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原图链结 港港通网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语: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拉丁化Lev Nikolayevich Tolstoy[[Category:含有Template:ISO 639 name la的条目]];1828年9月9日儒略历8月28日)—1910年11月20日儒略历11月7日)),俄国小说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也是非暴力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教育改革家。他是在托尔斯泰这个贵族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

托尔斯泰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这几部被视作经典的长篇小说,被认为是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高尔基曾言:“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还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目录

早年经历

1828年8月28日,托尔斯泰诞生于距离莫斯科以南约200公里的亚斯纳亚-博利尔纳庄园,距离图拉仅10公里。托尔斯泰家族是古老非常知名的俄罗斯贵族。小时候,托尔斯泰双亲即去世,由亲戚抚养长大。托尔斯泰的父亲曾参加1812年拿破仑进攻莫斯科的俄法战争

1844年,他进入喀山大学学习法律与东方语言,但是未取得学位。1847年,他回到亚斯纳亚-博利尔纳“晴园”,希望经营“晴园”同时自行安排学业。他给贫苦农民送茅草,但随后就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莫斯科圣彼得堡的社交场所中,终于欠下了一大笔赌债。

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一同前往高加索当兵,此时他尝试写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童年》,透过小主人翁单纯的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展示了一位聪颖、敏感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1]

写作生涯

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体会到战争的残酷。这段时间他继续分析自己的成长历程,写成《少年》和《青年》成为研究他思想成长的重要资料。并将自己的战争经历写成《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发表之后很受欢迎,他开始在文学界小有名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都对他抱有很高希望。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德堡,这一段时间他很矛盾,他重新投入娱乐圈子,酗酒好赌,而同时他自己又清楚的觉得不能再如此,并对别人类似的行为大加挞伐。这种偏激的个性使得他很快不被文学圈子所容。最典型的就是他与屠格涅夫。屠格涅夫性情温和,使托尔斯泰对他抱有一种父辈的感情,非常赞赏他的天赋,希望他不要虚度光阴,认为如果他不浪费自己的天才的话将比任何人都有成就。青年的托尔斯泰有时候和对方相处很好,但是也常发生激烈的争吵,最终导致两人1861年的长达17年的决裂,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屠格涅夫令人厌烦。……他才华横溢,但他就像一个依靠管道送水的喷泉,你始终担心他会很快断水枯竭。”

1857年,游历西欧,写短篇小说《琉森》。1863年,托尔斯泰发表中篇小说《哥萨克》,这是他早期创作的总结提出自己贵族平民化的观点。1865年到1869年,托尔斯泰完成划时代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73年到1877年,托尔斯泰完成另一巨著——《安娜·卡列尼娜》。陀思妥耶夫斯基称“《安娜·卡列尼娜》是欧洲文坛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与之相媲美的、白璧无瑕的艺术珍品。作者本人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1879年他在《忏悔录》中写道:“我有一些困惑的时候。生活停顿下来,仿佛自己不知道该怎样生活,或该做些什么;我感到迷茫,不知所措,人也变得忧郁……”。

1889年开始撰写《复活》,十年后完稿。

婚姻生活

1862年9月23日,34岁的托尔斯泰与年仅17岁的索菲亚·别尔斯(1844年8月22日-1919年11月4日)结婚。索菲亚是沙皇御医的女儿。[2]他们前后育有13个孩子,其中有5个孩子夭折。[3]他和妻子的关系至今仍有争论。索菲亚说:“他爱我,但只在夜里,从来不在白天。”她抱怨:“不会有人知道他从来不曾想过要让他的妻子休息片刻,或给生病的孩子倒一杯水!”但可以确认的是大部分时光他们过得不错。他妻子帮助他管理庄园,整个庄园占地380公顷,有森林、河流、湖泊,苹果园有30多公顷,树木成荫,风景优美,使生活井井有条。这使得托尔斯泰可以将全部时间用于文学作品的精雕细刻。在这里,托尔斯泰给人类留下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传世之作。他每一部作品都要修改很多次,他妻子也进行誊清和保存文稿的工作。[2]

但是托尔斯泰将记录自己年轻时代行为的日记交给了妻子,内容记载托尔斯泰婚前赌博、召妓、甚至感染性病,还与一名女工生了一个私生子。这让别尔斯大为光火。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真想烧了他的日记和他的过去。”“我梦见了一个巨大的花园,……我抓起他的孩子,撕扯起来。我扯下了他的头颅和双腿——我像疯子一样。”她学安娜·卡列尼娜那样去“卧轨”,甚至服毒自杀,闹得全家不得安宁。她自己也承认“总有一天我会嫉妒得自杀。”这使得托尔斯泰更厌恶这场婚姻。他在日记中写道:“(索菲亚)成了我痛苦的根源。”“我不知道如何解决这种疯狂,我看不见任何出路。”

另外托尔斯泰晚年激进的思想也让夫妻产生很大隔阂,甚至准备放弃财产,过简朴生活,而与妻子发生龃龉。他的妻子既不理解,更完全不能接受,认为是“整套哲学牵强附会、矫揉造作,完全建筑在虚荣心、名利欲和出风头的基础上。”大女儿塔妮娅说:“你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的物质生活,但是你却忽略了他更珍视的东西。如果你同样关心他的精神生活,他会是多么感动,会百倍地报答你的付出。”夫妻之间缺乏交流,使得婚姻生活每况愈下。高尔基说托尔斯泰“非常喜欢谈论女人,但总是带著俄国农民的粗野口气……他对女人的态度是一种顽固的敌意。他最喜欢做的事情莫过于惩罚她们。……这是一个男人对没有得到他应有的幸福而进行的报复。”

晚年

1910年11月10日,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从自己的亚斯纳亚-博利尔纳庄园秘密离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医生和小女儿亚历山德拉。托尔斯泰在途中患肺炎,最后克死在阿斯塔波沃Lev Tolstoy (rural locality)车站的站长室里。托尔斯泰弥留之际,全球各地的记者云集这个小车站,他的所有子女也都来到膝下,但托尔斯泰临死也不想见妻子一面。威廉·夏伊勒(William Shire)感叹道:“他们在各方面都得天独厚,惟独不具备相互理解的能力。”[4]11月22日,托尔斯泰被专列送回亚斯纳亚-博利尔纳庄园并安葬在那里。[5]

托尔斯泰五岁时,大哥尼古拉告诉他一个秘密。只要把这个秘密解开,世界上就不再有贫穷、疾病和仇恨。他又说这个秘密已经写在一根小绿棒上,绿棒就埋在小山涧旁的路边。这个小绿棒的故事,令五岁的没托尔斯泰神往不已,找寻绿棒是托尔斯泰年幼时最热衷的冒险游戏。托尔斯泰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传说中的绿棒,死后也是被安葬在那片树林里。[6][7]

在中国,《新青年》杂志1卷2号曾刊出翻译自《托尔斯泰的生活》一书的托尔斯泰之逃亡一文。

宗教信仰和政治理念

托尔斯泰在读过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后,开始逐渐转向该书所宣扬的苦行禁欲的生活。[8]

在1884年,托尔斯泰写了一本名叫《什么是我的信仰》的书,在书中他公开地承认了他的基督教信仰。他声称自己信仰耶稣教诲,特别是深受山上宝训的影响,以及有关非暴力和平主义的教条。美国贵格会介绍过托尔斯泰的非暴力主义思想给它的成员。1908年,托翁在致印度人民的公开信中谴责了英国殖民统治,宣扬“勿以暴抗恶”原则,鼓励印度人用“爱的原则”拯救自己。在英国就学时就喜爱托尔斯泰的甘地大为震动,于1909年开始与托翁书信交往,直到第二年托翁逝世。深受托翁感染的甘地在南非工作期间,建立了托尔斯泰农场,接受了“勿以暴抗恶”的思想,被罗曼·罗兰诩为“托翁圣火的传人”。

参考文献

引用

  1. 1910年11月10日 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逝世. 人民网. 2003-08-01 [2013-10-04]. 
  2. 2.0 2.1 Susan Jacoby, "The Wife of the Genius" (April 19, 1981) The New York Times
  3. Feuer,Kathryn B. Tolstoy and the Genesis of War and Peac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8014-1902-7
  4. 威廉·夏伊勒,《爱与恨:托尔斯泰夫妇的风暴婚姻》(Love and Hatred: The Stormy Marriage of Leo and Sonya Tolstoy)
  5. 葛维樱. 托尔斯泰百年忌辰寻访:在车站去世场景保留至今. 新浪网(转载自《三联生活周刊》2010年第47期). 2010-11-19 [2013-10-04]. 
  6. 黄友玲. 托尔斯泰理想的实践──小说《复活》的赏析与启迪. 《旷野》. 2010-09-10, (167) [2013-10-04]. 
  7. 陈毅兴(1998),第二章 童年时代
  8. Tolstoy's Letter to A.A. Fet, August 30, 1869

来源

  • 陈毅兴 (编). 《列夫·托尔斯泰》. 辽海出版社. 1998. ISBN 780638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