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涪鐵路
概況
南涪鐵路線路全長78公里,為單線電氣化鐵路,國鐵II級,設計速度最高可達140公里/小時。 於2008年9月19日開工,已於2012年9月30日開行貨運列車。南涪鐵路建成後貨運為主,兼顧區域性客運,設計貨運能力達每年1359萬噸,預計近期開通每天4對短途旅客列車,遠期增加至8對。
沿線車站
全線設南川、南川東、水江、平橋、鴨江、梓里和涪陵站共7個車站,其中平橋、梓里站為預留會讓站,僅實施線下工程,高橋站為遠景預留,南川、涪陵站為既有接軌站,南川東、水江和鴨江站為新設中間站,南川東站為貨運站。
重慶外環鐵路東南環線
重慶外環鐵路東南環線,又稱綦涪鐵路,是中國一條連接重慶市綦江區與涪陵區的支線鐵路,全線為單線電氣化鐵路,設計速度120公里/小時,線路標準為國鐵II級。連通渝利鐵路、渝懷鐵路與川黔鐵路三大鐵路幹線。主要功能為貨物為主,兼顧區域性客運。
涪陵區
涪陵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慶市下轄的市轄區,面積2945平方公里,總人口116萬,是重慶第三大城市。涪陵位於重慶市中部,城市建立在長江、烏江兩岸,因當地榨菜產業發達,又有「榨菜之鄉」的說法。
涪陵區,涪陵——因烏江古稱「涪水」,巴國先王陵墓多葬於此而得名。地處重慶中部,邑枕長、烏兩江,素為烏江流域物資集散地,有渝東門戶之稱,是聞名遐邇的「中國榨菜之都」。
涪陵,古代巴國故都、軍事重鎮,長江中上游地區區域中心城市之一,千里烏江第一大城市,重慶市省域副中心城市,成渝經濟區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和主要工業城市,重慶第三大城市。
全境東西寬74.5公里,南北長70.8公里,幅員面積2941.46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末涪陵區轄4個園區、9個街道、12個鎮、6個鄉[1],總人口116.80萬,城區常住人口80.26萬,是重慶第三大城市、成渝經濟區東部中心城市。涪陵區自然條件好,人文資源豐富。涪陵榨菜、涪陵水牛、涪陵紅心蘿蔔是聞名海內外的三大特產;水底碑林白鶴梁、程朱理學點易洞是名聞中外的名勝古蹟。
歷史沿革
- 涪陵因烏江古稱涪水,巴國先王陵墓多葬於此而得名,巴國在此設郡。
- 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置枳縣,為區境置縣之始。隋置涪陵縣,隸屬巴郡;元朝入涪州。明清均屬重慶府。民國初年(1913年),改涪州為涪陵縣,先後隸屬川東道和四川省第八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初,四川省第八行政督察區析置涪陵專區和酉陽專區,涪陵專區轄涪陵縣、南川縣、酆都縣、武隆縣、彭水縣5縣,並將大竹專區長壽縣、萬縣專區石砫縣劃入,隸川東行署區。
- 1952年12月20日,酉陽專區撤銷,所屬的酉陽縣、秀山縣、黔江縣劃歸涪陵專區。
- 1952年9月27日,長壽縣劃歸重慶市直轄。
- 1953年1月16日,重慶市長壽縣劃歸涪陵專區。
- 1953年3月10日,大竹專區墊江縣劃歸涪陵專區。
- 1959年4月13日,長壽縣劃歸重慶市。
- 1968年9月,涪陵專區改名涪陵地區。
- 1983年9月9日,撤銷涪陵縣,設立涪陵市(縣級)。
- 1988年5月18日,石柱縣,秀山縣,黔江縣,酉陽縣和彭水縣從涪陵地區劃出,單獨設立黔江地區
- 1995年11月5日,撤銷涪陵地區、縣級涪陵市,設立地級涪陵市,新設立枳城區和李渡區,涪陵市轄原涪陵地區的墊江縣、武隆縣、豐都縣和新設立的枳城區、李渡區。原涪陵地區的南川市由省直轄1995年11月5日國務院【國函106號】批復;1995年12月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函518號】批復:1.同意撤銷涪陵地區、涪陵市,設立地級涪陵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枳城區。2.涪陵市新設立枳城區和李渡區。枳城區轄原縣級涪陵市的敦仁、崇義、荔枝、江東4個街道辦事處和黃旗、龍橋、白濤、焦石、珍溪、清溪、南沱、百勝8個鎮及山窩、羅雲、卷洞、叢林、仁義、中峰6個鄉,區人民政府駐中山東路;李渡區轄原縣級涪陵市的李渡、藺市、馬武、新妙、龍潭、青羊、石沱、堡子、鎮安、義和、致韓11個鎮和明家、增福、兩匯、石龍、同樂、酒店6個鄉,區人民政府駐李渡鎮。3.涪陵市轄原涪陵地區的墊江縣、武隆縣、豐都縣和新設立的枳城區、李渡區。原涪陵地區的南川市由省直轄。1995年12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87號】批復:涪陵市將枳城區的龍渡鎮劃歸李渡區管轄;將李渡區的酒店鄉劃歸枳城區管轄。
- 1996年9月15日,涪陵市委託重慶市代管。
- 1997年3月14日,劃入重慶直轄市。
- 1997年12月20日,撤銷原地級涪陵市和枳城區、李渡區,設立重慶市涪陵區,重慶市涪陵區轄原枳城區、李渡區的行政區域。原涪陵市所轄(代管)的南川市、武隆縣、豐都縣、墊江縣改歸重慶市直接管轄。
參考文獻
- ↑ 行政區劃_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政府. [2019-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