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古滎冶鐵遺址

古滎冶鐵遺址位於鄭州市西北20公里處。遺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300米,總面積為12萬平方米,為河南郡鐵官的一號作坊,簡稱「河一」,是世界上發現的規模最大、時間最早的冶鐵遺址。發現煉鐵大高爐兩座,爐缸呈橢圓形,爐壁、爐基均用黑褐色耐火土夯築而成,爐前、爐側有冶煉的架木遺蹟。

中文名:古滎冶鐵遺址

總面積:12萬平方米

簡 稱:河一

遺址屬性:冶鐵遺址

批准單位:國務院

批 次: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時間:2001年6月

所屬年代:漢

編 號:75

地理位置:河南省鄭州市

目錄

歷史沿革

1965年被發現,在1965年、1975年,古滎鎮漢代冶鐵遺址進行兩次發掘,發掘出兩座規模較大的漢代冶鐵高爐殘跡和水井、水池、船形坑、四角柱坑、陶窖等,還出土有陶製鼓風管、耐火磚和鑄造鐵范用的陶模,以及318件鐵器、380多件陶器、8件石器,還發現10餘件大鐵塊,最重者達23噸。

遺址發現

古滎冶鐵遺址的發現,在中國乃至世界冶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礦石加工場、高架、鼓風設施和礦石、煤餅等遺物,結合爐前設水井,爐後置水池等分析,可知漢代不僅已形成較高水平的冶鑄系統,而且已經使用煤講作燃料並應用了預熱鼓風的技術。

高爐附近出土大量成套的鑄造模具和鐵器成品,大多有「河一」銘文,產品以生產工具為主[1]。發掘中還清理了陶窯14座及船形坑等與冶鑄有關的遺蹟。遺址的年代為西漢中期至東漢時期。發掘材料證明它是官營的冶鑄聯合作坊,對研究我國冶金史具有重大意義。

文物遺存

這些大鐵塊的發現十分有趣,那是「文革」中的1975年,在料峭寒冬中深翻土地的古滎村的社員們挖出了笨重的大鐵塊,鋼杴別不動,鐵扛撬不動,沒辦法開來了手扶拖拉機,綁土鋼纜硬是把大鐵塊一塊塊地拉到了地頭。他們萬沒想到,這些不起眼的大鐵塊競成了漢代冶鐵遺址博物館中的實物見證。

古滎冶鐵遺址反映了我國漢代冶金技術已達到最高的黑金屬冶鑄技術水平。兩座規模較大的煉鐵高爐殘跡東西並列,相隔14.5米。爐基深3米,爐缸為橢圓形,面積8.5平方米,爐壁厚1米。其中一號橢圓形豎爐容積可達50立方米,這是我國發現的古代容積最大的煉鐵爐,日產量估計為0.5~1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高爐。而西方直到公元16世紀中葉才出現過圓形高爐,這不能不是世界冶鐵史上的奇蹟。

冶金工藝

鄭州地區發現的這些冶金工藝技術,代表着漢代全國最高的冶金工藝水平,在當時的世界上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從出土的318件鐵器中,有犁、犁鏵、鏟、鋤、凹型臿、臿、钁、雙齒钁等農具206件,錛、鑿、錘等手工工具5件,六角軸承和齒輪9件,10餘件農具上有「河一」的銘文。

這個作坊規模巨大,除冶煉大量生鐵之外,還用生鐵鑄造鏟、錛、钁等農具和工具,也生產大量的鐵范。說明在漢代鐵已經廣泛應用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之中,生產力有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學術意義

為了探討早期人類對金屬的冶煉及應用,1986年10月,「金屬的早期冶煉及其應用」第二次國際學術討論會在鄭州舉行。中國和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瑞典意大利南斯拉夫日本印度等l2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共74人參加了會議。參觀和研究古滎漢代冶鐵遺址是這次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在世界冶鐵史的地位,可想而知。

文物保護

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古滎冶鐵遺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滎陽故城與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滎冶鐵遺址合併為滎陽故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