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鱷龍屬
印度鱷龍屬(學名:Indosuchus)是阿貝力龍科下的一屬恐龍,生存於白堊紀麥斯特裡希特階(約7,000萬到6,600萬年前)。牠是原始的獸腳亞目,是阿貝力龍的近親。印度鱷龍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牠約有6米長,頭顱骨上有平冠。
模式種是盜印度鱷龍(I raptorius),是由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及查爾斯·馬特里(Charles Alfred Matley)於1933年根據從印度發現的化石而描述、命名的[1]。
化石是三個部分頭顱骨,是由查爾斯·馬特里發現於中央邦的賈巴爾普爾,屬於拉米塔組(Lameta Formation)[2]。選模標本是編號GSI K27/685標本[3]。屬名的意思是「印度鱷魚」,因最初牠被認為是鱷魚的一類而非恐龍;種名則意為「猛禽的」。
目錄
分類
由於只有頭顱骨的部份被發現,印度鱷龍的分類並不確定。馮·休尼最初將印度鱷龍歸類於異特龍科。艾力克·沃克(Alick Walker)曾將印度鱷龍歸類於暴龍科,還有其他人提出印度鱷龍屬於肉食龍下目。已發現的其他阿貝力龍科(如食肉牛龍),有助於澄清了牠的分類位置。在1986年,約瑟·波拿巴將印度鱷龍歸類於阿貝力龍科。
印度鱷龍與印度龍的化石都只有頭顱骨的部份,且都是於印度中央邦賈巴爾普爾發現,並由休尼及查爾斯·馬特里於同年描述。在1991年,就有研究認為印度鱷龍及印度龍是同一類動物,並建議取消印度鱷龍這一屬,不過卻並沒有得到甚麼支持。由於印度鱷龍的化石過於破碎,無法與拉米塔組的其他獸腳類化石做鑑定、比對,例如印度龍,因此印度鱷龍目前被認為是疑名。
參考文獻
- ↑ Huene, F. von, 1932, Die fossile Reptil-Ordnung Saurischia, ihre Entwicklung und Geschichte: Monographien zur Geologie und Palaeontologie, 1e Serie, Heft 4, pp. 1-361
- ↑ F. v. Huene and C. A. Matley, 1933, "The Cretaceous Saurischia and Ornithischia of the Central Provinces of India", Palaeontologica Indica (New Series), Memoir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21(1): 1-74
- ↑ S. Chatterjee, 1978, "Indosuchus and Indosaurus, Cretaceous carnosaurs from Indi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52(3): 570-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