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肛动物
内肛动物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汉字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2]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
名词解释
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水生无脊椎动物。约100种;分布全球。多为海产。内肛动物门和外肛动物门的动物有些相似,群体皆很大,呈枝状或匍匐状,似苔藓植物,曾合称为苔藓动物门(Bryozoa),但在已知外肛动物门和内肛动物门是完全不同的两门动物。
形态特征
内肛动物的个体称个员,如海花柄群体个员数极多,出自一条分支的匍匐枝,高约0.4∼5公釐(0.016∼0.2吋),偶达0.5公釐(0.02吋)。个员虽小,但为数极多,使所附著的表面呈绒毛状。个员的身体有一或硬或软的茎。头端软,称为萼,生有一触手冠,触手数6∼36.萼内部有「U」形的消化管,口和肛门都在触手冠内,肛门在一个乳头上,肛门与口之间称里腔。有假体腔。斜体虫属(Loxosoma)的个员无匍匐枝相连,却致密地聚生在一起,组成所谓斜体虫群体。其个员极小,高约0.5公釐,终生能以触手及足著地移动。与其他动物(如多毛类环虫、星虫、海绵和苔藓虫)共栖,从宿主动物的呼吸水流或取食水流中获得食物。
繁殖方式
内肛动物营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为出芽。有性生殖个员为雌雄异体或同体,若为雌雄同体则精巢先成熟。生殖管成对,合并开口於里腔。体内受精。数个胚胎附在直肠前面一部分里腔壁上,发育为幼体後释出。其幼体似环节动物的幼体,但行动纤毛带不在赤道部位,而在接近基极。海花柄的幼体形似成体的倒扣的无触手的萼,基部朝下附著於他物,口和肛门朝向表面。变态为个员时,消化管改变方向,口和肛门移到成体的位置。斜体虫幼体也可以变态,但通常直接从幼体出芽形成个员。也能在幼体内部形成个员,然後裂开而释出。有匍匐枝的内肛动物能再生其失去的部分,如萼失去後能迅速再生。铃苔虫属(Barentsia)等以休眠芽或匍匐枝的形式越冬,到春天又生出新个体。海生内肛动物具二焰细胞原肾,淡水种甕节虫属(Urnatella)具多数原肾,有渗透调节作用。
确立过程
内肛动物的如海花柄属(Pedicellina)成群生活在低潮线附近的海草或苔藓动物上。1774年首次描述,当时与外肛动物合称苔藓动物。因为苔藓虫也有滤食性并具触手的个员。但这些相似之处只是表面的,它们获取食物的方法根本不同,此外苔藓虫的个员有真体腔,肛门开口在触手冠外壁。1869年创内肛动物一词,1888年确立为一门。
所属科目
内肛动物迄无化石发现,一般分3科︰海花柄科(Pedicellinidae,6属30种左右)、甕节虫科(Urnatellidae,2种,该两科可合为一目)及斜体虫科(Loxosomatidae,约100种,另成一目)。
参考文献
- ↑ 云端超市•第407期┃“说文解字,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字”——篆书研究 主讲人:倪文东,搜狐,2022-10-28
- ↑ 为什么中国人会发明象形文字?,搜狐,2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