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安德鲁 Paul Andreu
保罗·安德鲁 (Paul Andreu 1938年7月10日 - 2018年10月11日),法国建筑师设计师,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Caudéran),1961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1961年)、1963年毕业于法国道桥学院(Ecole Nationale des Pontset Chaussees),1968年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Arts Paris)。
安德鲁在他29岁的时候,设计了圆形的巴黎夏尔·戴高乐机场候机楼。从此,作为巴黎机场公司的首席建筑师,他陆续设计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机场、埃及开罗机场、坦尚尼亚三兰港机场、日本大阪关西机场、汶莱机场、上海浦东新机场、 中国三亚机场等等。此外他还参与过许多大型项目的建设,像巴黎拉德芳斯地区的新凯旋门、英法跨海隧道的法方终点站等。在他的影响下,巴黎机场公司的活动逐渐向大型标志性建筑设计的方向发展。
他秉承了现代主义的理 性设计原则,在建筑与环境,建筑的象征性,建筑形体塑造和光线的巧妙运用上 显示出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其作品有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曾荣获许多国际建筑大奖。安德鲁在中国最有名的项目是饱受争议的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广州新体育馆等。安德鲁还是中国重庆市城市规划顾问。
目录
动态焦点
又一大師隕落—國家大劇院設計師「保羅·安德魯」逝世!
据法国媒体Liberation报导,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于10月11日去世,享年80岁。日前,安德鲁还曾出席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在巴黎蓬皮杜的个人回顾展开幕式。[1]
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法国建筑师设计师,1938年7月10日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冈戴昂(Caudéran),1961年毕业于法国高等工科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1961年)、1963年毕业于法国道桥学院(Ecole Nationale des Pontset Chaussees),1968年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Ecole des Beaux-Arts Paris)。
Paul Andreu,©Hannah Assouline[1]
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从左至右依次为:多米尼克·佩罗、鲍赞巴克、安藤忠雄、伦佐·皮亚诺、保罗·安德鲁、让·努维尔 ©Dominique Perrault [2]
建筑风格——新现代主义
与其说安德鲁是纯粹的“现代主义”,不如说他是“新现代主义”。上世纪60年代末,西方建筑界开始了对于“现代主义”的反思,质疑那种纯工业主义的“理性”所表现出的排斥传统、民族性、地域性和个性的所谓国际式风格。法国建筑界由此兴起“新现代主义”,反对将现代建筑设计为缺乏人情味的巨大机器,而要在其中加入历史、乡土、个性和人情。[2]
保罗·安德鲁成为这股建筑思潮的中坚力量之一。其代表性事件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参与设计、建造了法国新现代主义建筑的标杆之作——拉德芳斯大拱门(新凯旋门)。不过他造得最多的还是机场,在戴高乐机场之后,他在尼斯、雅加达、开罗、大坂等地设计了30多个机场。那些机场都鲜明地体现出新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即一方面采用现代的材料、结构和施工技术,另一方面又重视建筑物的精神性意义。
业界争议——安全性及能耗问题
他曾经于1967年负责规划建设了巴黎夏尔·戴高乐国际机场(位于Roissy)。2004年5月23日,2E侯机厅天花板坍塌,造成四人死亡,该候机厅一度被誉为他的最大胆的设计之一。
特别质询委员会认定坍塌归咎于各种技术原因及设计上缺乏安全考虑,安德鲁则指责坍塌是建筑公司的不合格施工所致。2004年9月28日,另一个安德鲁设计的候机厅杜拜国际机场第三候机厅于建设中坍塌。
安德鲁设计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和中国国家大剧院,也被诸多专家直指在设计上存在诸多“能耗漏洞”,导致建筑后期需要巨额运营维护成本。
探索安德鲁的建筑作品
国家大剧院(National Grand Theater of China)
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 高46.68米。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设计方为法国巴黎机场公司。 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平面投影东西方向长轴长度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轴长度为143.64米,建筑物高度为46.285米,比人民大会堂略低3.32米,基础最深部分达到-32.5米,有10层楼那么高。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面积超过30000平方米,18000多块钛金属板中,只有4块形状完全一样。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开式玻璃幕墙,由1200多块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一条80米长的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
1999年,安德鲁的方案经过两轮竞赛三次修改,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竞赛中36个设计单位的69个方案中夺标。1999年7月,获选为最终的建设方案。安德鲁曾说“我想打破中国的传统,当你要去剧院,你就是想进入一块梦想之地”。安德鲁这样形容他的作品——巨大的半球仿佛一颗生命的种子。“中国国家大剧院要表达的,就是内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宁静笼罩下的内部生机。一个简单的‘鸡蛋壳’,里面孕育著生命。这就是我的设计灵魂:外壳、生命和开放。”
剧院之最:世界最大穹顶,整个壳体钢结构重达6475吨,东西向长轴跨度212.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穹顶。 北京最深建筑:大剧院地下最深处为-32.5米,相当于往地下挖了10层楼的深度,成为北京最深的建筑。 亚洲最大管风琴:音乐厅内的管风琴共有6500根发音管,是亚洲最大的管风琴,造价达3000万元。
设计争议: 保罗·安德鲁设计的方案是一座造型新颖、前卫的建筑, 然而在人民大会堂西侧突然增加这样一个仿佛来自太空的现代建筑,引起很大的争议。2000年6月10日,140名院士和114名建筑师联名上书反对这个方案。为了慎重起见,国家发改委委托国际工程谘询公司组织论证会对这个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对这个方案的初步设计进行论证。他们请来了40多位建筑师和技术专家参加,会上争论非常激烈。与会的建筑专家支持和反对这个方案的正好一半对一半;技术专家中大部分支持这个方案;而艺术委员会到会的专家全部支持这个方案。国家发改委再次向党中央报告国际工程谘询公司的论证结果,获得了中央政治局的批准。
原来大剧院的造价大约在25亿人民币,后来由于材料等问题直接攀升到了30.67亿。大剧院工程内部三大剧院座位数确定为5473个,平均每个座位造价近50万。有人根据上海大剧院的运营经验预计,国家大剧院建成后的运营费和维护费用会十分惊人,仅每月的电费就需要400万元人民币,可以建16所希望小学。这也是大剧院设计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项目名称:国家大剧院(National Grand Theater of China)
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建筑事务所
项目地点:中国,北京
占地面积:118,900sqm
总建筑面积:165,000sqm
项目年份:2001年-2007年
国家大剧院(National Grand Theater of China)[3]
国家大剧院[4]
国家大剧院[5]
国家大剧院[6]
国家大剧院[7]
国家大剧院[8]
国家大剧院[9]
国家大剧院[10]
国家大剧院[11]
巴黎戴高乐机场
夏尔·戴高乐国际机场也被称为鲁瓦西(华西)机场(ROISSY),坐落于巴黎,是欧洲主要的航空中心,也是法国主要的国际机场。它是以法国将军、前总统夏尔·戴高乐(1890年-1970年)的名字命名的,位于巴黎东北25公里处的鲁瓦西(ROISSY)。
2004年,夏尔·戴高乐机场以51,260,363人的旅客流量位列欧洲第二大机场,高于法兰克福国际机场(51,098,271人),仅次于伦敦希斯罗机场(67,344,054人)。按飞机起降量来计算,夏尔·戴高乐机场以525,660架次位列欧洲第一,超过法兰克福国际机场(477,475架次)和希斯罗机场(475,999架次)。按货运量来计算,2004年的夏尔·戴高乐机场同样以1,876,900吨位列欧洲第一,超过法兰克福(1,838,894吨)和希斯罗(1,412,033吨)。CDG与区域铁路RER系统以及高速铁路TGV系统相连,每小时可提供三或四班列车次前往巴黎市区。
2E航站楼设计大胆、视野开阔,是CDG的最新建筑。然而在其启用后不久的2004年5月23日清晨,它位于E50门附近的一处天花板的一处发生坍塌,四人遇难。2E航站楼在工程延期后于2003年竣工,它也是由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巧合的是,2004年9月28日,安德鲁设计的杜拜国际机场的3号航站楼在建设过程中也发生了坍塌。
在此次事故之前,机场管理当局Aéroports de Paris (ADP)正计划首次公开募股,将新航站楼作为对投资者的主要吸引力。航站楼在夏天到来之前发生局部坍塌和没有期限的关闭给机场的财政计划带来沉重的打击。
2005年2月15日,调查委员会公布了调查结果。专家指出坍塌事故不是由唯一而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安全系数设计不足。正因为如此,混凝土的拱形顶棚弹力不足而被金属柱刺穿,而裂口又削弱了其结构。调查结果同时也揭露了整幢建筑正处于使用极限,以便节约成本。保罗•安德鲁公开指责建筑公司未使用合格的混凝土。
2005年3月17日,ADP决定拆除整幢2E航站楼并进行重建,花费约为1亿美元。
大阪海洋博物馆
“它完全由玻璃构成,被静静地放置在水面上。它的边界、它的形式与水相融合,就像一个梦幻的空间,充满了想像力。”——保罗·安德鲁 大阪海洋博物馆一幢玻璃半球形的透明建筑物,与南港的Cosmo Square相邻。
在这座四层建筑的博物馆内,记录著大阪海运和航海史,从17世纪的古老商船(名为菱垣回船)到未来时代的高科技汽艇,各种仿真船模应有尽有,并可以在高科技剧场和模拟游船内体验到逼真的虚拟航海的乐趣。
大阪海洋馆对于安德鲁而言是一次独特的项目经验。它不是对于某个规划的具体回应,而是由建筑师创造的规划。位于港口入口的博物馆采用了透明的球体设计,在港口进出的船只与球体中心静静放置于水面的古老船只的复制品共同构成了美好的风景。通透带来了视觉上的全新体验,博物馆即成为了观景的场所,也成为了港口的记忆与讯息的集合之地。
这座博物馆不仅仅是用来收藏藏品,同时也需要容纳各种活动,安德鲁将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参观者的行进路线,参观中的探索感,以及景像质量和照明效果之中。最终,大阪海洋博物馆也成为安德鲁作品中最为浪漫而充满自然元素的项目。海港有著变幻的天气,或是被狂风与波涛汹涌的海洗礼,或是明亮的光线在地面与建筑物中投下漂亮的阴影……这座建筑处于了永恒的变化之中。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项目名称: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建筑师:保罗·安德鲁
项目地点:上海
建成时间:2006年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坐落于浦东行政文化中心,由市政府和浦东新区政府投资11亿元建造的,总建筑面积近40,000平方米,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整个建筑外表采用金属夹层玻璃幕墙,内墙装饰特制的浅黄、赭红、棕色、灰色的陶瓷挂件。
从高处俯瞰,五个半球体依次为:正厅入口、东方演奏厅、东方音乐厅、展览厅、东方歌剧厅。它们犹如五片绽放的花瓣,组成了一朵硕大美丽的"蝴蝶兰"。建筑顶部安装了融入高科技的880多盏嵌入式顶灯,当美妙的旋律在音乐厅奏响时,灯光会随旋律起伏变幻,将夜色中的东方艺术中心变的璀璨奇异、充满动感。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由1953座的东方音乐厅、1020座的东方歌剧厅和333座的东方演奏厅组成。拥有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舞台、音响、灯光设备,可以满足交响乐、芭蕾、音乐剧、歌剧、戏剧等不同演出需要。
争议:
和国家大剧院一样,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也颇具争议性。一些 建筑专家直指东方艺术中心设计上存在诸多“能耗漏洞”:剧院外门与宽敞大厅直接相连,中间空气无任何隔断,导致屋内设计温度达不到要求;艺术中心内的音乐厅、歌剧院和演奏厅的内部空间全部相通,如果一年演出500场,光电费就要上千万元。一些小演出艺术中心宁愿不演,因为所有的空调如果都开起来,艺术中心连电费都赚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