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雲南大學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所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雲南大學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所(InstituteofEcologyandGeobotany,IEG;簡稱生態所),是中國的生態學,特別是植物生態學研究和高級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是雲南大學歷史最為悠久的專業研究機構,是雲南大學生態學國家級重點學科的主要支撐力量,生態所主要從事的以植被與景觀生態學為主線的專業方向是雲南大學生態學領域歷史最為悠久,在國內外影響最為深遠的學科方向。全所目前有科研和教學人員16人,其中博士生指導教師5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10人,長期特聘國外教授2人,所有人員都具研究生學歷,生態所的教師目前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態技術教席1人,國際植被生態學會(IAVS)會員2人,國際景觀生態學會中國分會常務理事1人,中國生態學會理事2人,雲南省生態學會副理事長1人,常務理事3人;雲南省植物學會副理事長1人。生態所早在1956年就開始招收生態學專業的研究生,目前具有碩士和博士學位[1]授予權,1999年建立博士後流動站。目前有在讀博士11人,碩士32人。

目錄

機構簡介

雲南大學生態學與地植物研究所創建於1956年,其前身是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室,於1983年經雲南省教育廳批准成立生態學與地植物學研究所,中國着名生態學家曲仲湘和朱彥丞先生規劃、組織並領導了生態所的建設工作;作為雲大生態學的第二代傳人,着名生態學家姜漢僑教授、金振洲教授、楊一光教授、朱維明教授等為生態所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姜漢僑、黨承林、段昌群、楊樹華教授等先後擔任所長,現任所長是歐曉昆教授。

雲南大學是我國重點建設的100所大學之一,生態學是國家級重點學科。1997年以來,經過國家「211工程」二期項目的建設,國家和雲南省共投入經費1500萬元建設生態學重點實驗室,其中3S(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實驗室已經購置了具有當前國內先進水平的硬件、軟件和數據資源,完全能滿足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方面的要求;種群和生理生態實驗室建設也具一定規模;分子生態實驗室的建設在三期建設中得到重點支持。生態所已經建成了具有從微觀、中觀到宏觀研究手段,承擔國家和國際相關研究項目的重要研究平台。

主要工作

雲南植被的研究一直是研究所的主要內容,先後出版了《雲南植被》、《昆明植被》、《雲南松》、《乾熱河谷植被》、《雲南省綜合自然區劃》等專着。編着了《植物生態學》、《進化生態學》等教材。開展了藥用植物的引種栽培,蕨類植物的分類和分布,石灰岩地區的植被恢復,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近5年來,生態所承擔完成了2個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973」項目)的課題,3個專題;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省部級項目,4項國際合作項目,10餘項橫向科技項目。通過2期「211」工程的建設,已經建立了擁有較好軟硬件條件的空間信息技術研究實驗室,種群與生理生態研究研究室,植被生態學研究實驗室,雲南大學植物標本室;建有中國第一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態技術教席」,「雲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信息中心」,「雲南省世界自然遺產信息中心」,中比合作的「雲南大學生態管理與空間信息技術中心」,擁有了較為完備的數據資料,擁有了較為完整的生態環境及植被研究的歷史資料。目前正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10項,國家水專項研究課題1項,雲南省基礎研究重點項目1項,一般項目4項,國際合作項目4項,橫向項目20餘項,擁有比較充足的科研課題經費,人年均科研經費10萬元以上。

科研成果

在生態學的基礎研究領域,生態所近年在乾熱河谷的植被與植物區系方面獲得雲南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3年),在生態保護決策支持系統方面獲得省科學進步獎二等獎(2003年),在蕨類植物的研究方面獲得雲南省自然科學二等獎(2009年);分別在科學出版社和高教出版社出版了《雲南藥山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及保護研究》、《中國亞洲象研究》、《環境信息系統》、《流域生態系統的生態保護及其數字化管理》、《梅里雪山植被研究》、《縱向嶺谷區生態系統多樣性變化與生態安全評價》、《進化生態學》、《植物社會學》和《蕨類植物學》等專着和教材;在為政府提供決策諮詢方面成績也較為突出,例如,已經完成的雲南省生態綜合評價考核指標體系被省政府推廣應用,並獲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近期完成的「雲南省生態功能區規劃」項目也為省政府的科學決策提供了依據;研究工作已取得突出成績,並具有明顯的創新潛力。

依託於雲南省獨特的自然條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樣性的植被和植物資源,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雲南大學生態所的研究方向在國內生態學界具有重要影響,在國際具有一定的影響,與德國、美國、加拿大、比利時、荷蘭、日本、香港等大學和科研機構保持長期而穩定的聯繫,目前有3名研究生正在比利時攻讀博士學位。經過多年的研究工作,本學科已經從傳統的植被研究向生物種群的協同進化、植被的結構與功能,景觀生態的格局與過程研究方向發展,在重要生物功能群(包括蕨類生態研究,重要藥物資源的研究,外來入侵物種,動物與植物的協同進化研究)、群落的結構與功能,生態系統變化與監測以及參與政府重大決策的生態評價與規劃等應用方向,已經體現出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