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南国社,中国文艺团体。前身为南国电影剧社,领导人田汉。设有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五部,以戏剧活动为主。主要成员有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其宗旨是“团结能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创办刊物《南国月刊》《南国周刊》。[1]

目录

创办

1927年冬成立于上海,1924年,田汉与其妻易漱瑜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创办文艺刊物《南国半月刊》,“南国”的名称从此流传下来。1926年,田汉与唐槐秋、唐琳、顾梦鹤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从事电影的制作,摄制了影片《到民间去》;1927年初又摄制《断笛余音》,同时开始演出话剧。是年,田汉进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执教,和欧阳予倩、唐槐秋、高百岁等举办“艺术鱼龙会”,演出了田汉编写的《生之意志》《名优之死》《咖啡店之一夜》等 7部话剧和欧阳予倩编写的京剧《潘金莲》,获得成功。1927年冬,南国电影剧社改组为南国社,拟从事文学、电影、音乐、戏剧、美术、出版等文艺活动。

历程

开办学院

南国社成立后即开办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田汉、徐悲鸿、欧阳予倩分任文学、美术、戏剧等科主任。以“培植能与时代共痛痒而又有定见实学的艺术运动人才”(《我们自己的批判》)为办学宗旨。半年后,南国艺术学院因政治、经济等原因被迫停办,田汉即致力于领导南国社的戏剧活动。

南国月刊》创刊

1929年5月1日,《南国月刊》创刊,田汉主编,现代书局出版。这是南国社的以戏剧为主的综合性刊物。编者称,本刊目的是"发表几篇比较有自信的、比较坚实的作品","吐露一些我的和我们的文艺观、社会观"。

南国社首次公演成功

1928年12月15日,南国社作第一次公演。南国艺术学院停办以后,学生们不愿离去,田汉便组成南国社,组织大家进行戏剧活动,从研究室走向社会实践。这次演出的剧目有:《古潭里的声音》《苏州夜话》《生之意志》《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戏剧中所流露出来带有浪漫的、感伤的色调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在许多受到大革命失败冲击的青年中引起共鸣,大受欢迎。如万籁天、唐槐秋等参加演出,周信芳介绍不花钱的演剧场所-梨园公所。演出打破了各种已有的程式而达到真实自然,特别是在舞台艺术上运用简单的布片材料加以光的配合,受到了上海舆论界的一致赞扬。

演出

南国社戏剧的演出以它1930年“转向”革命戏剧运动为界线,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包括1928年12月~1929年7、8月间在上海、南京、无锡、广州等地的演出活动。这时期上演了田汉创作的《湖上的悲剧》《江村小景》《苏州夜话》《颤栗》《古潭里的声音》《火之跳舞》《第五号病室》《南归》以及根据O.王尔德同名独幕剧改编的《莎乐美》等。这些剧目不同程度地发出对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军阀混战和封建势力的抗议、控诉及改革社会的呼声。同时,又渗透着寻求光明而又找不到正确出路的迷惘情绪,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低潮时思想上的矛盾和苦闷。演出在受到大革命失败冲击的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观众希望南国社能“为饥寒所迫的大众”输送“更粗野更壮烈的艺术”。

1929年田汉在由南京返回上海的旅途中即兴编写短剧《一致》,先后在无锡、上海演出。《一致》象征旧统治的崩溃、新世界的诞生,喊出了革命群众反抗暴戾统治的心声,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该剧的演出成为南国社向左转向的标志。

性质

1929年秋后,中国共产党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田汉由此找到了南国社左转的方向。1930年4月,他发表了长达数万字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全面检查和批判了自己和南国社戏剧活动中的小资产阶级非政治倾向的错误和缺点,南国社从此进入它戏剧活动的后期。1930年6月11~13日,南国社在上海中央大戏院演出田汉根据法国P.梅里美同名小说改编的《卡门》,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酷爱自由、敢于反抗压迫的妇女形象。剧本对人民革命发出了热烈的呼唤,是一出“借外国故事来发挥革命感情影响中国现实”的剧目,演出后第三天,遭到反动当局禁演。1930年9月,南国社被查封。社中绝大部分成员在田汉率领下加入左翼戏剧运动。

成员

南国社由田汉创办,南国社的成员,以后不少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骨干人才,如唐槐秋、陈凝秋(塞克)、陈白尘、赵铭彝、金焰、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

南国社戏剧在内容上发展了“五四”时期的爱美剧,由于其成员多属小资产阶级青年,他们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往往带有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形成南国社话剧那种以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为主调,而又带有忧郁色彩的抒情特点。它的戏剧演出着眼于揭示内容和人物思想,在表演上摒弃文明戏遗留下来的装腔作势的程式化演技,朴素自然,富有生活气息。他们注意学习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采用简单的舞台布置,不用硬景或绘景,而代之以布条制作的布景,突出灯光的作用。1929年,南国社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演出时,就在舞台的桌椅上覆上白布与黑布,配成一种黑白相间的幕景,用蜡灯和煤油灯照明。演出《苏州夜话》时则用一条横板并点上10多个烛头代替“脚灯”,革新了舞台演出形式,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由、奔放而富有反抗的精神。南国社戏剧活动较彻底地摆脱了对外国戏剧的模仿并挣脱了文明戏的束缚,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

视频

南国社 相关视频

中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团访问朝鲜 民众还向佟丽娅要签名
火箭军文工团团长周炜:军队文艺团体要当好“轻骑队”

参考文献

  1. 【doc】南国社与南国周刊 ,豆丁网,201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