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宿仙遊寺南涼堂呈謙道人
盛唐的邊塞詩具有美學風格,它包含了: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等各個方面[1]。
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至隋代數量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該派詩人以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最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詩派[2]。
他們的詩歌主要是描寫邊塞戰爭和邊塞風土人情,以及戰爭帶來的各種矛盾如離別、思鄉、閨怨等,形式上多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絕句。除高適、岑參外,還有王昌齡、李頎[3]、崔顥、王之渙、王翰等。
“ |
太乙連太白,兩山知幾重。路磐石門窄,匹馬行才通。日西倒山寺,林下逢支公。 昨夜山北時,星星聞此鍾。秦女去已久,仙台在中峰。簫聲不可聞,此地留遺蹤。 石潭積黛色,每歲投金龍。亂流爭迅湍,噴薄如雷風。夜來聞清磬,月出蒼山空。 空山滿清光,水樹相玲瓏。迴廊映密竹,秋殿隱深松。燈影落前溪,夜宿水聲中。 愛茲林巒好,結宇向溪東。相識唯山僧,鄰家一釣翁。林晚栗初拆,枝寒梨已紅。 物幽興易愜,事勝趣彌濃。願謝區中緣,永依金人宮。寄報乘輦客,簪裾爾何容。 |
” |
— [唐] 岑參 |
目錄
作者簡介
岑參(約715~770年),唐朝邊塞詩人,南陽人,後徙居荊州(湖北)江陵。太宗時功臣岑文本重孫,岑參早歲孤貧,從兄就讀,遍覽史籍[4]。
唐玄宗(744年)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5]。代宗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大曆五年(770年)卒於成都。
岑參的作品,以邊塞詩為主,長於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現存詩三百六十首。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故其邊塞詩尤多佳作。風格與高適相近,後人多並稱「高岑」。有《岑參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為八卷)行世[6]。《全唐詩》編詩四卷。
視頻
冬夜宿仙遊寺南涼堂呈謙道人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論唐代邊塞詩的美學風格,道客巴巴,2017-07-01
- ↑ 高岑詩派的名詞解釋|詩派簡介|繁榮原因|風格特點,學習啦,2018-01-16
- ↑ 唐朝詩人 李頎生平簡介及代表作品,海博學習網,2013-05-23
- ↑ 岑參簡介,古詩文網
- ↑ 判官,名人簡歷
- ↑ 岑嘉州集,可可詩詞,201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