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水岩崖墓群
仙水岩崖墓群,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18公里處,時代為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已調查發現205座崖墓[1],是中國現存崖墓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仙水岩崖墓群,為研究古越民族的族俗、經濟活動、文化特徵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同時對於研究東南亞地區懸棺葬的源流、傳播路線、民族遷徙和文化融合等問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目錄
墓群簡介
仙水岩的崖墓群,是中國葬俗史上的奇觀;「仙女現花」為道教第一絕景、世界第一絕景,等等。
《龍虎山志·藝文》載:「龍虎山歷魏、晉、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勝,宮宇之麗,人物之繁,仙跡之異,道行之神,爵望之顯。代之慕擬歆艷者,或美之於詩文,垂之金石,傳遞一千餘載。」
龍虎山幾千年來積澱而成的豐厚的道教文化遺產,和它在中國道教史上顯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對中國道教發展所作的貢獻,被人公認為「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主要特徵
崖墓大部分利用天然岩洞造成。洞穴大小懸殊,有的寬2米,有的寬58.3米。洞口朝向東南。墓門有兩種結構,一種為夾板式墓門,一種為橫串式墓門。從墓葬習俗來看,大體分為單洞單葬、單洞群葬、聯洞群葬三種。發掘棺木41具,形式多樣,全是優質的木材精製而成。
隨葬品中十三弦古箏是目前國內最早的木製弦樂器[2];紡織工具是中國乃至世界考古的重大發現,斜織機構件的發現,將其最早年代從東漢提前至戰國時期。
相關典故
龍虎山位於江西鷹潭市南郊,按照「北孔(孔子)南張(張天師)」的說法,曾是張天師修煉寶地的龍虎山就是我國道教的發祥地。龍虎山的區域內有99峰、24岩,蜿蜓流淌於群山之間的是水色清漪的仙水溪。
懸棺遺址位於仙水岩一帶。仙水岩諸峰峭拔陡險,岩壁光滑平展,岩腳下便是瀘溪河。
臨水懸崖絕壁上布滿了各式各樣的岩洞,裡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古越人的岩墓懸棺,其葬位高度為20-50米。在大片岩壁上,洞穴星羅棋布,從瀘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可隱約望見洞口或釘木樁,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處可見。
視頻
仙水岩崖墓群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江西最大的十三個古代遺址,第一真的是海昏侯嗎? ,搜狐,2017-05-19
- ↑ 景點推薦;鷹潭仙水岩崖墓群,江西新聞網,201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