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蘇特
颱風蘇特(Typhoon Sudal),在菲律賓名為颱風科斯梅(他加祿語:Bagyong Cosme),是約半個世紀來襲擊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雅浦州的最強颱風,這個長17公里的小島全部遭到颱風強度狂風的吹襲,導致90%的建築物不是被毀就是嚴重受損。風眼[1]行經的雅浦州東南部所受破壞最為嚴重,風速超過每小時185公里,不過,颱風的中心部分是在該島以南的海上經過。
颱風蘇特源於2004年4月2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以東的一片對流區。系統在成形後的第一周里總體保持向西移動,其間曾短暫向北面和西南轉向。4月5日,氣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逐漸強化成颱風。4月9日,蘇特在雅浦州以南近海掠過,並很快達到風力時速約240公里的最高強度。颱風接下來向西北方向移動,最終又轉向東北,於4月16日轉變成溫帶氣旋並在兩天後消散。
除雅浦州外,颱風還襲擊了楚克州,造成當地農作物受到輕度破壞。美國關島和羅塔島受到蘇特產生的大浪衝擊,還出現小雨,氣旋之後從距無人居住的日本硫磺島非常近的海域經過。這場風暴一共造成價值1400萬美元的破壞,其中大部分都發生在雅浦州,不過沒有出現人員重傷或死亡的報道。由於風暴造成的嚴重破壞,其名稱「蘇特」遭退役,由銀河取代。該名稱原是由大韓民國提供,在朝鮮語中意為水獺。
目錄
氣象歷史
2004年3月末,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澎貝島東南方向有對流區(即雷暴區)持續存在。起初這片海域有強烈的風切變,不利於熱帶天氣系統發展。不過隨着這種不利影響逐漸減弱,逐漸發展的廣闊環流中心上空的對流也不斷增多。4月2日,日本氣象廳將位於楚克州附近的系統歸類為弱熱帶低氣壓,之後又為之分配國際編號「0401」,意為2004年首場熱帶氣旋。系統緩慢向西移動並發展,於兩天後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歸類為第03W號熱帶低氣壓,是該機構在2004年追蹤到的第3個熱帶氣旋。此後不久,環流上空的對流有所增加,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
風暴繼續穩步增強並轉向北上,4月5日,日本氣象廳評估其10分鐘持續風速已達到每小時65公里,因此將氣旋命名為「蘇特」(Sudal)。與此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系統的1分鐘持續風力時速有100公里。從普盧瓦特環礁上空經過後,蘇特因受北面逐漸形成的高壓脊影響轉向西偏南。4月6日,風暴中開始形成眼狀特徵,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位於關島東南方向約540公里洋面的蘇特升級成颱風。日本氣象廳直到次日才將氣旋升級成颱風,這時系統的風眼已經變得更加清晰。颱風轉向西北,氣象部門起初估計蘇特會在雅浦州以北經過,不會對島上造成嚴重影響。但由於北面的高壓脊增強,氣旋很快又轉向西偏南,逼近雅浦州。4月8日,颱風迅速強化,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報告系統1分鐘持續風力時速已達215公里,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2]下的四級颱風標準。接下來蘇特的前進速度放緩並略有減弱,於協調世界時4月9日凌晨0點從雅浦州以南約45公里洋面經過,這也是風暴距該島最近的一次。
4月9日,颱風繼續增強,衛星圖像還顯示其中出現同心風眼牆,表明這已經是個非常強烈的熱帶氣旋。4月10日清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蘇特的1分鐘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240公里的最高值,已屬該部門之超級颱風級別。與此同時,日本氣象廳估計氣旋達到的10分鐘持續最高風速為每小時165公里,氣壓低至940毫巴(百帕,27.76英寸汞柱)。蘇特在這天進入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預警責任範圍,該機構在發布地方公告時為風暴命名「科斯梅」(Cosme)。接下來數天裡,颱風繼續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雖有波動,但總體上一直都很強烈。4月12日,因高壓脊出現薄弱點,氣旋轉向北上,然後又轉朝東北方向前進,風眼的直徑擴大到約85公里。次日,蘇特達到1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230公里的第二波最高強度,隨後就因水溫降低,上層風切變增多的共同影響逐漸減弱。
4月15日清晨,蘇特從距無人居住的日本硫磺島非常近的海域掠過,並在此期間急劇弱化,環流中心已經從最深層對流中暴露出來。此後不久,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日本氣象廳都將氣旋降級成熱帶風暴。4月15日晚,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為系統已轉變成溫帶氣旋,但日本氣象廳仍在繼續發布公告直至次日為止。溫帶風暴繼續向東北方向移動,最終在日本以東、阿留申群島以南較遠處洋面失去蹤影。
視頻
颱風蘇特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颱風眼】颱風的風眼_颱風眼氣壓_颱風眼為什麼風平浪靜,佰佰安全網
- ↑ 辛普森颶風等級法是怎樣的?,愛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