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日文名:アジアの孤児)是台灣作家吳濁流成名的長篇日文小說。[1]原名《胡志明》,由於與越南共產黨領袖胡志明同名,後改為《亞細亞的孤兒》,主角也從「胡志明」改名「胡太明」。
《胡志明》日文版於1946年出版,封面是由著名灣生畫家立石鐵臣設計。[2]
目錄
目前為止已出版的相關版本
日文版
- 吳濁流,1946a,胡志明,第一篇。台北:吳阿源。
- ______,1946b,胡志明,第二篇。台北:吳阿源。
- ______,1946c,胡志明,第三篇。台北:吳阿源。
- ______,1946d,胡志明,第四篇。台北:吳阿源。
- ______,1956,アジヤの孤兒。東京都:一二三書房。
- ______,1957,歪められた島 。東京都:ひろば書房。
- ______,1973,アジアの孤児。東京都:新人物往來社。
- ______,2007,吳濁流作品集,河原功編。東京都:綠蔭書房。(其中收有《胡志明》)
中文版
- 吳濁流,1959,亞細亞的孤兒,孤帆,楊召憩譯。高雄:黃河出版社。
- ______,1962,亞細亞的孤兒,傅恩榮譯。台北:南華出版社。
- ______,1977,亞細亞的孤兒,張良澤編。台北:遠景出版社。
- ______,1995,亞細亞的孤兒。台北:草根出版公司。
- ______,1977,亞細亞的孤兒。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______,2005,亞細亞的孤兒,黃玉燕譯。台北:新竹縣政府文化局。
- ______,2008,亞細亞的孤兒,黃玉燕譯。高雄:春暉出版社。
- ______,2009,亞細亞的孤兒。北京:華夏出版社。
英文版
- Wu, Zhuoliu. 2006. Orphan of Asia. translated by Ioannis Mentza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衍生作品
台灣歌手羅大佑於1983年創作同名歌曲《亞細亞的孤兒》。但當時的副標題「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羅大佑在公視《閃亮的年代-羅大佑電視演唱特輯》節目(46:50)說〈亞細亞的孤兒〉是發想自《生活》周刊所登黃幼公攝影的一位被燒夷彈波及,驚惶裸奔的越南小女孩潘氏金福照片。1990年代電影《異域》的結局,王傑則將歌曲《亞細亞的孤兒》重新做了一次詮釋,電影與歌在當時臺灣極賣作,更引起臺港澳與東南亞華人民間,對「泰北異域孤軍」後裔的關心。使眾人以為此曲內容為描述當年「泰北異域孤軍」後裔的悲涼處境。直到約30多年後2009年,羅大佑助理攝影師杜達雄才說此曲原意是影射中美斷交事件中的臺灣人,副標只是為了應付當年的歌曲檢查政策。
內容概述
日本統治時期的臺灣知識分子胡太明,在臺灣遭受日本殖民者的欺壓,被認為與日本人是不同人。到日本留學時,遇到中國大陸學生,在透露自己是台灣人後又不被中國學生認為是中國人而受到歧視。最終回到臺灣後,胡太明目睹家鄉的沉淪,終於崩潰。
本書對當年的台灣人,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其矛盾與混亂有深刻描繪。內容敘述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知識分子胡太明在台灣受日本殖民的欺壓,到中國後又不被認為是中國人而受到歧視。在對自身歸依的無助感及許多人生挫折打擊的日侵月蝕下,最後混亂發瘋,悲劇收場。
本書日文版原文最後結局,還有記載友人繼續前往投奔延安的中共毛澤東政權,企圖改造新中國,但臺灣中文版,多未將此段結局譯出。[3]
參考文獻
- ↑ 蔡永強. 亞細亞的孤兒-吳濁流 (PDF). 國立編譯館. [2011-02-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1-25) (Chinese (Taiwan)).
- ↑ 吳濁流戰後初期出版日文小說封面. 陳凱劭的BLOG. 2008-01-22 [2017-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8) (Chinese (Taiwan)).
- ↑ 吳濁流. 亞細亞的孤兒. 台灣: 草根出版社. 1995年. ISBN 957989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