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果·費奧多羅維奇·史特拉汶斯基
伊戈爾·費奧多羅維奇·史特拉汶斯基(俄語:Игорь Фёдорович Стравинский,1882年6月17日-1971年4月6日),又譯斯特拉溫斯基,俄國-法國-美國作曲家、鋼琴家及指揮,20世紀現代音樂的傳奇人物,革新過三個不同的音樂流派:原始主義、新古典主義以及序列主義。被人們譽為是音樂界中的畢卡索。
目錄
生平
- 1882年6月5日出生於聖彼得堡附近的奧拉寧堡,父親是彼得堡皇家歌劇院的男低音歌手。自小受父親影響展現出非凡的音樂才華。9歲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中學畢業之後進入聖彼得堡大學學習法律。
- 1903年,結識了著名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並稱為他的得意門生,從此便開始了其作曲生涯。
- 1906年,大學畢業。與其表妹凱瑟琳·諾申科結婚
- 1909年,第一部管弦樂作品完成,一舉稱為擁有國際聲譽的作曲家。
- 1910年,定居巴黎。與俄羅斯舞蹈團經理兼舞劇編導季賈列夫長期合作,寫下大量芭蕾音樂。
- 1913年,《春之祭》首演。觀眾由於這部作品的徹底反傳統性而極其不滿,幾乎在劇場內釀成一場暴動。從此斯特拉文斯基便成了與勛伯格一樣當時最為激進的先鋒派作曲家。
- 1915年,一戰爆發。斯特拉文斯基所有的私人財產都被沒收,從此不得不為生計而工作。作品配器方面顯得十分節儉(為了避免動用大樂團),以適應當時的經濟狀況。
- 1920年代,經過一系列探索,斯特拉文斯基創立了新古典主義,喊出了「回到巴赫的口號」。之後芭蕾舞劇的創作逐漸減少,而將創作的重心集中到歌劇及室內樂上。並與其他藝術門類的藝術家密切交往。其中對其影響最大的是藝術大師畢加索。斯特拉文斯基在進行新古典主義創作的同時,也對爵士樂產生了興趣。
- 1938年,斯特拉文斯基的女兒、妻子和老母親相繼去世,再加上希特勒侵占波蘭和二戰的爆發,促使斯特拉文斯基前往美國謀生。加入美國國籍之後,樂曲中爵士樂的風格越發濃郁;而在作曲上重新開始創作大型作品。在完成了歌劇《浪子的歷程》之後,斯特拉文斯基開始對序列主義產生興趣。
- 1950年代初,斯特拉文斯基開始運用十二音體系來寫作。
- 1956年,開始運用整體序列主義。他將勛伯格及其弟子韋伯恩的作曲技法加以改造,形成了他個人的風格。
- 1960年代之後,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逐漸減少。
- 1962年,斯特拉文斯基重新回到俄國。與此期間,出版了大量的訪談錄、回憶錄。
- 1970年,由於健康原因,回到紐約。
- 1971年4月6日,作曲家溘然長逝。死後葬於威尼斯。
風格
早期
- 受到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影響,作品當中帶有強烈的印象主義色彩。
- 《火鳥》之後,逐漸向原始主義靠攏。作品大多為芭蕾音樂。《春之祭》是這一時期的代表。
原始主義作品時而顯得神秘,時而又充滿了咆哮與嘶鳴。大量運用不和諧音及不對稱節奏,旋律卻極為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