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劉郇膏(1818年-1867年),字松岩河南太康人。清朝政治、軍事人物。道光年間進士出身,官至江蘇布政使。

劉郇膏

大清贈右都御史江蘇布政使
籍貫 河南陳州府太康縣
族裔 漢族
出生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
逝世 同治六年(1867年)
出身
  • 道光二十年庚子恩科舉人
  •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進士出身

目录

生平

劉郇膏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為江蘇即用知縣咸豐元年(1851年),署婁縣知縣,政績卓著。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陷江寧揚州鎮江等地,小刀會劉麗川起事響應,占領上海縣城及周邊諸縣。巡抚吉尔杭阿檄召郇膏隨营進剿,郇膏率漕勇三百人,收復嘉定,代行知縣事,選兵丁守城并安置流民,民心安定。事後論功,加同知(副知府)頭銜,賜花翎。咸豐五年(1855年),补青浦知縣。

咸豐八年(1858年),調任上海知縣。當時上海租界已開,中西居民雜處,常有矛盾爭執,郇膏盡力調解争执,不屈從於洋人。曾親自乘舟追查誘騙華人出洋者。太平軍占領蘇州杭州之後,上海幾成孤城。郇膏訓練民兵,堅守縣城。咸豐十年(1860年)加道衔,擢海防同知。同治元年,破格代理按察使,不久獲正式授職,命署布政使,升職之快,為當時罕見。

李鸿章督师至,劉郇膏奉命总理淮軍营务。同治四年(1865年),命護理江蘇巡撫。不久因母喪丁憂離職。同治五年卒於家鄉。贈右都御史,并在上海建专祠紀念,入祀蘇州名宦祠。《清史稿》有傳。[1]

人物轶事

刘郇膏被追封为“和平之神”

一八七九年九月十三日星期六,上海市举行了隆重的“和平之神”祠堂奠基仪式。清朝光绪帝颁发圣旨,追封前江苏抚台、一八六零年担任上海知县的刘郇膏为“和平之神”。【译者注:刘郇膏,字松严,太康常营人,1851年任江苏娄县知县,后调任上海县知县。刘郇膏就职上海时,英、法、美等国在上海等地开辟了“租界”,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五口岸通商后,上海租界的外国人不光走私鸦片,更有甚者竟绑架中国人外运贩卖。咸丰九年夏,外国侵略者绑架了大量的上海贫民,运到外国贩卖。但清廷官吏畏夷如虎,引起上海各界抗议。刘郇膏不畏强暴,带人赴江岸登上洋轮搜查,终于在轮船底部搜出被绑架的中国人,这些上海贫民被装进麻袋,有的已经闷死,刘郇膏命人拘捕外国人贩严加审问。从外国人贩口中得知,还有一千余人已装进轮船出海。刘郇膏立即命快船追赶,追回将要被运出境的一千多人。外夷为之震慑,收敛了淫威。清廷生怕得罪洋人,借故革去了刘郇膏的职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廷主张汉族官僚举办团练,迎战太平军。刘郇膏被清政府宣布起用,仍就职上海县知县。此时上海已成一座孤城,形势非常严峻。刘郇膏训练民团,誓与上海共存亡。[2]

參考資料

  1. 《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一:“刘郇膏,字松岩,河南太康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江苏即用知县。咸丰元年,署娄县,有政声。三年,粤匪陷江宁,扬州、镇江相继失守。会匪刘丽川倡乱踞上海,附近川沙、南汇、嘉定、宝山、青浦诸县并陷。巡抚吉尔杭阿檄郇膏随营剿贼,郇膏率漕勇三百复嘉定,权知县事,选丁壮严守望,稽保甲,籍游民,民心大定。叙功,加同知衔,赐花翎。补青浦。
    八年,调上海。租界华洋杂处,数构衅,郇膏争执是非,不为挠屈。有招工诱逼出洋者,亲登舟搜获,并追回已去者,民感之,洋人亦帖服。苏、杭既陷,上海孤悬贼中,郇膏练民兵,四乡设二十局,以资保卫。贼首李秀成陷松江,进犯上海。登陴坚守十馀日,贼不得逞而去。时大吏萃居上海,或议他徙。郇膏曰:“沪城据海口,为饷源所自出,异日规复全省,必自此始。奈何舍而去之?”十一年冬,贼复陷浦东诸县,大吏檄郇膏往援,郇膏曰:“贼势张甚,宜守不宜战。”弗听,率练勇、乡团出战,果败,乃专议守。治行上闻,加道衔,以知府用。擢海防同知,超署按察使。寻实授,命署布政使,异数也!
    李鸿章督师至,命总理营务,馈运无缺,兼协济江宁大营,两军月饷二十万,悉取给於上海。濬吴淞江以通运道,招集流亡,通商惠工,善后诸事,次第举行。寻命护理巡抚,丁母忧。同治五年,卒。赠右都御史,上海建专祠,祀苏州名宦。”
  2. 刘郇膏被追封为“和平之神” 新浪千里马的博客,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