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八乡

图片来自hk01

八乡Pat Heung)位于香港新界元朗区的一个乡村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早于香港开埠以前已有新界原居民居住。八乡的名称来源有多个版本,较广为流传的说法是由于早期共有八条村庄,因而命名为八乡。

八乡与屏山厦村十八乡锦田新田合称“元朗六乡”。

目录

地理

八乡位于盆地之中,被观音山大帽山大刀屻鸡公岭大榄郊野公园等山头所包围。八乡范围广泛,大概北至上𪨶村及下𪨶村一带,南至河背村、河背水塘、马鞍岗、清潭水塘、三号干线大榄交汇处一带; 西至锦田市中心及锦上路西铁站一带,而东至上村观音山凌云寺、雷公田及石岗村军营一带。

八乡面积约有15.5平方哩,共有30条围头客家村落,人口约3万人。由于附近有河流提供水源,早年盛产稻米,并为清朝进贡品。现在还有少量农地给居民耕作,有数个有机菜场,如种植士多啤梨、有机菜等供应本地市场。另外,还有一些养鸡场、养猪场及豆品厂供应本地市场。由于发展乡郊,农地陆续减少,多数发展成村屋及车房、废车场等;另外八乡内有消防局、警署。

历史

宋明古迹

路政署于2003年计画八乡大江埔村江大路及治河路改善工程,第一阶段已于2007年开通,并于2020年4月3日正式命名为“江埔路”[1],第二阶段于2017年1月20日沿锦田河边开通一条新道路与锦田公路的交界处为起点,并与江大路的交界处终结,命名为“锦江路”。当顾问公司在2004年初进行勘察时, 意外发现在近长江村一个路段及大江埔村另一个路段地下埋有一个宋朝市集遗址和一个明朝坟墓,各占地约500平方米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古物古迹办事处证实发现宋代瓷器残片 、明朝墓葬群及一个陶罐, 但在原址保护原则下不会主动进行挖掘,而路政署亦向元朗区议会要求改动原来的设计以免影响古迹。中国历史教育学会主席梁炳华认为宋朝市集的发现有助了解香港在宋朝贸易的角色, 评估本地在历史上的重要性[2]

同益堂

同益堂是八乡最早成立的祖堂之一,由“四本戏”之村落组成。八乡古庙是同益堂的产业,按传统在每年的观音诞秋分在八乡古庙分别举行斋宴及盆宴。当初于古庙每次演戏时,分成四组乡村,每村居民负责搬棚送棚抬戏箱及送戏箱等工作,称为四本戏乡村,四本戏村落如下:

  1. 元岗、元岗新村、长莆、大窝、大乪;
  2. 莲花地、牛径村、水盏田、马鞍岗、河背;
  3. 上村、雷公田、甲龙、水流田;
  4. 横台山、水涧石、上𪨶、下𪨶。

同益堂在1921年集资兴建“八乡同益学堂”,是新界第一所正规的乡校,后改称“八乡同益公立学校”,并于2003年与“石湖学校”合并而成现时的“八乡中心小学”。

发展

少数族裔

非洲人是继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人后,最新落户八乡的少数族裔。首先来到八乡的是尼日利亚人,主要来自东尼日利亚,为信奉基督教伊博族。逐渐变成了在香港的黑人的联络点,当他们抵达香港后都是先到八乡落脚。其中横台山罗屋村更被在港的非洲人称为“小尼日利亚”。非华裔人口占八乡锦田社区总人口约百份之十,较全港平均数为高,主要包括菲律宾印尼、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和来自非洲诸国的居民。

尼泊尔社群主要是来自回归前在石岗军营服役的雇佣兵,退役后与其家眷留居香港,大部分男士从事体力劳动工作,例如地盘工和保安员等。八乡锦田大量农地变成二手车买卖场和回收场等,二手车最初从日本进口转售内地,其后转口的目的地改为南亚地区,巴基斯坦和印度商人随之到来八乡。最后生意再扩展至非洲,当地的商人也就在八乡锦田扎根。新移民还有一些是因为经济和政治原因逃难到香港来的,八乡锦田也特别多来自非洲和南亚地区的难民。

锦田南

2014年香港特区政府倾力觅地建屋,其中一个主要来源为元朗锦田南,当地目前以农地及乡郊式发展为主。规划署于完成锦田南及八乡土地用途研究后,建议在港铁锦上路站八乡维修中心附近,合共释放152公顷土地用作公私营住宅发展,其规模相比两个太古城还要大,预料能够为市场提供共约3.4万伙住宅,足以容纳约9.2万人口。

有在大江埔租田开设有机农场的农夫表示自《锦田南分区计划大纲图》公布后,不少地主赶走农民囤地,觊觎更改农地用途令土地升值,收地后更用泥沙填平农地,令大好良田变成荒地[3]

乡事委员会

八乡乡事委员会是香港27间乡事委员会之一,前身为“八乡乡公所”,于1949年正名为“八乡乡事委员会”,由区内30条村落之村代表组成,现时共有成员75人。会址位于锦田公路

1959年八乡乡事委员会香港政府按《社团条例》豁免注册。1964年成立“福德会”。于1971年迁入元朗炮仗坊会址。1973年获政府认可为慈善机构。1983年上村会址落成,1992年正式迁入上村会址。1997年自资建成回归纪念柱纪念香港主权移交中国

村代表选举司法复核

1999年石湖塘村选举村代表,居于村内的谢群生被拒参选。谢群生的父母在村内居住了一段时间,而谢更是在村内出生、成长,一直居住在村内,由于他不能证明其父系祖先于1898年中英两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是新界乡村的居民,因此他并非原居村民,按法律被称为“非原居村民”,在村代表选举中是没有投票权及参选权。谢群生不服,透过司法复核程序质疑选举安排的法律效力,以其与《基本法》、香港法例第383章《香港人权法案条例》及香港法例第480章《性别歧视条例》均有抵触,并于1999年3月5日在高等法院原讼法庭获判胜诉,获判被拒绝作为参选人的决定无效。律政司司长提出上诉,2000年12月22日终审法院宣判维持原判。为此香港政府需要修订《村代表选举条例》,为每条现有乡村设立居民代表职位,并为每条原居乡村或共有代表乡村设立原居民代表职位,即俗称的“双村长制”。

风俗

八乡秋祭

八乡的村代表每年秋分日齐集八乡古庙拜祭参与新界六日战保乡卫族壮烈牺牲的烈士。当年参与抗英的乡民来自不同村落,双方冲突由1899年4月3日开始,持续了半个月之久,以4月18日在八乡上村石头围一役最为惨烈,由于乡民的武器军备落伍,无法抵挡驻港英军,于4月19日宣布投降,估计有多达450名乡民阵亡。

八乡祖堂同益堂事后寻获55名殉难的八乡村民名字,在八乡古庙旁边兴建烈士祠,祠内有两块木扁,上扁刻有烈士芳名27位,下扁28位另加一行古庙历届司祝神位,各烈士均被赋予“清处士”衔头,同时另设一个神坛供奉无名女烈士。同益堂将每年秋分日定为拜祭日,悼念为村捐躯的先烈。拜祭完毕后,便在庙前以盆菜招待同益堂辖下各村60岁以上的男性村民参加。据报早年更每人获分派猪肉一斤,随著时代发展,由1980年代末起,已改为烧肉,最近更以一封利是代替。

太平清醮

根据日本学者濑川昌久的研究,八乡在1940年代以前有由“四本戏”在八乡古庙前主办的联合醮会,祭祀于清朝嘉庆同治年间因与敌对的锦田乡械斗而牺牲的乡民,相传因战后生活困难而停办。

八乡现时仍有莲花地牛径村“合山围五年一届太平清醮”(最近一届在2017年举行)及“元岗村八年一届太平清醮”(最近一届在2018年举行),其他村落如横台山上村早已停办,祈求百业茂盛,降福迎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元岗村在2010年举行八年一届的打醮,村民于年初在村内的众圣宫进行“打缘首”。元岗村有1,100多名村民,以梁姓占多数,每户均可参加掷杯,有资格者共146人,但大多数人基于种种原因而放弃,只有30多名村民参与,以连续掷得胜杯次数多寡定出18名缘首,掷得最多胜杯者位列“头名缘首”[4]

“合山围”包括莲花地和牛径村两村,2012年的醮期订于11月15日至18日(莲花地)以及11月20日至23日(牛径)举行,均为三日四夜,两村倾力筹备,侨居海外的村民亦会回乡参与,打醮期间均需进行斋戒。11月17日中午开始行香巡游,队伍由莲花地村出发,沿锦上路行去八乡古庙,再经元岗村返回莲花地村。

盂兰胜会

大江埔村的潮籍侨民每年农历七月举办盂兰胜会超渡亡魂。由潮侨盂兰会有限公司管理的天德宫举办的盂兰胜会仍然维持派米的传统活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