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印度鱷龍屬
圖片來自epalaeontology

印度鱷龍屬學名Indosuchus)是阿貝力龍科下的一恐龍,生存於白堊紀麥斯特裡希特階(約7,000萬到6,600萬年前)。牠是原始的獸腳亞目,是阿貝力龍的近親。印度鱷龍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牠約有6米長,頭顱骨上有平冠。

模式種盜印度鱷龍I raptorius),是由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及查爾斯·馬特里(Charles Alfred Matley)於1933年根據從印度發現的化石而描述、命名的[1]

化石是三個部分頭顱骨,是由查爾斯·馬特里發現於中央邦賈巴爾普爾,屬於拉米塔組(Lameta Formation)[2]選模標本是編號GSI K27/685標本[3]。屬名的意思是「印度鱷魚」,因最初牠被認為是鱷魚的一類而非恐龍;種名則意為「猛禽的」。

目錄

分類

由於只有頭顱骨的部份被發現,印度鱷龍的分類並不確定。馮·休尼最初將印度鱷龍歸類於異特龍科艾力克·沃克(Alick Walker)曾將印度鱷龍歸類於暴龍科,還有其他人提出印度鱷龍屬於肉食龍下目。已發現的其他阿貝力龍科(如食肉牛龍),有助於澄清了牠的分類位置。在1986年,約瑟·波拿巴將印度鱷龍歸類於阿貝力龍科。

印度鱷龍與印度龍化石都只有頭顱骨的部份,且都是於印度中央邦賈巴爾普爾發現,並由休尼及查爾斯·馬特里於同年描述。在1991年,就有研究認為印度鱷龍及印度龍是同一類動物,並建議取消印度鱷龍這一屬,不過卻並沒有得到甚麼支持。由於印度鱷龍的化石過於破碎,無法與拉米塔組的其他獸腳類化石做鑑定、比對,例如印度龍,因此印度鱷龍目前被認為是疑名

參考文獻

  1. Huene, F. von, 1932, Die fossile Reptil-Ordnung Saurischia, ihre Entwicklung und Geschichte: Monographien zur Geologie und Palaeontologie, 1e Serie, Heft 4, pp. 1-361
  2. F. v. Huene and C. A. Matley, 1933, "The Cretaceous Saurischia and Ornithischia of the Central Provinces of India", Palaeontologica Indica (New Series), Memoirs of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21(1): 1-74
  3. S. Chatterjee, 1978, "Indosuchus and Indosaurus, Cretaceous carnosaurs from Indi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52(3): 570-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