為「吳音」。 吳音與今吳語有相似點,日母;「和」吳音ワ合吳語「和牌」等。 隋唐 唐朝韻書有吳語記載,如《刊謬補缺切韻》「膀,普浪反,髀,吳人云」。至今吳人腿叫pʰang上聲。 唐時國家興盛,吳語鞏固。 常熟話今有33聲母、50韻母、8聲調。唐朝人說話即8調。常熟話留有很多古語,小官人、娘子等。 宋元 北宋《集韻》等收吳語字。 宋代吳語形成今各片狀況。永嘉人據己方言寫入字書 ,由書會寫戲文腳本。 元末《南村輟耕錄》以民間射字遊戲記吳語音系。 明清 明代蘇州經濟文化水平高。「三言」和《墨憨齋定本傳奇》《浣紗記》《清忠譜》等用吳語。 明末吳語人口占全國20%。 清末太平天國作亂致吳地經濟遭打擊,吳語人口銳減 ,對江南造成嚴重影響。 清末有《吳歌甲集》。 近現代 19世紀末起上海話音譯沙發/啤酒/咖啡等。 80年代後期吳語區學校始用普通話授課。 30年來,禁止校園吳語和語文課推普教育使一些青少年吳語能力差,思維閱讀普化,成為吳語文盲。 許多民眾呼籲吳語教學,媒體用吳語。保衛吳語! 普通話也是一方言,缺陷多。
源流小考
吳國王族與周同姓,來自中原,「宜侯」銘文為證。吳、越王鑄禮器兵器皆用漢字。吳公子季札通中原禮樂,出訪各國,為「吳之習於禮者」。孔子弟子中江南唯吳人言偃。上層人士通習華夏語,只不知用中原雅音還是相鄰楚音。從春秋楚人伍子胥、伯嚭、文種、范蠡入仕吳越,及秦末項羽在吳的號召力來看,近楚可能性大。 秦始皇分36郡,於吳越東置會稽郡、西置鄣郡。漢初並,後改會稽為吳郡,漢武帝改鄣郡為丹陽郡。東漢置會稽、吳郡。秦漢置郡設官駐兵,中原移民聚居點於郡治,吳語以此為中心發展。 南吳語有更多古吳語特點,將溫州話與揚雄《方言》對比,與南楚沅湘間有多條相合,憚怒/慧病癒/拌揮棄等特色詞皆楚語。吳語形成除結合古越語外,還可能由楚與中原話兩源融合而成,有中原人說吳人音楚,稱吳楚之音。古吳越語與東楚方言相融合形成地方特色江東方言,至西晉永嘉之亂洛陽陷落有560年發展,王充《論衡》記他八歲就學時「書館小僮百人以上」,東漢初會稽教育發達。 吳語之處,詩畫江南。 《全唐詩》收生於吳語區詩人作品8300首,占總量1/6。 《全宋詞》收生於吳語區詞人作品6000多首,占總量1/3。 六朝吳歌「我」用「儂」,此語留存於局地口語中並轉為奴。那時吳語和今吳語差距大。 明清吳語與今吳語接近。清初《豆棚閒話》:我哩個生意,弗論高低,儕好同坐。得子時就要充個豪傑;弗得時囫圇是個臭癘。 清末有吳語小說海上花列傳、九尾龜、九尾狐、海天鴻雪記。 《海上花列傳》:不多時,洪善卿匆匆出來。趙朴齋雖也久別,見他削骨臉,爆眼睛,卻還認得。趨步上前,口稱「娘舅」,行下禮去。洪善卿還禮不迭,請起上坐,隨問:「令堂阿好?阿曾一淘來?寓來哚陸里?」朴齋道:「小寓寶善街悅來客棧。無朆來,說搭娘舅請安。」
吳越文化
吳語與吳越文化血脈相連。 《宋史》曰「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明清吳越賦稅占全國一半。民國上海產值占全國2/3。今吳語區經濟總量占全國1/6,工業總產值占全國1/5。 明清產生202位狀元,出自吳語區的有101人。 兩彈一星元勛共23人,吳語人占12席。截至2007年,吳語區出625位兩院院士,占全國43%。 吳越裔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有5人。 七千年前,始於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 ,兩千年風雨同舟,吳越文化風采依舊。吳文化和越文化同俗並土 ,再造吳語區新輝煌,必傳承其文化內涵與精神特質。 早先吳越先民斷髮文身,好勇好劍,輕死易發 ,創造青銅兵器文明和波瀾壯闊的吳越春秋史。後來吳越文化有士族精神、書生氣質。隋唐起,作為華夏文明核心的吳越文化愈發精緻。工商業於吳越率先萌芽,海派文化亦根植於斯。吳越文化既有「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英雄氣概,又有「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的詩性審美情懷。
蘇白
蘇州白話為江南讀書音,吳地話必蘇白。
童謠
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媼婆橋,媼婆對我笑,叫我好寶寶,糖一包,果一包,媼婆買條魚來燒,頭弗熟,尾巴焦,盛勒碗裡吱吱叫,吃勒肚裡豁虎跳,跳啊跳,一跳跳到賣魚橋,寶寶樂得哈哈笑。 田田畈畈,翻過南山,南山北斗,水界銅關,狸貓合煞,楊柳鑿腳。 篤篤篤,賣糖粥,三斤蒲桃四斤殼。
民諺
春雷十日陰,半晴半雨到清明;雨打黃梅頭,四十五日沒日頭。 焐春三,凍八九。
與徽語
原徽州和嚴州淳安/建德為徽語。建安十三年,東吳孫權遣賀齊擊山越,平黟歙置新都郡。 徽語全濁音清化,《中國語言地圖集》將其分出吳語。
國音之爭
民國教育部讀音籌備處會議,汪榮寶稱「若每省一表決權,從此中國古書都廢了。」「南人若無濁音及入聲,便過不得日子。」吳稚暉說「濁音字甚雄壯,乃中國之元氣」。因會議爭吵,議長吳稚暉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