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歐板塊
亞歐板塊 |
本名 亞歐板塊 外文名 Eurasian Plate 別 名 亞歐板塊 包 括 部份歐亞地區的大陸板塊 交 界 東至北緣與 |
亞歐板塊(Eurasian Plate),即歐亞大陸板塊,為包括大部份歐亞地區的大陸板塊,但不含括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次大陸)、西南亞的阿拉伯半島(阿拉伯次大陸)以及東西伯利亞的上揚斯克山脈以東的地區。 此外,歐亞大陸向西延伸至大西洋中洋脊。 [1]
目錄
地理位置
亞歐大陸板塊東至北緣與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形成維科揚斯克山脈及日本島弧,東至南緣與太平洋板塊的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形成琉球島弧及呂宋島弧,並可能存在鄂霍次克海板塊(Okhotsk Plate)及黑龍江陸板塊(阿穆爾大陸板塊;Amurian Plate)並與之交界。 南至西緣則與非洲板塊交界,分界線為地中海,交界之中有大洋洲板塊的阿拉伯板塊,分界線為札格洛斯山脈,東則為印澳大陸板塊(印度洋板塊;Indo-Australian;或分為印度板塊及澳大利亞板塊),分界線形成喜馬拉雅山脈。西緣與北美大陸板塊的分界線形成大西洋中洋脊的北端。
亞歐大陸板塊與北美大陸板塊、非洲大陸板塊的陸地連結形成的勞亞古陸與南美大陸板塊、非洲大陸板塊、印澳大陸板塊、南極洲大陸板塊的陸地所連結形成的崗瓦那古陸(剛瓦納大陸;Goundwanaland)在2億年前形成盤古大陸。而後又分裂移動形成現今的七大洲四大洋。
地層活動
歐亞大陸板塊和周遭板塊相互的板塊運動形成許多的構造地貌,如喜馬拉雅山脈、大西洋中洋脊、西太平洋海溝島弧鏈、巽他海溝。這些交界處形成地震帶,其中的熱點並形成火山。主要火山地震帶有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著名的火山爆發
公元79年8月24日意大利亞平寧半島維蘇威火山爆發,將山腳下的龐貝古城掩埋。
1883年8月27日印尼拉卡塔島喀拉喀托火山爆發,火山的爆炸聲遠達3,541公里外的澳大利亞、爪哇和蘇門答臘附近,並引發海嘯,海浪最高達37米,造成3萬6千餘人死亡,是人類記載火山爆發史上最強烈的一次。
2004年12月14日意大利西西里島埃特納火山爆發。
2010年3-5月,冰島埃亞菲亞德拉火山大爆發,歐洲航空業受到巨大影響。
著名的地震災難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規模6.9,造成5千5百餘人死亡。
1999年9月21日台灣集集大地震,規模7.3,造成2千4百餘人死亡。2004年12月26日印尼大地震,規模9.0,引發南亞海嘯,造成29萬2千餘人死亡。
2005年10月8日南亞印巴交界的喀什米爾大地震,規模7.6級,造成3萬餘人死亡。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里氏地震規模地震震級為8.0級,預計造成近7萬人死亡。
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震級9.0,引發大規模海嘯,造成1萬餘人死亡,一萬餘人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