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岔湾石屋的嬗变(杨建章)
作品欣赏
南岔湾石屋的嬗变
石头屋,是南岔湾村的代名词,南岔湾位于夷陵区分乡镇。过去,由于该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民们只能住石头屋。如今,石头屋成了稀有的旅游资源,带动南岔湾发生深刻变化。
一
到2020年底,南岔湾村有5个组,298户,696人,总面积23.2平方公里,只有耕地1830亩,是典型的山大田少人稀的地方。
南岔湾的石头屋,至少在夷陵区称得上一绝。据年近九旬的南岔湾村老书记李振刚讲,南岔湾村原先有石头屋100多栋,现在还保存有68栋,最集中的就是李家埫,共有18栋,住着20个农户。这里最早的石头屋,是村民李邦直家的,据说是清中期建的,已有200多年历史了。李老感慨地说,为什么南岔湾的石头屋多?主要是因为过去太穷,人们没有资金,买不起砖瓦;不通公路,运不来砖瓦。还有一个原因,本地的黄土粘性差,打墙喜欢裂缝,恰好满山遍地都是石头,人们就用石头建房了。李老说,现在的南岔湾村,是原连三坡与原南岔湾村合并而成。原来的连三坡,穷的没法说,农村改革以前,当地流行顺口溜:走进连三坡,山大石头多,下坡碰屁股,上坡撞脑壳,住的石头屋,吃的是苕果。连三坡家家户户住的石头屋。那时住石头屋就是穷的象征。因为嫌穷,本地人都往外迁,有两个队迁的没人了,石头屋空在那里没人住,倒塌不少。
据李老讲,石头屋透气凉快,夏天舒服,可是一到冬天日子就不好过了。虽说石头屋是砌的夹墙,中间填的小石子,墙体本身不怕风雨,但是檐墙上缝隙大,屋外刮大风,屋内刮小风,还把雪花吹进屋里,床上的被窝经常打湿,夜晚无法入睡。还有一个问题,石头屋老鼠多,各种蚊虫、甚至蛇、蜈蚣也往屋里爬。村民们住石头屋原本是迫于无奈。姑娘们找婆家,只要听说是住的石头屋就摆头。村民们做梦也在想,什么时期能和城里人一样,住钢筋水泥砖瓦屋,点电灯,用自来水。
二
南岔湾的石头屋,先后经过了三次改变。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1967年,村民刘鹏砌了三间石头屋。第二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掀起高潮,他为了在墙上书写毛主席语录,突发奇想,从田里挖回黄土,加麦糠,加水,用脚踩成稀泥糊在墙上,先是糊了外墙,觉得好看而且管用,就把内墙也糊了一遍。外墙写标语,内墙贴画报。附近村民到他家来玩,看到黄泥巴糊墙好,纷纷学刘鹏的艺,也用黄泥巴糊墙。可是,这里的黄土粘性太差,经过一个夏天,墙上的黄泥巴就裂口脱落,夹杂黄泥巴的石头墙,反而比光透透的石头墙还要难看。
第二次是上世纪80年代。大约是1986年,村民马万寿眼见屋内一扫地就尘土飞扬,满屋灰蒙蒙的,地上坑坑洼洼,连吃饭的桌子就放不稳,他第一个用水泥沙浆浇了地平,地上不仅平整光滑,而且方便打扫卫生、堆放粮食。村民们受到启发,陆陆续续都把地上浇了水泥地平。
第三次是21世纪以后。2011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李作清,为防寒冷,第一个用水泥粉刷卧室内墙,封筑檐口,不怕刮风下雪了。紧接着,村民们有的学习李作清用水泥浆粉刷内墙,有的粉刷火笼屋,一来冬天烤火热乎,二来可以在墙上钉钉子熏烤腊肉。尽管粉刷的比较粗糙,但是相比原始的石头墙,显得美观、实用多了。南岔湾的石头屋整体上了一个档次。
三
南岔湾石头屋的嬗变,是党的十八大以后。2014年,全国脱贫攻坚的战役打响,南岔湾村被列入宜昌市贫困村。当年,时任夷陵区委书记刘洪福把南岔湾村作为联系点。刘书记到南岔湾考察,看了部分村民石头屋用水泥粉刷内墙,保留石头屋原貌,认为这是个创造,当即提出:大力推广水泥粉刷石头屋的内墙,全村石头屋内墙现代化,外墙原始化,将石头屋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为扶持南岔湾甩掉贫困帽子,夷陵区委、区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出台专门政策,按村民户计算,只要石头屋面积达到70平方米以上的,村民自费5000元,政府补助2万元,进行石头屋改造。仅两年时间,村党支部带领全村人民,将凡是有人居住的石头屋,内墙全部水泥粉刷,门窗全部适度整修,屋顶全部换成机瓦。有部分规模较大的石头屋,改造经费超过6万元。从此,南岔湾的石头屋水泥内墙,机瓦屋顶,朱红门窗,成了更加耀眼的风景线。
改造石头屋的同时,全村进行村民住房大改造,对原有住房提档升级160多栋,新建住房30多栋,实现了从消除危房到消除土房的居住环境大变化。部分人的住房像城里一样的梦想已经成了真实。
四
脱贫攻坚,去掉了南岔湾村世世代代为水愁的心病。这里属石灰岩地区,从古以来就缺水。五组一个叫龙窝的地方,60多个村民长期靠泥坑接水饮用,只要天干十天不下雨,就要到五里以外的小河去背水。夷陵区及分乡镇政府,把解决村民饮用水当作头等大事。投入256万元,修一座储量过万方的小水库,彻底解决龙窝村民饮用水的问题。村会计李段说,全村建起四个供水点,新架一万多米管道,把尚家河水库的水引到山上,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
脱贫攻坚,解决了南岔湾村电灯“南瓜花”的老问题。过去常说,电力是发展经济的先行官。2014年以前,南岔湾全村2台单相变压器,线径细,电压低,遇风雨就停电,村民们虽说点了电灯,一遇有人用电加工,电灯就成了“南瓜花”,电筒、蜡烛成了各家各户必备品。2014年以来,国网夷陵区供电公司投资400多万元,新架高低压线路19公里,增设四台变压器,对线路进行重新建设。电力解决了,村民点灯想有多亮就有多亮,“南瓜花” 一去不复返了,生产生活大变样。村民李作森,以前既当石匠又当垣匠,自学一手好功夫,给别人建房当掌脉师,砌两层石头屋从不吊线,就靠一双慧眼盯着,等屋砌好了再吊线检校,分毫不差。后来不砌石头屋了,改行生产石头工艺品,因为电力没保障,初一搞一天十五搞一天,或者是要等半夜过后别人不用电了再搞。现在电力富足,李作森办起石材工艺厂,新上加工车间,收入年年增长。
脱贫攻坚,致使南岔湾交通条件大改善。村党支部书记胡宗典搬着指头算了一下,从2014年以后,村里新架四道桥,新修水泥公路30多公里,有十多公里架设安全护栏。最典型的是四组一个名为榨坊河的地方,这里只住着覃小英一个农户,为实现户户通公路目标,村里争取资金,投入30多万元,做堡坎370米,把公路修到覃小英家稻场里。覃家两个儿子,一个有汽车,一个有摩托车,以前只能停在半路上,现在可以开到家门口。覃小英感慨的说:“真是没想到,党和政府对我们农民这般关怀。”
五
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好了,南岔湾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首先是基础产业超常发展。南岔湾村以前经济收入以柑橘为主,全村柑橘面积有1100亩,人平虽说有一亩多柑橘,但是销售常常出现问题,经济收入不可观也不稳定。前几年,分乡藉农业企业家丁开明来到村里,投资300多万元,流转土地130亩种植杏子、李子、桃子等小水果,年纯收入20万元以上。丁开明发展小水果致富的经验,启发了当地村民。不少农户找丁开明学技术,要种苗。丁开明尽力扶持。全村发展杏子、李子、桃子等小水果500多亩。五组村民刘远兵,拿出1.8亩土地种植胭脂李。2019年,李子树上硕果累累。这年夏天,游客纷至沓来。有一天,刘远兵仅卖胭脂李收入高达4800元。
其次是乡村旅游悄然兴起。2012年以后,南岔湾石头屋知名度不断提升,很多城里人节假日慕名到这里观光,自驾游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纷纷光顾。于是,南岔湾的游客与日俱增,农家乐餐饮业应运而生。2014年9月,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李作清与老伴郭权翠商量,办起了农家饭庄,用夫妻二人名字最后一字,取名为“青翠农家饭庄”,以腊蹄子、土鸡子、清水鱼为主打招牌菜。因为是第一家,加上码头好,一年轻轻松松纯赚了6万多元钱。在“青翠农家饭庄”的引领下,全村有43个农户办理农家饭庄证照。李家埫石头屋村民李作金,开办“平常人家饭庄”,只是节假日顺带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一年纯收入两万多元。
南岔湾以石头屋为风景的乡村旅游,就像磁石一样,除了吸引村外来人游览以外,还吸引着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2019年,宜昌将军山旅游公司到南岔湾考察以后,看上了村里的石头屋前景,即在石头屋集中区域李家埫落户,规划投资两亿元发展石屋民宿。2020年公司投入5000多万元,新建一栋现代石头屋,作为民宿接待处。新建石头屋全部原石造景,外墙面保持石头屋原生态,里面则为钢架结构,为改善透光条件,增设玻璃落地窗,室内设吧台、茶室,餐饮、住宿一应俱全。多功能、高档次,成为南岔湾石头屋的标志,为南岔湾的旅游锦上添花。
南岔湾石头屋的嬗变,带动整个南岔湾的巨变。如今,小水果产业稳步发展,乡村旅游日益兴旺,打工经济不断增强。2018年,南岔湾甩掉贫困帽子,村民们昂首阔步在小康大道上。2020年,全村人平纯收入达到1.6万多元。这正是:南岔湾里新气象,四季水果闪金光,水电路网通农户,石头屋里腊肉香,绿水青山幸福长,人人感谢共产党。[1]
作者简介
杨建章,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人,生于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