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宗
元明宗和世㻋,1300年12月22日-1329年8月30日),是元朝第九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三位大汗,1329年2月27日至1329年8月30日在位,在位185天。元武宗長子。
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遼、金、元三史中的音譯專名,改譯和實拉[註 1],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
1340年10月25日,元惠宗為元明宗上漢語尊號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皇帝。
目錄
生平
(儒略曆1329年2月27日),和世琜在漠北草原的和寧之北即位,繼續使用年號「天曆」,是為元明宗,1329年4月3日,元文宗圖帖睦爾派人將皇帝寶璽獻給明宗,正式禪讓帝位[1],5月15日,元明宗正式立圖帖睦爾為皇太子,8月16日,圖帖睦爾受皇太子寶,8月25日,元明宗抵達元武宗時建為中都的王忽察都,8月26日,皇太子圖帖睦爾入見,兩兄弟會面,元明宗宴請皇太子及諸王、大臣於行殿。
天曆二年八月六日(1329年8月30日),元明宗和世㻋被燕帖木兒毒死,明宗去世時享年30歲。
尊諡廟號
天曆二年十月十三日(1329年11月4日),元文宗為兄長和世㻋上諡號翼獻景孝皇帝,廟號明宗,蒙古文稱忽都篤皇帝。[2]
《明宗皇帝諡冊文》[3],內容如下:
臣聞統必有宗,生嘗得以致其讓;廟必有主,歿思所以尊其名。稽古考文,宜天錫誄。欽惟先皇帝夙秉勇智,惟時元良,體傳次之成言,避謳歌而逖出。雖身居絕域,多歷於歲年;而義動遠人,樂為之先後。德威孔著,未堪大業之艱貞;事變匪常,猶憫生靈而慎動。庶來蘇於徯戴,爰勘定以奉迎。已謹清宮,俄虛黃屋,臣民寡祐,永遺惠澤之敷施;天日有臨,尚想神明之如在。禮嚴升祔。誠備顯揚。謹遣攝太尉某官某,奉玉冊玉寶,上尊諡曰翼獻景孝皇帝,廟號明宗。
伏冀睿慈,俯回歆假,克綏丕祚,垂裕無疆。
尊號
家庭
相關史料
- 《至正條格》,1346年元惠宗頒布的元朝第三部法律,現存殘本收錄1260年—1344年元朝官方頒布的關於法律方面的聖旨條畫、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門所判案例的匯編,史實多為《元史》所不載。
- 《元史·明宗本紀》,明朝官修正史
- 《新元史·明宗本紀》,民國官修正史
- 《續資治通鑑》,清朝史學家畢沅撰寫。
- 《元史類編》,清朝史學家邵遠平撰寫。
- 《元史新編》,清朝史學家魏源撰寫。
- 《元書》,清朝史學家曾廉撰寫。
- 《蒙兀兒史記》,清末民初史學家屠寄撰寫。
評價
- 清朝史學家曾廉《元書》的評價是:「論曰:昔曹子臧、吳季札,賢者也。其君國子民也宜哉!然而義不受者,非獨遠情,亦知負飛及光之不厭,其欲將無以善其後也,闇哉明宗!焉有人披袞執玉,穆穆然位乎天位而肯北面俯首為人臣者乎?嗚呼!此唐明皇不敢以望肅宗,父子且然,況兄弟哉!文宗蓋懼北陲,復有海都、篤哇之流,託名擁戴,其言也順而為患也。深抑亦私心,竊望周王之效法晉邸也。己則非夷,而以齊期人。不亦難乎?悠悠南行,甘咽其餌,悲夫!」[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