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补汤
内补汤 |
内补汤的成分是由干地黄4两,升麻1两,当归1两,人参1两,生姜5两(切),麦门冬(去心)3两,芍药3两,大枣20枚(擘),远志(去心)2两,茯苓2两,大黄2两,黄芩2两,黄耆2两制作而成。处方来源于《千金翼方》卷二十二。主要治疗发背,虚热大盛,肿热侵进不住等症状。
目录
目录
治阴虚发热
解毒消肿
清肌退热
处方来源
治阴虚发热
内补汤成分干地黄(《本经》),其别名地髓(《本经》),原生地(《本草正义》),干生地(《中药志》)。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根茎。
性味:甘苦,凉。
①《本经》:味甘,寒。
②《别录》:苦,无毒。
归经:入心、肝、肾经。
①李杲: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
②《汤液本草》:入手太阳、少阴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肺四经。
功用主治:滋阴,养血。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
①《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②《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③《药性论》:补虚损,温中下气,通血脉,治产后腹痛,主吐血不止。
④《日华子本草》:治惊悸劳劣,心肺损,吐血,鼻衄,妇人崩中血晕,助筋骨。
⑤王好古:主心病,掌中热痛,痹气痿蹙,嗜卧,足下热而痛。
⑥《本草从新》:治血虚发热,常觉饥馁,倦怠嗜卧,胸膈痞闷;调经安胎。
宜忌: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②《本草经集注》:得麦门冬、清酒良。恶贝母。畏芜荑。
③《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④《医学入门》:中寒有痞、易泄者禁。
选方
①治消渴:黄芪、茯神、栝楼根、甘草、麦门冬各三两,干地黄五两。上六味,细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日进一剂,服十剂。(《千金方》)
②治阳明温病,无土焦证,数日不大便,其人阴素虚,不可用承气者:元参一两,麦冬八钱(连心),细生地八钱。
水八杯,煎取三杯,口干则与饮令尽,不便,再作服。(《温病条辨》增液汤)
干地黄
③治虚劳吐血不止:生干地黄一两,黄芩一两,白芍药一两,阿胶二两(捣碎,炒令黄燥),当归一两,伏龙肝二两。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糯米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地黄散)
④治鼻衄及膈上盛热:干地黄、龙脑薄荷(即水苏)等分。为末,冷水调下。(《孙兆方》)
⑤治妊娠堕胎后血出不止,少腹满痛:生干地黄(焙)、当归(焙,切)、芎藭(去芦头)各二两,阿胶(炙令燥)、艾叶各半两。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服之,晚后再服。(《圣济总录》地黄汤)
⑥治冲任气虚,经血虚损,月水不断,绵绵不止:生干地黄(焙)二两,黄芩(去黑心)、当归(切,焙)、柏叶各一分半,艾叶半分。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蛊,煎至七分,去滓,入蒲黄一钱匕,空心食前服。(《圣济总录》地黄汤)
⑦治血瘕:生干地黄一两,乌贼骨二两。上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七服。(《普济方》地黄散)
⑧治中风四肢拘挛:干地黄、甘草,麻黄各一两。细切,用酒三升,水七升,煎至四升,去渣,分作八服,不拘时,日进二服。(《证治准绳》地黄汤)
⑨治诸疮不合,生肌:生干地黄三合,白芨、白敛、甘草(生锉)各半两,白芷三分,猪脂半斤(炼)。上六味除脂外,捣罗为末,入脂内熬成膏,侯冷,日三、四上涂之。(《圣济总录》地黄膏)
解毒消肿
内补汤成分远志,其别名葽绕、蕀蒬、棘菀、细草、小鸡腿、小鸡眼、小草根。归心;肝;脾;肾经,宁心安神;祛痰开窍;解毒消肿。主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健忘;惊痫;咳嗽痰多;痈疽发背;乳房肿痛
祛痰作用:用小鼠酚红排泌法试验表明,远志的祛痰作用较桔梗为强,但用犬呼吸道分泌液测定法,其作用强度不及桔梗。远志的祛痰作用可能是由于其所含皂甙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反射性促进支气管分泌液增加所致。远志根皮对小鼠祛痰的最小有效量为1.25g/kg,而木心无明显的作用。亦有报道,给麻醉犬灌胃lg/kg的远志煎剂,而无祛痰作用。
镇静和抗惊厥:远志根皮、未去木心的远志全根和根部木心对巴比妥类药物均有协同作用。小鼠灌胃3.125g/kg,可促使注射阈下催眠剂量的巴比妥钠的小鼠入睡。远志根甲醇提取物100mg和200mg/kg腹腔注射给于小鼠可非常显著的延长环己烯巴比妥钠(90mg/kg)和盐酸氯丙嗪(3mg/kg)的睡眠时间。甲醇提取物的氯仿不溶部分25mg、50mg、100mg/kg剂量,正丁醇不溶部分12.5mg、25mg、50mg、100mg/kg剂量和正丁醇可溶部分的6.25mg、12.5mg、50mg/kg剂量腹腔注射给于小鼠与远志根甲醇提取物相似均可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延长小鼠睡眠时间。远志皂甙F5mg和20mg/kg剂量腹腔注射给于小鼠亦可显著延长环己烯巴比妥钠(70mg/kg)和盐酸氯丙嗪(3mg/kg)的睡眠时间(P<0.05)。小鼠灌胃3.125g/kg对五甲烯四氮唑所致惊的对抗作用,以远志全根最强,根皮次之,木心则无效。
抗水肿和利尿作用:远志根50%甲醇冷浸液浓缩后制成的混悬液200mg/kg口服给于结扎两侧颈静脉引起的水肿大鼠,其利尿作用为8.0±1.11ml/100g体重,与对照组比较P<0.01,对充血性水肿发生的抑制率为100,P<0.001。
抑菌作用:用纸片法测得10%远志煎剂对肺炎双球菌有抑制作用。远志乙醇浸液在体外对革兰氏阳性菌及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1.《本草图经》:远志,今河、陕、京西州郡亦有之。根黄色,形如蒿根,苗名小草,似麻黄而青,又如荜豆叶,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开花,白色,根长及一尺,四月采根、叶,阴干,今云晒干用。泗州出者花红,根叶俱大于它处。商州者根又黑色。俗传夷门远志最佳。古本通用远志、小草,今医当用远志,稀用小草。
2.《本草求原》:远志,凡《本经》言久服者,皆作服食之品,故经方治急病之剂,并无此味。甘草水浸晒,因苦下行,以甘缓之使上发也。陈久勿用,恐油戟喉也。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
2.《本草经集注》:杀天雄、附子毒。
3.《名医别录》: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
4.《药性论》:治心神健忘,坚壮阳道,主梦邪。
5.《日华子本草》: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
6.王好古:治肾积奔豚。
7.《本草纲目》:治一切痈疽。
8.《滇南本草》:养心血,镇惊,宁心,散痰涎
远志
疗五癎角弓反张,惊搐,口吐痰涎,手足战摇,不省人事,缩小便,治赤白浊,膏淋,滑精不禁。
9.《本草再新》:行气散郁,并善豁痰。
10.《本草纲目》:远志,入足少阴肾经,非心经药也。其功专于强志益精,治善忘。盖精与志,皆肾经之所藏也。肾经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灵枢经》云,肾藏精,精合志,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又云,人之善忘者,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陈言《三因方》远志酒治痈疽,云有奇功,盖亦补肾之力尔。
11.《本草汇言》:沈则施曰:远志同人参、茯苓、白术能补心;同黄芪、甘草、白术能补脾;同地黄、枸杞、山药能补肾;同白芍、当归、川芎能补肝;同人参、麦冬、沙参能补肺;同辰砂、金箔、琥珀、犀角能镇惊;同半夏、胆星、贝母、白芥子能消惊痰;同牙皂、钩藤、天竺黄能治急惊;同当归六黄汤能止阴虚盗汗;同黄芪四君子汤,能止阳虚自汗。独一味煎膏能治心下膈气,心气不舒。独一味酿酒,能治痈疽肿毒,年久疮痍,从七情郁怒而得者,服之渐愈。
12.《本草正》:远志,功专心肾,故可镇心止惊,辟邪安梦,壮阳益精,强志助力。以其气升,故同人参、甘草、枣仁,极能举陷摄精,交接水火。
13.《药品化义》:远志,味辛重大雄,入心开窍,宣散之药。凡痰涎伏心,壅塞心窍,致心气实热,为昏聩神呆、语言蹇涩,为睡卧不宁,为恍惚惊怖,为健忘,为梦魇,为小儿客忤,暂以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魂自宁也。 又取其辛能醒发脾气,治脾虚火困,思虑郁结,故归脾汤中用之。及精神短少,竟有虚痰作孽,亦须量用。若心血不足,以致神气虚怯,无痰涎可祛,即芎归味辛,尚宜忌用,况此大辛者乎。诸《本草》谓辛能润肾,用之益精强志,不知辛重暴悍,戟喉刺舌,与南星、半夏相类。《经》曰,:肾恶燥,乌可入肾耶。
14.《医学衷中参西录》:远志,其酸也能翕,其辛也能辟,故其性善理肺,能使肺叶之翕辟纯任自然,而肺中之呼吸于以调,痰涎于以化,即咳嗽于以止矣。若以甘草辅之,诚为养肺要药。至其酸敛之力,入肝能敛辑肝火,入肾能固涩滑脱,入胃又能助生酸汁,使人多进饮食,和平纯粹之品,固无所不宜也。若用水煎取浓汁,去渣重煎,令其汁浓若薄糊,以敷肿疼疮疡及乳痈甚效、若恐其日久发酵,每一两可加蓬砂二钱溶化其中。愚初次细嚼远志尝之,觉其味酸而实兼有矾味。后乃因用此药,若末服至二钱可作呕吐,乃知其中确含有矾味,是以愚用此药入汤剂时,未尝过二钱,恐多用之亦可作呕吐也。
15.《本草正义》:远志,味苦入心,气温行血,而芳香清冽,又能通行气分。其专主心经者,心本血之总汇,辛温以通利之,宜其振作心阳,而益人智慧矣。古今主治,无一非补助心阳之功效,而李濒湖独谓其专入肾家,未免故为矫异,张石顽和之,非笃论也。《本经》主咳逆,则苦泄温通辛散,斯寒饮之咳逆自平,此远志又有消痰饮、止咳嗽之功,《别录》去心下膈气,亦即此意。《外台》载《古今录验》胸痹心痛一方,中有远志,颇合此旨。《三因方》治一切痈疽,最合温通行血之义,而今之疡科,亦皆不知,辜负好方,大是可惜。颐恒用于寒凝气滞,痰湿入络,发为痈肿等证,其效最捷。惟血热湿热之毒,亦不必一例乱投,无分彼此耳。
远志能利血之运行,而以为心家补益之品者,振动而流利之,斯心阳敷布而不窒滞,此补心之真旨也。然温升之品,必不宜于实热,如误用于热痰蒙蔽心包之证,得毋益张其焰。又所谓安魂魄,定惊悸者,亦谓补助心阳,则心气充而魂梦自宁,惊悸自定,非养液宁神以安宅者之可比。如因热生惊,及相火扰攘,而亦与以温升,其弊亦与痰热相等。又有远志能交通心肾之说,则心阳不振,清气下陷,及肾气虚寒,不能上升者,以远志之温升,举其下陷,而引起肾阳,本是正治。然人不察,每遇肾阳不藏,淫梦失精等证,亦曰此属坎离之不交,须以远志引之,使其水火交接,则相火愈浮,肾愈不摄,利九窍者适以滑精窍,益精者将反以失精矣。
选方
1.定志小丸(《古今录验》),治心气不足,五脏不足,甚者忧愁悲伤不乐,忽忽喜忘,朝瘥暮剧,暮瘥朝发,发则狂眩。
2.远志丸(《张氏医通》),治因惊梦寐不宁,神不守舍者。
远志
3.远志散(《太平圣惠方》),治心虚,劳损赢度,四肢无力,心神昏闷。
4.石刻安肾丸(《不居集》),治脚膝软弱,夜梦遗精,小便滑数。
5.远志汤(《备急千金要方》),治产后心悸不定,恍惚昏愦,语言错乱。
6.远志饮子(《证治准绳·类方》),治心劳虚寒,梦寐惊悸。
用药禁忌
清肌退热
内补汤成分黄芩(《本经》),其异名腐肠(《本经》),黄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吴普本草》),空肠(《别录》),元芩、土金茶根(《东北药植志》)。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
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味苦甘。
归经:入心、肺、胆、大肠经。
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阳明经。
②《纲目》: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
③《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大肠、膀胱、胆四经。
功用主治: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⑦李杲:治发热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宜忌
①《药对》: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②《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 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选方
①治小儿心热惊啼: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捣罗为散。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黄芩散)
②泻肺火,降膈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
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③治慢性气管炎:黄芩、葶苈子各等分,共为细末,糖衣为片,每片含生药0.3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④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黄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时,过滤残渣,再加二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3.5(每100公斤黄芩,需明矾6~8公斤),产生黄色沉淀,静置四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入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每次服二至三片。(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⑤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片黄芩,酒浸透,晒干为末。每服一钱,茶、酒任下。(《兰室秘藏》小清空膏)
⑥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伤寒论》黄芩汤)
⑦治淋,亦主下血:黄芩四两,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⑧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温服。(《圣惠方》黄芩散)
⑨治崩中下血:黄芩,为细末。每服一钱,烧秤锤淬酒调下。(《本事方》)
⑩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却行,或过多不止:黄芩心枝条者二两(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
名家论述
①《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
②《本草图经》: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
③《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④张元素: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黄芩与芍药、甘草同用。肌热及去痰用黄芩,上焦湿热亦用黄芩,泻肺火故也。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梢根,及引经药用之。
⑤李杲:黄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热,手太阴剂也。细实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⑥朱震亨:黄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湿热,须以酒洗过用。片芩泻肺火,须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虚者,多用则伤肺,必先以天门冬保定肺气,而后用之。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术能补脾也。
⑦《纲目》: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治脾湿;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张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心,泄痞热,是黄芩能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大阴、少阳六经典。盖黄芩气寒味苦,苦人心,寒胜热,泻心火,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脾胃,损其母也。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黄芩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热,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⑧《本草经疏》: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诸热者,邪热与湿热也,黄疸、肠澼、泄痢,皆温热胜之病也,折其本,则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血闭者,实热在血分,即热入血室,令人经闭 不通,湿热解,则荣气清而自行也。恶疮疽蚀者,血热则留结,而为痈肿溃烂也;火疡者,火气伤血也,凉血除热,则自愈也。《别录》消痰热者,热在胸中,则生痰火,在少腹则绞痛,小儿内热则腹痛,胃中湿热去,则胃安而消谷也。淋露下血,是热在阴分也;其治往来寒热者,邪在少阳也;五淋者,湿热胜所致也;苦寒清肃之气胜,则邪气自解,是伐其本也。黄芩为苦寒清肃之药,功在除热邪,而非补益之品,当与黄连并列,虽能清热利湿消痰,然苦寒能损胃气而伤脾阴,脾肺虚热者忌之。⑨《本草汇言》: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上焦之火,山栀可降 黄芩,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所以方脉科以之清肌退热,疮疡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热明目,妇女科以之安胎理经,此盖诸科半表半里之首剂也。
⑩《药品化义》:黄芩中枯者名枯芩,条细者名条芩,一品宜分两用。盖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气,膈上热痰,咳嗽喘急,目赤齿痛,吐衄失血,发斑发黄,痘疹疮毒,以其大能凉膈也。其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主治大便闭结,小便淋浊,小腹急胀,肠红痢疾,血热崩中,胎漏下血,挟热腹痛,谵语狂言,以其能清大肠也。
处方来源
《千金翼方》,唐孙思邈撰,约成书于永淳二年(682)。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塞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据传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
他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在药物学研究方面,孙思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药物的采集、炮制到性能认识,从方药的组合配伍到临床治疗,孙思邈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证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提出伤寒禁忌十五条,颇为后世伤寒学家所重视。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靠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
他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饵、食疗、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着《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千金要方》集方广泛,内容丰富,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同时,他极为重视妇幼保健,着《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要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要方》为方书之祖。
《千金翼方》三十卷,属其晚年作品,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二千九百余首,记载药物八百多种,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书中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对《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书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当中,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失到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竟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著作,对于《伤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也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
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由于《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大,因此这两部著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倍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扬过海,广为流传。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孙思邈死后,
此外,孙思邈丰富了针灸疗法,改进了针灸教学。他在论述针灸时首先指出:经络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没,难以测量,故强调“非图莫可”。认为古之明堂传写错误不足以为指南。他依据隋唐之际的著名针灸学家甄权等新编绘之《针灸明堂图》,加以修订并彩绘以别于各经之走行方向部位。并指出其十二经脉用青、赤、黄、白、黑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正面、背面、侧面共三幅图,计孔穴650处。这对学习针灸、掌握经络、孔穴之规范化,以及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孙氏在针灸治疗上十分强调选穴要精少而有效,提倡针灸辨证施治,主张综合治疗。他认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知药知针,固是良医”。孙思邈在发展针灸学术上还有一个可以称道的贡献,即他所创用的以痛为穴位的“阿是”穴,已被千余年来无数针灸学者验证肯定。
此书共30卷,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对其传本予以校正,并刊行全国。中国自宋迄今刻印、影印近二十版次。日本除珍藏有中国六种刊本外,尚有日本翻刻的两种较好版本,现存版本中,以万历三十三年(1605)王肯堂刻本最佳。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江户医学本出转的影印本较为常见。
《千金翼方》全书30卷,计189门。合方、论、法共2900余首。卷1~4论药物,引录《唐本草》的大部分内容,卷5~6系妇人疾病;卷9~10论述伤寒;卷11为小儿病;卷12~15阐述养生长寿。集中体现了古代延年益寿学说同防病、治病相结合之特色。卷16~25论述中风、杂病、高分子痈等;卷26~28系针灸;卷29~30为禁经,其中虽有禁咒之术,但亦不乏心理疗法内容。
今由上海中医学院朱帮贤等重加校注,全书共参考有关古籍50余种,出校勘注释3400余条,并以简体横排本出版,以满足广大医学工作者及爱好者的
孙思邈
《千金翼方》系统论述了伤寒六经辨证,内科杂病、外科疮肿、诊病察色,辨别阴阳表里虚实以及治疗技术等方面都提供了宝贵经验。
该书与《备急千金要方》被誉为中国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深远影响。
【手心】
手心经外穴名。《千金要方》:“鬼魅灸入发一寸百壮,又灸间使、手心各五十壮。”《千金翼方》称:“灸黄法,手心中灸七壮。”现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谓此穴位于手掌正中央。主治黄疸,百日咳,小儿疳疾,口腔炎,高血压,指端知觉异常,癔病,精神分裂症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手足髓孔】
手足髓孔经外穴名。《千金翼方》:“灸猥退风半身不遂法,先灸天窗,次大门,次手髓孔,腕后尖骨头宛宛中;……次脚髓孔,足外踝后一寸。……各灸百壮。”手髓孔疑即经穴腕骨或阴谷;足髓孔疑即经穴昆仑。
【胎】
①通常指已成形至出生前的胎儿。《文中子·九守》:“四月而胎。”
②指妊二月的胎儿。《千金翼方》卷十一:“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天牖天牖经穴名。出《素问·气穴论》。别名天听。属手少阳三焦经。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或于天容穴与天柱穴连线的中点处取穴。另说:“完骨下,发际上一寸”(《千金要方》);“风池上一寸”(《千金翼方》);“风池下一寸,微外些”(《针灸集成》)。布有枕小神经和耳后动脉。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瘰疬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头冲】
头冲经穴别名。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作颈冲,并曰:“一名臂臑。”后世将此穴作为臂臑穴之又名。
【《千金方》】
《千金方》书名。统指《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燥湿痔】
燥湿痔病名。指肛门周围所生之赘生物,出《千金翼方》卷二四。有:“燥湿痔,痔有雌雄者。”相当于外痔。
【足阳明穴】
千金翼方
足阳明穴经外穴名。据《千金翼方》灸煨退风半身不遂法载,穴在“足拇指奇三寸。”奇,指奇缝。即在足背,当一、二趾趾缝端直上3寸处。一说在拇趾尖端直上3寸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灸5-10分钟。
【哑门】
哑门经穴名。《素问·气穴论》:“名喑门。”《千金翼方》。又作痖门。近作哑门。别名舌横、舌厌。属督脉。督脉、阳维之会。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布有第三枕神经和枕动、静脉分支。主治暴暴喑,失语,头痛,项强,脊强反折,聋哑,癫痫,及精神分裂症,癔病,大脑发育不全,脑性瘫痪等。直刺0.5-1寸,禁深刺。
【眼暗】
眼暗证名。系指眼目昏暗的证候。见《千金翼方》卷十一。又名眼闇,也即目昏。
【眼闇】
眼闇证名。出《千金翼方》卷十一。同眼暗,也即目昏。
【阳维】
①阳维脉。
②经外穴名。《千金翼方》:“耳风聋雷鸣,灸阳维五十壮。在耳后,引耳令前,弦弦筋上是。”在耳廓根部,用手拉耳向前时,当耳根后出现的弦筋上是穴。主治耳鸣,耳聋。直刺0.1-0.2寸。
【阳泽】
阳泽经穴别名。出《千金翼方》。即曲池。
【掖门】
①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掖门在掖下攒毛中一寸,名太阳阴,一名掖间。灸五十壮,主风。”《千金翼方》作腋门。在腋中线上,腋窝下1寸处。主治诸风惊妄,呃逆,狐臭,瘰疬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②经穴别名。即液门。
【月忌】
月忌古代针灸宜忌说之一。见《千金翼方》。将十二月配属十二地支,按其变化推算血忌日、血支日、月厌日、四激日、月杀日、月刑日、六(月)害日等。据以避忌针灸。
【膝外】
膝外经外穴名。《千金翼方》:“疬疡灸法……五月五日午时,灸膝外屈脚当纹头,随年壮两处灸,一时下火,不得转动。”《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为经外穴,名膝外。定位在膝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前缘处。灸治疬疡。
【膝下】
膝下经外穴名。《千金翼方》:“治转筋经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定位在髌骨尖下缘髌韧带处。
【下极俞】
下极俞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腰椎棘突下。主治腹痛,泄泻,腰痛;及膀胱炎,肠炎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狐尿刺】
狐尿刺病名。接触昆虫分泌物等引致之皮肤疹疮等病者。出《千金翼方》卷二十。又名狐狸刺。孙氏云:“凡诸螳螂之类,盛暑之时,多有孕育,著诸物上,必有精汁,其汁乾久必有毒,人手触之,……则成其疾,名曰狐尿刺,日夜碜痛,不失眠睡。”证见初起皮肤干燥,起红紫色疹斑,肿胀焮痛,甚则溃烂成疮,脓水淋漓,治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外用蒲公英捣汁涂贴,或以蒲公英根煎汤温洗局部。相当于接触性皮炎。
【忌穴】
忌穴某一时日不能施行针灸的穴位。古代有针灸择日之说,认为某日时宜针灸,或不宜针灸,或某部忌针灸。《千金翼方》针灸宜忌:“既得吉辰,当知忌穴”,即指此。
【颈中】
颈中经穴别名。出《千金翼方》。即臂臑。
【肋头】
肋头经外穴名。《千金翼方》:“治瘕癖,患左灸左,患右灸右,第一屈肋头近第二肋下即是灸处,第二肋头近第三肋下向肉翅前亦是灸处。”《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肋头。
在胸骨两侧缘,当第一、二肋骨头下缘处,左右共4穴。主治瘕癖,咳嗽,哮喘,呃逆,用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男阴缝】
男阴缝经穴别名。《千金翼方》:“灸风府、热府、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男阴缝,拨阴反向上,灸治马黄黄疸。”在阴茎根部与阴囊相交处正中。主治黄疸,阴卵偏坠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胚】
胚妇产科名词。指妊娠一月内的胎儿。《千金翼方》卷十一:“凡儿在胎,一月胚,二月胎。”
【《千金宝要》】
《千金宝要》书名。六卷(又有八卷本或十七卷本,后本系析篇为卷)。宋·郭思编。刊于1124年。系取孙思邈《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简、便、验方及针灸法汇编而成。共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其中医论一篇,系摘录《千金方》中有关病机、制药等内容编成。1124年,将此书刻碑于华州公署,以广流传。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始易木版梓行。1522年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而天下游耀州真人问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至今犹存。现存多种清刊本及石印本、拓印本。
【鼽鼻】
鼽鼻病证名。系指鼻塞流清涕的证候。见《千金翼方》。
【曲眉】
曲眉经外穴别名。出《千金翼方》:“曲眉穴,位在两眉间。”即印堂穴。
【泉阴】
泉阴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耻骨联合上缘(曲骨)旁开3寸处(《中国针灸学》)。主治偏坠,睾丸炎等。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热乳】
热乳病证名。出《千金翼方》。乳母患热病,仍以乳哺儿,致儿发病,症见面黄不食,甚或呕吐气急。治宜先停母乳,后用清解和胃之剂。
【人神】
人神古代针灸宜忌说之一。《黄帝虾蟆经》:“神所藏行,不可犯伤。”意指人神按时巡行各部,其所在部位,忌用针灸。有“九部旁通人神”、十二部人神、“行年人神”、六十甲子日人神、月内逐日人神、十(天干)日人神、十二(地支)日人神、十二时人神、四季人神、五脏人神等说。见《千金翼方》、《普济方》、《针灸大成》等。
【商陆饼灸】
商陆饼灸隔饼灸的一种。见《千金翼方》,该书曰:九漏,“捣生商陆捻作饼子,如钱大,厚三分,贴漏上,以艾灸之。饼干热则易之,可灸三四炷艾。”主治瘰疬颈漏。
【神志不定】
神志不定证名。神志异常症之一。见《千金翼方》卷十六。多因心气不足所致。兼见惊悸恐怖,恍惚健忘等证。治宜安神定志,用定志丸、宁志膏、《千金》镇心圆等方。
【失明】
失明证名。见《千金翼方》卷十一。指视力丧失,盲无所见之证。
【十二症】
十二症病证名。
①指十二种原因不同的症病。《中藏经》:“症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十二名也。”
②指妇科的十二种经带病证。《备急千金要方·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三》:“何谓十二症?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也。”;十七椎穴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第五腰椎棘突下方。主治转胞,腰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手太阳穴】
手太阳穴经外穴名。
①《千金要方》:“手太阳穴,手小指端。灸随年壮,治黄疸。”
②《千金翼方》:“鼻中拥塞,针手太阳,入三分,在小指外侧后一寸白肉际宛宛中。”
【鼻交頞中】
鼻交頞中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无具体位置记述。《中国针灸学》改称鼻交,定位于鼻骨最高处微上陷中。沿皮刺0.3-0.5寸。
【长平】
①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章门。见该条。
②经外穴别名。《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长平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五寸,不针。”所述与长谷同位,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作长谷别名。
【承灵】
承灵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阳维之会。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另说入发际3.5寸(《千金翼方》);入发际5寸(《针灸大成》。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和枕动、静脉分支。主治头痛,眩晕,鼻渊,鼻衄,耳鸣,项强等。沿皮刺0.3-0.5寸。艾条灸5-10分钟。
【大门】
大门经外穴名。出《千金翼方》。在头部中线,枕处隆凸上缘直上1寸处。主治半身不遂。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耳门前脉】
耳门前脉经外穴名。《千金翼方》:“脾风占候言声不出或手上下,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大椎;两耳门前脉,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次两大指节上下六穴各七壮。”在耳门穴上、下各1寸处。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附子灸】
附子灸隔物灸之一。指以附子切片作为隔 离物的灸法。《千金翼方》卷二十三:“削附子令如棋子厚,正着肿上,以少唾湿附子,艾灸附子令热彻,以治诸疖诸痈肿牢坚。”
【孤穴】
孤穴位于正中线的单穴。《千金翼方》针邪鬼病图诀:“右以前若是手足皆相对,针两穴;若是孤穴,即单刺之。”
【关明】
关明经穴别名。见《千金翼方》。即关门。
【鬼窟】
鬼窟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原名鬼路,注为劳宫穴。而《千金翼方》注为间使。《针灸大成》易名为鬼窟,《针灸聚英》易名为鬼营,两书所指均为劳宫穴。
【鬼路】
鬼路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五针外踝下白肉际足太阳,名鬼路。”原注为申脉穴。今从此说。又“第九针手横纹上三寸两筋间,名鬼路。”原注为劳宫穴。《千金翼方》又曰为间使穴。《针灸聚英》易鬼路为鬼营;《针灸大成》则称为鬼窟,均指劳宫穴。【鬼市】
①十三鬼穴之一。出《千金要方》。即承浆穴。参见该条。
②经穴别名。《千金翼方》:“邪病语不止及诸杂候,人中主之,一名鬼市,”即水沟。
【鬼堂】
鬼堂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第十针直鼻上入发际一寸,名鬼堂。”所指即上星穴。又《千金翼方》作尺泽穴别名。参见上星条、尺泽条。
【鬼营】
鬼营十三鬼穴之一。《千金要方》原名鬼路,注为劳宫穴。而《千金翼方》注为间使穴。后《针灸聚英》易名为鬼营。《针灸大成》则称为鬼窟。两书所指均为劳宫穴。
【横纹】
①经外穴名。《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横纹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七寸。”即神阙旁开3.5寸处,与大横穴定位相同。见大横条。
②推拿穴位名。
【横文】[1]
横文①大横穴。《千金要方》:“大小便不通,灸横文百壮。”《千金翼方》:“多汗,四肢不举少力,灸横文五十壮,在侠脐相去七寸。”即神阙旁开3.5寸处,与大横定位相同。②横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