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吳大徵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本 名;吳大澂

別 名;吳大淳(初名)

所處時代; 清代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江蘇吳縣

出生日期;1835年

逝世日期;1902年

主要作品;《說文古籀補》、《皇華紀程》等

主要成就 重立土字碑

爭得中國船隻在圖們江口的航行權

在吉林鞏固邊防

吳大澂(1835年-1902年),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恆軒,晚號愙齋,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官員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民族英雄 。清同治七年(1868年)進士。善畫山水花卉精於篆書。皆得力於金石鑑賞修養。[1]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的1886年,吳大澂與沙俄談判。他據理力爭,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並對中國的出海權進行妥協:圖們江口的出海權雖不能共享,但中國船隻可以借道出海,俄國不得阻止。吳大澂又設法延長談判,迫使沙俄歸還了黑頂子山地區(今吉林琿春敬信鎮)。其戰略眼光與愛國精神令後人稱頌。 [2]

目錄

人物生平

整頓軍旅,鞏固邊防

1868年(同治七年)進士,授編修。出為陝甘學政。1877年(光緒三年)赴山、陝襄辦賑務,不辭勞苦,親赴災區察勘,得左宗棠、曾國荃等保薦,次年,授河北道。1880年(光緒六年),詔給三品卿銜,隨吉林將軍銘安辦理寧古塔三姓琿春等東陲邊務。次年,授太僕寺卿。是年4月,吳大澂為三品卿銜,赴吉林隨同銘安幫辦一切事宜,旋即改為「督辦」。於6月行抵吉林,即與吉林將軍銘安商酌防務事宜,於整軍吏、守邊強邊等方面多有建樹。

吳大澂與吉林將軍銘安于吉林建立邊防軍隊。改原有八旗兵,廢除世襲制,改為招募制,共建防軍馬步13營,5000人。次年防軍增至9000人,後統稱靖邊軍,經過嚴格訓練,已「悉成勁旅」。於琿春開始修築東、西炮台。為防禦沙俄從水上入侵,還創建圖們江、松花江水師營。同時設立招墾局,移民墾荒,推行實邊政策。他經過實地勘查,確定以琿春和三岔口所屬邊地為招墾中心,設立琿春招墾局,下設五道溝和南崗分局。招墾範圍廣泛,且規定許多優惠政策。為給墾民、商旅和軍隊提供方便,1880年底,修築從寧古塔至吉林省城長達600里的大道及北、東線大道,建有百餘座木橋,同時還增加許多驛站,加強了邊疆的防務力量。

1883年(光緒九年),法國越南向中國擴張,奉命會辦北洋軍務。1884年遷左副都御使。詔令赴朝鮮處理甲申政變,抵制日本朝鮮的侵略活動。

勘界談判,據理力爭

1885年(光緒十一年),吳大澂會同寧古塔副都統容山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重勘東部邊界。經吳大澂、依克唐阿再三辯駁,據理力爭,終於達成協議。於1886年10月12日正式簽訂《中俄琿春東界約》及《中俄查勘兩國交界道路記》。含補立「土」字牌,添立「啦」、「薩」、「瑪」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記號;收回黑頂子;爭得圖們江口通航權等,從而捍衛了祖國的神聖領土。矗立在琿春市區的龍虎石刻及具清代建築風格的五角碑亭,就是琿春人民為紀念愛國大臣吳大澂談判勝利而建立的。石刻正面篆書陰刻「龍虎」二字,左下豎刻「吳大澂書」,字體流暢,氣勢磅礴。吳大澂於談判期間曾多次書寫「龍」、「虎」二字,抒發其「龍驤虎視」的大無畏的愛國精神。1886年,任中國首席代表在岩杵河-琿春同俄國進行勘界會談。與沙俄代表據理力爭,收回了被沙俄非法霸占的黑頂子百餘里的領土,糾正了「土」字界牌。又爭得了中國船隻在圖們江口的航行權。

1887年(光緒十三年),調任廣東巡撫,又同葡萄牙強占澳門香山七村的侵略活動作鬥爭。

微服視察,貪吏束手

1887年(光緒十三年)八月,鄭州十堡黃河決口南泛,為害嚴重。先是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李鶴年、河南巡撫倪文蔚主持堵口,朝廷復派禮部尚書李鴻藻到工督修,1888年(光緒十四年)五月,口門埽占失事,功敗垂成。李鶴年等均革職。七月,皇帝命吳大澂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接辦堵口大工,於當年八月到任視事。他認為河工堵口收發料物弊端甚多,乃隻身微服,混雜在送料民工中,背運秸料,進行私訪。發現發料短缺,剋扣工錢,吳大澂有意率眾與管料官員爭吵,該官員正擬將大澄推下鞭杖時,他的隨從立即站出高呼:他是河帥,誰敢動手?這時吳大澂喝令對管料的官員予以杖責,並帶枷在工地示眾,以儆效尤。

治理黃河,籌劃有方

吳大澂對堵口工程籌劃有方,措施得當。對在工的官吏,分工明確,嚴限完成。他誓言:如依限不能完成者斬,自己也將以身殉職。在工人員無不凜然,於是日夜趕堵,於當年(1888年)十二月合龍。該工程較撥發款銀節約60餘萬兩。吳大澂任河督時,對鄭州、中牟、開封一帶險工甚為重視。他說:中河廳頭堡大王廟頂沖之石堤,……八堡之人字壩、托頭壩(中牟境),下南廳七堡之順二壩,十九堡之蓋壩(開封境)均甚緊要,是防禦省城之門戶。他提倡用水泥砌築磚石壩,加固工程,這是黃河上使用水泥修工程之始。

1885年(光緒十一年)時,他曾奏請用新法測繪黃河圖,自河南省閿鄉縣(今靈寶境)金斗關到山東利津鐵門關海口,測量河道長1021公里。次年圖成,呈光緒帝瀏覽,命名《御覽三省黃河全圖》。

鄭州十堡大工完成後,因河勢南趨,行將塌至堤身。吳大澂審時度勢,在滎澤八堡(今鄭州李西河一帶)老灘前,築石壩一座,工竣立一石碑,碑文是:「老灘土堅,遇溜而日塌,塌之不已,堤亦漸圮,今我築壩,保此老灘,灘不去則堤不單,守堤不如守灘。」闡明了他的固灘保堤的治河思想。

吳大澂治河成功後,實授河道總督,賞頭品頂戴。

暮年兵敗,抱恨辭世

1894年(光緒二十年),甲午戰爭爆發,吳大澂時任湖南巡撫,奏請從軍。8月15日、17日連電「奏請統率湘軍赴朝督戰」。不久,獲清廷允准,「帶勇北上」。旋被任為幫辦東征軍務。

吳大徵作品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1月,吳大澂率新老湘軍二十餘營出關,2月11日到達田莊台。從2月21日開始,吳大澂與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吉林將軍長順宋慶等部合軍,進行第四次反攻海城。當時集中在海城附近的清軍共一百餘營,三萬餘人。兵力雖多,但因系統複雜,有湘軍、楚軍、淮軍和東北軍隊,互不統屬,缺乏統一指揮。吳大澂名義上為幫辦軍務,但無法指揮全軍。諸將多「擁兵據要害,徘徊觀望,乍卻乍前,不能出死力以決一勝」。歸吳大澂節制的軍隊只有二十營,而他所率領出關的湘軍將領又多系庸劣無能、貪生怕死之徒。被調遣時,「遲不赴命」。親軍統領劉樹元臨敵「誆怯不前」,炮隊統領吳元愷聞戰「相率而退」。加以吳大澂低估了敵人,對戰爭全局缺乏認真部署。正當吳大澂等集中兵力會攻海城之際,日軍利用清軍的弱點,採取「佯攻遼陽,實取牛莊」的聲東擊西戰術,3月3日派第3、5兩個師團進犯牛莊。吳大澂等未能識破日軍陰謀,置牛莊於不顧,全力圍攻海城。由於牛莊防務空虛,致使一日之內就被日軍攻陷。牛莊失守當天,吳大澂匆匆由田莊台奔往石山站,「沿途潰勇絡繹,其勢已成瓦解」,吳大澂退走石山站後,宋慶也把守營口的主力撤往田莊台,致使營口兵力空虛,3月7日日軍又輕易的攻取營口,田莊台隨後也被攻陷。田莊台既失,「湘軍力戰而敗,死傷過多,人心不振」。吳大澂憤湘軍盡覆,欲拔劍自裁,被左右格阻之。乃自嘆曰:「余實不能軍,當請嚴議」。清廷以吳大澂「徒託空言,疏於調度」,3月17日下令撤去其幫辦軍務職,交部議處。旋革職留任,尋命開缺。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復降旨革職,永不敘用。

此後,他為生計所迫,曾任上海龍門書院山長,授徒自給,又變賣個人所藏字畫、碑帖、古銅器以補日用。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吳大澂辭世,時年68歲。蟄居虞山的翁同龢得知吳大澂去世的消息後,特遣人送去輓聯:

文武兼資,南海北海;漢宋一貫,經師人師。橫批:一臥滄江

藝術特色

吳大澂精於鑑別和古文字考釋,亦工篆刻和書畫。吳大澂書法以篆書最為著名。他的篆書很有特色,將小篆古籀文結合,功力甚深,即平時書翰也常用工整精絕的篆字為之,規矩整齊,別有情致。早年從陳碩父學篆書,中年以後又參以古籀文,書法益進。他開始學秦代小篆刻石,書法酷似李陽冰。後受楊沂孫的啟示,將小篆與金文相結合,並用這種方法書寫《論語》《孝經》以及信札。他的篆書大小參差、淵雅朴茂,在當時是一種創造。他對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開拓了對先秦文字的廣闊的視野,使他的篆書從中汲取了不少的營養。吳大澂寫篆書,喜用隸書書款。他的隸書橫平豎直,亦取法漢碑。行書學曾國藩,又頗有黃庭堅的趣味。吳大澂又以詩詞及散文著稱。著有《愙齋詩文集》《說文古籀補》《字說》《愙齋集古錄》《古玉圖考》《權衡度量實驗考》《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吉林勘界記》《十六金符齋印存》等十餘種。

吳大澂,做《古玉圖考》,對古玉的頗為有識。也喜歡紫砂壺,曾請過當時的制壺名家黃玉麟來自己家裡造壺,其壺底有陽文的「愙齋」款,壺形古樸,善畫山水、花卉,書法精於篆書。

家族

弟弟吳大衡。

吳大澂為汪鳴鑾的姨表兄,吳湖帆的祖父,姻親中較出名是張之洞袁世凱

女兒吳本嫻嫁給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

女兒吳本靜嫁給費樹蔚。

侄兒吳本善之女相繼嫁給張是彝。吳本善之子吳湖帆過繼給吳大澂為嗣孫。

結拜兄弟副都統容山 (字峻峰)。

參考資料

  1. 書畫名家:吳大徵 , 360doc個人圖書館 2012-08-16
  2. 墨香集—篆書欣賞.吳大徵精品篆書 , 360doc個人圖書館 2015-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