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通寺
元通寺位於四川省滬州市滬縣喻寺鎮,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明。2002年12月27日公佈為四川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的通知』,川府發(2002)23號,2002年12月27日,省政府同意省文化廳提出的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1處和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13處,現予公布。 請各地和有關部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四川省文物保護管理辦法》的規定,認真做好所轄境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管理工作。 附件 四川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名單。
滬州市
瀘州市(四川話拼音:Lu2zhou1;國際音標:[lu21tsəu55]),簡稱瀘,古稱江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川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四川省東南部。市境東北臨重慶市,西北界內江市、自貢市,西毗宜賓市,西南接雲南省昭通市,南鄰貴州省畢節市,東達貴州省遵義市。地處川滇黔渝四省市結合部,四川盆地南端,北部為川中丘陵區,南部為大婁山區。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市境北部,於城區與沱江匯合。赤水河為南部與貴州省的界河,並折向北流於合江縣注入長江。全市總面積12,229平方公里,人口431.72萬,市人民政府駐江陽區。瀘州是中國著名的「酒城」,出產聞名遐爾的名酒瀘州老窖和郎酒,亦特產南亞熱帶水果桂圓和荔枝。瀘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
目錄
歷史
周代屬巴國轄地。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張儀和司馬錯滅巴、蜀,同年設置巴郡轄有包括瀘州。
西漢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蘇嘉為江陽候在長江與沱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
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犍為郡,領江陽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復置為瀘州,三年(620年)置總管府,四年(621年)升為都督府。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撫使。南宋末年,蒙古軍入蜀,瀘州城先後遷治於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磧、合江安樂山,最終築城於合江神臂城,直到景炎二年(1277年)神臂城才最終失陷,堅守抗蒙長達34年。元屬重慶路。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瀘州直隸四川行省,九年(1376年)直隸四川布政使司。
清嘉慶七年(1802年)瀘州置川南永寧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
民國:初改瀘州為瀘縣,置永寧道,1935年設置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解放軍攻占瀘縣,川南行政公署(相當於省級)駐瀘州市。
1952年8月7日川南行政區撤銷以前,轄有1地級市、4專區共5個地級行政單位和5市轄區、4縣級市、33縣共42個縣級行政單位。)、瀘州、瀘縣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地級)、瀘州專區專員公署(地級),瀘州市(川南行署轄、地轄)所在地。
1960年7月14日,國務院批覆撤銷瀘州專區,所屬市縣劃歸宜賓專區。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年—1976年),瀘州發生了一系列耗時近四年(1967年—1970年)的武鬥衝突。僅三次大規模的武鬥中,即打死2,000多人、打傷16,000多人(內8,000餘人致殘),非法動用國家資金3億多元、糧食6,840萬餘斤,損失汽車1,000多輛和大批物資[1]。
1983年3月3日,國務院批覆將地轄瀘州市改為省轄市,原宜賓地區的瀘縣、納溪、合江、敘永、古藺5縣劃歸瀘州市。
參考文獻
- ↑ 游瑞林; 瀘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瀘州市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8-08: 1371–1372. ISBN 7-80122-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