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乐包
利乐包 |
---|
|
利乐包是一种食品包装技术,因外型有点像小房子,所以也称“新鲜屋”包装。经不断技术革新,现在更以甘蔗渣制成的纸材,来取代以往的树木纸材,而且这些材料都可以回收再利用,让这项以节省及环保理念出发而发明的产品,现在则更加环保。
目录
简介
利乐包(Tetra Pak)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食品包装科技发明,这个重要发明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影响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此重大技术发明源自瑞典的工程师发明人埃里克·沃伦伯格(Erik Wallenberg),利乐公司于1951年,由鲁本·劳辛(Ruben Rausing)创立,利乐包的发明创新灵感则来自日常的灵光乍现,以及企业对环保理念的坚持。
无菌包装
利乐公司的包装产品
利乐包,泛指利乐公司(Tetra Pak)出产的所有包装产品,包括无菌利乐传统包(Tetra Classic Aseptic)、无菌利乐砖(Tetra Brik Aseptic)、利乐皇(Tetra Rex)等。利乐公司创办人卢本·罗兴(Ruben Rausing)从1943年起不断修改设计,在1950年时已经设计出一种用塑胶膜贴上厚纸制造的不透气纸盒。1952年利乐传统包正式上市。目前全世界最常见的款式是1963年发表,外型为长方体的利乐砖。
利乐包的第一个产品是用来装牛奶的纸板盒,这个产品叫Tetra Classic,台湾称作利乐传统包,为三角椎体。劳辛从1943年起一直修改设计,到1950年已经使用一种塑胶膜贴上厚纸的设计制造他的不透气纸盒。 1952年,Tetra Classic正式上市。1963年,他为公司推行了Tetra Brik,台湾称为利乐砖,为长方形四角柱。
发明故事
1943年,埃里克·沃伦伯格在瑞典的隆德当地食品包装公司-阿克伦德与劳辛(Åkerlund&Rausing) ,担任实验室研究的工作,时年28岁。鲁本·劳辛则是公司的老板,该公司当时提供用于乳制品,饮料,奶酪,冰淇淋食品加工包装和零售的配销运输事业项目。当时液体饮品皆是以玻璃瓶填充配销运输零售,消费者再将玻璃空瓶回收,由食品包装公司清洗后重复使用,这种方式不但物流成本高,且很难确保每一支玻璃瓶都完全清洗得干净。
日用品的创新发明
鲁本·劳辛有鉴于此一重大的液体饮品配销、运输、零售问题,决心要找寻更节省成本而且方便、及更环保,尽可能少的包装材料的方法,这样才能与现行的牛奶分销系统竞争。该研究实验室尝试并失败了很多不同的解决方案,一直没有成功,直到有一天埃里克·沃伦伯格在实验工作的空档休息时,突然灵光一闪,想到曾经看过母亲在家里自制香肠的情景,将猪肠子内部灌入淹渍好的猪肉,并一节一节分别绑起来,就成为一长串的香肠了。
想到这里,埃里克·沃伦伯格认为这样的充填概念模式,应该能使用在液体饮料的食品包装上。于是向他的老板提出此构想,鲁本·劳辛确信这是个好点子,并下令对该项目进行开发。但此时,另一个问题产生了,当时的纸材都是具吸水性的,若直接用于液体饮料的包装,必定发生液体渗漏的状况,且单层纸张的强度不足,无法立体化并定型。[1]
六种复合纸层制成
在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及失败后,终于开发出由六种复合纸层所制成的利乐包纸材,并在1944年3月,申请了专利,1951年创立利乐(Tetra Pak)公司,作为Åkerlund&Rausing的子公司。四面体饮品包装技术的成功开发,使利乐成为球最成功的公司之一。该包装今天仍以Tetra Classic Aseptic的名称出售,在世界各地设立分公司行销,员工人数由初创时的6人,发展至现今近3万人。
纸层设计
第一层:聚乙烯-阻隔湿气及细菌。
第二层:纸板-稳固及强化包材之强度及韧度。
第三层:聚乙烯-黏著各层面。
第四层:铝箔-阻隔氧气、异味、光线及防止味道流失。
第五层:聚乙烯-黏著各层面。
第六层:聚乙烯-保护、密封饮料食品。
包装优点
回收
使用过后的利乐纸盒包最常见的回收再利用方式是利用水力碎浆(Hydrapulper),从回收后的纸盒包中分离出纸纤维,并制成再生纸。将回收后的利乐纸盒包放在一个装满水的大型水槽里,然后借由极高的水磨擦力与液压,将回收后的利乐纸盒包分离出纸纤维。透过这个过程就可以得到纸浆,并且将这些再生纸浆拿来做成其他纸类产品,例如卫生纸、纸盒、厨房纸巾、印刷纸张、办公室用品或是纸袋等等。
此外,经过水力碎浆后的铝箔及塑料粒子,将会透过铝塑分离技术再次分离出来。自回收纸盒包中分离出的铝箔与塑料粒子(聚乙烯),可以做为二次工业原料,塑料粒子可以进一步射出成形并制作成各式塑胶制品,例如笔筒、存钱筒和垃圾桶等等。只占包装整体结构3%的铝箔,分离后可取代运用在油漆或灭火器粉末中的铝粉。
参考资料
- ↑ 利乐包是二十世纪食品包装科技最重要的发明中华创新发明协会
- ↑ 利乐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