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一龍
中文名 卓一龍
卓一龍 | |
---|---|
卓一龍 | |
原文名 | Patsy Toh |
出生 |
1940年 上海 |
逝世 | 2018年11月3日 | (55歲)
國籍 | 英國 |
職業 | 鋼琴家 |
外文名 Patsy Toh
國 籍 英國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40年
職 業 鋼琴家
畢業院校 皇家音樂院
主要成就 法國巴黎音院首獎得主
目錄
個人簡介
卓一龍教授(Patsy Toh)是鋼琴家,1940年出生在上海,福建廈門人,英國國籍,畢業於皇家音樂院。她曾獲得英國皇家音樂院LRAM ARAM FRAM 榮譽,是法國巴黎音樂學院首獎得主。
1946年與家人移居香港,並開始接受正統鋼琴教育,師事德葡籍老師凱若琳.伯菈卡(Caroline Braga)。 因其對鋼琴的敏慧與天資聰穎,八歲即獲得第一獎,得以在政府舉辦的香港音樂藝術節中演奏巴哈作品。不過,直到十二歲移民英國,她才決定此後真正走上音樂專業這條道路。在英國,她先於威士屯博特女子學校就讀,領有音樂獎學金;在獲得英國音樂聯合委員會(Associated Board) 第八級的最高榮譽金牌獎後,她開始去倫敦向皇家音樂院名師哈洛德.克拉克斯通教授(Harold Craxton) 求教。 由於獲頒英國音樂聯合委員會音樂獎學金,她順利進入皇家音樂院 (Royal Academy of Music) 就讀;在校期間,同時與曼紐.法朗寇(Manuel Frankl) 學作曲,也屢屢在比賽中獲勝 (如利麗安戴維斯獎,麥克法倫獎),甚而獲得音樂院演奏會金牌文憑 (Recital Diploma Gold Medal),以及皇家海外聯盟比賽 (Royal overseas League competition) 得主的榮譽。
皇家音樂院畢業時,她頂著學院學人 (Fellowship) 的殊榮,繼而跨洋進入巴黎音樂院(Paris Conservatoire) 與名師伊鳳.勒佛碧若 (Yvonne Lefebure) 學琴,並與賈克思.費佛瑞耶 (Jacques Fevrier) 學室內樂演奏;二年後,她以最高榮譽畢業 (Premier Prix)。 陸續她曾向名鋼琴藝術家阿費得.柯爾托 (Alfred Cortot) 與彌拉.海絲夫人 (Dame Myra Hess) 學習,也曾短期於美國,向另一名鋼琴藝術家阿圖.許納伯 (Artur Schnabel) 之嫡傳學生奧柏.車爾寇 (Aube Tzerko) 請益。
卓一龍教授執教於皇家音樂院,同時也授課於兩青少年音樂名校,浦賽爾與曼紐因音樂學校(Purcell School and Yehudi Menuhin School)。她歷來已教授大師班於波蘭、新加坡、香港、廈門、北京、上海,旅行演出獨奏與室內樂頻繁,合作對象包括國人熟悉的林昭亮、胡乃元。她定居倫敦,是知名鋼琴藝術家傅聰的妻子。
人生歷程
卓一龍1940年生於上海,屬龍,所以父母親將她取名「一龍」。她出生後不久,就回到故鄉鼓浪嶼。父輩都是基督教徒,左鄰右舍都有鋼琴聲,卓一龍從小就生活在濃郁的音樂氛圍之中。1946年她6歲那年,隨家人遷居香港,但經常回鼓浪嶼度假。一到香港,她就開始學習鋼琴,啟蒙老師是一位葡萄牙和德國的混血小姐。1948年,她8歲時,就獲得了香港音樂競賽頭等獎,顯露了她的音樂天賦。1952年,她12歲,到英國就讀一所寄宿學校,這所學校的校長正是她母親過去的老師。13歲時,她就通過了英國「聯合委員會」鋼琴8級考試;16歲時,獲得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獎學金,進入該院學習,師從哈羅德?格拉克斯頓教授。在學習期間,她表現優異,多次獲得大獎,如皇家音樂學院俱樂部獎、鋼琴獨奏會金獎、「皇家海外同盟獎(專為器樂演奏家頒發)等。
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畢業後,她又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伊凡尼?勒菲布教授深造。在此期間,她有幸讓著名鋼琴家阿爾弗雷德?克托聽她的演奏,克托大加讚賞。須知,克托是她的老師的老師,卓一龍便獲得機會在克托大師班上演奏浪漫派音樂家的作品,如蕭邦、舒曼、李斯特等。於是,她獲得了巴黎音樂學院鋼琴演奏頭等獎。
學業有成,卓一龍回到英國,開始其演奏家生涯。他在英國各地舉辦鋼琴演奏會,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歡迎。接着,她到法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丹麥、瑞典、新加坡、香港等地演出。她特別要到歐洲那些富有鋼琴藝術傳統、優秀鋼琴家雲集的城市演出,藉以經受磨練,學習他人之長,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同時提高知名度。1969年,她到美國波士頓,師從奧伯?澤科再次深造,並同老師一道在美國工作了兩年,演奏了大量室內樂作品。
1975年,「門檻」極高的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聘請她到校任課,英國另一所特殊音樂學校——普爾切曼音樂學校也同時聘請她任課。也是這一年,她在羅馬尼亞鋼琴家拉度?羅普家中,認識了著名鋼琴家傅聰,不久結為連理,並生了兒子傅凌雲。談及她與傅聰的結合,她笑笑地說:「我們之間並沒有特別浪漫,我們都是彈鋼琴的,音樂讓我們走到一起了。」她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務中,仍然堅持為社會演奏,並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波蘭等地開設鋼琴大師班課程,並舉辦鋼琴演奏會。教授。
2001年4月,卓一龍應廈門大學藝術教育學院音樂系之邀,回到了她數十年來夢寐縈迴的故鄉,參加廈門大學80周年校慶學術活動。4月21日,她在廈門大學音樂系音樂廳舉行鋼琴獨奏音樂會。她演奏了舒伯特的F小調《奏鳴曲》(D625)、貝多芬的F小調《奏鳴曲》(OP.57)以及蕭邦4首G小調、降A大調《敘事曲》。那細膩而富有詩意的彈奏風格,博得全場的熱烈掌聲。她還具備講座,為師生們介紹了歐洲鋼琴的演奏風格。在眾多古典主義音樂家的作品中,卓一龍最喜愛蕭邦的樂曲,對其作品有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所以,通過她精湛的演奏技巧,詮釋出來的意境,往往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她在英國錄製出版的蕭邦音樂作品CD,包括24首前奏曲、《華爾茲》及《船歌》。這套CD是欣賞和理解蕭邦作品的經典之作。
2002年5月,她再次回到故鄉,參加第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暨鼓浪嶼(國際)鋼琴藝術節。她與陳佐湟和廈門愛樂樂團合作演出徐振民創作的鋼琴協奏曲《我愛鼓浪嶼》。在寬廣、明亮的引子之後,《鼓浪嶼之波》的旋律從卓一龍手下的黑白琴鍵中輕輕流淌而出。慢慢地,鋼琴以上下翻滾的波浪式音型襯托着,旋律一層層地向前推進,越來越寬廣,迸發出對美麗的故鄉無比熱愛和衷心讚美之情。 音樂會之後,她在親戚朋友們的陪同下,在鼓浪嶼的小巷裡徜徉着,將留在腦海里的兒時往事,淘出來與面前的景象比對、思考。她說着洋腔閩南話,發音緩慢,柔軟清晰,態度和藹可親,善良寬容,絕無「大腕」的架子,卻有一顆熾熱的中國心。她說,鼓浪嶼舉辦這樣的藝術節很有必要,很有意義,能夠給年輕人提供展示才華的平台;希望年輕人要沉得住氣,別急於獲獎賺錢,而下苦功夫學習。她也建議其他地方多多舉辦這種藝術節,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機會。
2005年12月間,卓一龍應邀到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開設鋼琴大師班,講學並指導學生更好地掌握鋼琴技巧。在5名鋼琴專業的學生演奏了《勃拉姆斯間奏曲作品118》等5首鋼琴曲目後,卓一龍教授對學生們的鋼琴演奏技巧和情緒處理一一進行了指導,並親自進行示範演奏。她充分肯定和讚揚學生的鋼琴演奏水平和學院的鋼琴教學成果,也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家庭生活
傅聰於20世紀50年代離開波蘭後,就一直定居在英國倫敦。在那裡他過着一種安靜而又平淡的生活。在國際音樂界馳名的調律師黃三元先生,前不久曾應傅聰夫婦之邀,專程去給
他們家中的4台鋼琴調音。黃先生向記者介紹了傅聰的日常生活。
傅聰的家是一幢五層的別墅。他的鋼琴分別擺放在一層、三層的大廳和花園琴房裡,都是很高檔的德國琴。其中有三台斯坦威,另有一台貝斯坦,這台琴是傅聰的至愛,搬運回家時頗費周折,最後是用吊車吊人三層的。
傅聰每天的生活是這樣安排的:一早起來聽聽音樂。然後在各種資訊中了解國際形勢,與朋友通電話、讀書。中午隨便吃點東西,然後就上樓練琴。隨身帶一隻蘋果,直練到晚上天完全黑了才下來。傅聰每天的練琴時間都在8小時至10小時,除非在旅行的途中。譬如這次到西安,首日因白天乘飛機,到達後非常疲倦而未動琴。傅聰在西安幾日,也僅這一日未練琴。這樣的苛刻和嚴謹,源於他無法離開音樂,無法在沒有彈琴的日子裡苟活。
傅聰在家書中時常提及的彌拉,即梅紐因的女兒,是傅聰的前妻。因為傅聰總是身不由己地沉浸在音樂里而顧不得妻子,這必然使一位愛他勝於愛——切的女人不能接受。後來兩人於20世紀70年代友好分手。傅聰妻子叫卓一龍,兩人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結為連理。卓一龍是廈門鼓浪嶼人,6歲去香港求學,並在香港考入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後留校任教,現為鋼琴系教授,是海外華人進入英國最高音樂學府擔任教授第一人。婚後兩人琴瑟相和,生活平靜愉悅。
傅聰有兩個兒子,大兒子38歲,系彌拉所生,在一個國際基金會工作。據黃先生形容,他長相非常英俊,乍看之下,像是好萊塢演員。傅聰與卓一龍所生的兒子年25歲,讀哲學博士,是本專業出類拔萃的人才。
辦班教學
2002年05月13日上午,在廈門音樂學校鋼琴大師班上,著名鋼琴家卓一龍在給一名陳姓學生指點時,非常「固執」地讓這名學生用左手彈奏同一樂譜達6分多鐘。按照正常的彈奏速度,6分鐘可以彈完一段小的樂章。「孩子,今後學彈鋼琴,在處理強音和弱音的關係時一定要把握好左手的彈奏。」
在聽了陳同學彈奏一小段貝多芬奏鳴曲後,卓一龍敏銳地發現,這位學生左胳膊顯得有點僵硬,左手處理弱音時很重。「等等,你用左手再彈幾遍,」彈完後,卓一龍對她輕語了幾句,然後自己示範性地彈了一遍。陳同學跟着再彈了一次,卓一龍仍然不滿意。於是卓一龍讓她單獨用左手反覆彈奏了6分多鐘。
聽眾席上有人低聲議論。鋼琴老師陳開永說:「孩子開始學鋼琴時,老師就要注意加強對孩子左右手指法的平衡訓練,顯然這個孩子在最開始學習過程中就犯了一些錯誤,沒有及時得到糾正。」記者前面的一位女老師說:「由於右手更多地承擔着樂曲主旋律的彈奏,所以很多初學者更多的是加強對右手的訓練,左手彈奏的大部分是弱音部分,是樂曲的附屬部分,一些要求不是很嚴格的老師對初學者左手彈奏弱音等細節問題就沒有很好地重視。」
看到陳同學有點緊張,卓一龍讓她停下來,「你今後訓練時,要把握左手的彈奏,不能粘粘糊糊,左手更多接觸的是弱音,在彈奏時要充滿感覺和大膽想象,哪怕是錯誤的感覺和想象,也比沒有感覺的麻木要好。」 授完課後,卓一龍告訴記者,像這種左右手指法訓練不平衡在國內外有一定的普遍性,她聳聳肩笑着說,要成為一個好的鋼琴演奏家,必須把握好左手的彈奏,「左手的彈奏和右手的彈奏一樣重要,它就像人的兩隻耳朵,一隻不行會影響對音樂的完美感受。」
人物評價
像絕大多數藝術家一樣,卓一龍女士也有一種令人一見傾心的從容淡定的氣質。由於常年旅居英國,她的普通話帶着一股「洋味」,但發音緩慢柔軟清晰,對於記者的冒昧打擾,她和善寬容,毫無「大腕」的架子。 卓一龍女士是故鄉鼓浪嶼值得自豪的女鋼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