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癬
乾癬又稱為銀屑病,是一種慢性免疫疾病,會反覆發作,並不具傳染性。由於皮膚的免疫系統失調而導致皮膚細胞的生長增加,成為厚厚的皮屑。目前統計上男女發生率相同,在任何年齡都可能出現。而台灣每年因乾癬就診的人數約為8萬人,男性平均出現於35.5歲,女性為30.4歲。[1]
目錄
認識乾癬
乾癬 ,不會傳染,為一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病變。患者在頭皮、臉、軀體及四肢很容易反覆長出隆起的紅色脫屑斑塊,且發病後多數就終身無法治癒。
乾癬患者可能因為病灶搔癢造成不適,更常因為皮疹長在暴露部位影響外觀,或是被不知情的民眾誤認為是傳染性的皮膚病,對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與社交的困擾,影響生活的品質。而有部分乾癬病人會合併乾癬關節炎,造成關節發炎腫脹;也可能因為指甲病變造成指甲變形。
乾癬不只影響皮膚及關節,最近的研究發現乾癬患者也比較容易會合併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等內科疾病,因此乾癬患者除了需治療皮膚病灶,也別忘記檢查自己有沒有內科『三高』的潛在疾病,如果有的話,可也要同時治療這些內科疾病![2]
乾癬好發部位
最常發生在頭皮,但也有人會長在耳朵後面、四肢、軀幹,甚至指甲,所以很容易被誤診成其他的皮膚病,例如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灰指甲等。但千萬不能覺得「只是皮膚病」而輕忽,若沒及時治療,乾癬可能會慢慢擴散到全身。[3]
乾癬的誘發及惡化因子
- 感染 細菌或病毒感染可誘發或惡化乾癬。鏈球菌感染可誘發雨滴狀乾癬。
- 壓力 壓力可誘發或惡化乾癬。
- 外傷 乾癬較好發於受過傷的部位,如手術縫合處。
- 藥物 抗瘧疾藥:plaquenil, quinacrine, chloroquine
- 心臟科藥物:quinidine、inderal、ACEI
- 情緒安定劑:鋰鹽
- 抗發炎藥:indomethacin
- 荷爾蒙 青春期與更年期女性發生率較高,而女性懷孕時常較改善。[4]
乾癬成因
- 遺傳--雙親若有乾癬,子女罹患的機率較高,但並非100%。
- 外傷--身體皮膚受傷、搔抓、摩擦或開刀傷口,可能誘發乾癬。
- 壓力--約有3-4成患者自覺壓力會使病情惡化。
- 內分泌--青春期及更年期女性發生率較高,但部分人會因懷孕而獲得改善。
乾癬的臨床表現
乾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發炎與角化性疾病,它不僅是皮膚疾病,也是一種全身性疾病,皮膚以外,40%患者合併關節炎,另外合併高血脂、代謝症候群、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憂鬱症等的機率也高於一般人。
尋常性乾癬--
- 俗稱銀屑病
- 最常見,佔乾癬患者90%以上
- 臨床特徵:皮膚出現界限清楚的紅色斑塊,上面附著鬆散的銀白色鱗屑
- 好發於頭皮、耳後、手肘、膝、手足、軀幹及指甲等
- 發生於頭部時,與脂漏性皮膚炎難以鑑別
- 發生於手足時,像手足濕疹,部分身體病變又像慢性濕疹(俗稱牛皮癬)或體癬
- 發生於指甲時常被誤認為甲癬(俗稱灰指甲)
滴狀乾癬--
- 外觀同尋常性乾癬,大小在1公分以下,約0.1至1.5公分左右,好發於年輕人或小孩
- 常在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後,突然出現數以百計的病變在軀幹及四肢
紅皮型乾癬或乾癬性紅皮症--
- 全身皮膚泛紅,大量脫屑
- 患者易有下肢浮腫、發燒或全身不適症狀及心臟、肝腎功能異常
膿皰性乾癬
- 紅斑上有黃色無菌性膿皰,伴有發燒及倦怠感
- 常發生於指端或手掌足底,泛發型侵犯全身皮膚[5]
認識乾癬性關節炎
約有2 成的乾癬患者合併乾癬性關節炎,大多數乾癬發生在關節炎之前。
臨床表現
- 多發對稱性關節炎--影響對稱的身體大小關節。
- 不對稱性的關節炎--最為常見,影響關節數較少,關節發炎影響肌腱導致手指腫脹。
- 遠端指間型關節炎(指甲後面的那一個關節)--此類患者約只佔百分之五,絕大部份都有指甲病變。
- 中軸性關節炎--以慢性頸腰背部酸痛來表現,這一類又可分為影響脊椎關節或薦腸骨( 腰骨),多合併其他周邊關節炎。
- 毀壞性關節炎--所占比例較少,呈現嚴重關節變形。[6]
治療選擇
乾癬有多種型態,例如頭皮、指甲、全身大範圍、膿皰、合併關節炎、妊娠時期等等。各種不同的乾癬,有多種治療,需依臨床的嚴重度、侵犯範圍及部位、病人本身原有的疾病、肝腎功能、病人時間能否配合光療…等等條件,多方考量來為病人設計療程。
一般而言,若乾癬只侵犯小範圍皮膚,通常使用外用藥物來治療。當侵犯範圍較大時,可增加紫外線光療、甚至全身性口服或注射藥物
外用藥因各種劑型、強度不同,需依各種病灶部位、嚴重程度、病人用藥習慣、是否出現副作用等情形來調整。
針對嚴重乾癬、大範圍、膿皰型、乾癬性關節炎時,則可選用口服藥或生物製劑。
常見的治療
「乾癬」常見的迷思與問題
1.乾癬性關節炎會傳染—乾癬屬於自體免疫疾病,而非一般的黴菌感染,因為有時皮膚脫屑嚴重會造成大眾誤會,以為是會傳染人的,這完全是錯誤認知。
2.冬天比較容易發作—乾癬可能因溫度急遽變化,易誘發乾癬性關節炎發作,平時本就該做好好規律服藥,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以免突然的急性發作。
3.跟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有密切關係—因會常併有血脂、膽固醇及血糖、尿酸等問題,發生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會比一般人來得高,切記要注意飲食,適度運動及定期回診追蹤。
4.乾癬跟體重沒有關係—減重可以使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的炎症反應減少,而且對於關節發炎處的負重才不會過於負擔。
5.可以繼續抽菸嗎—香菸燃燒後的物質會使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的炎症變的嚴重,喝酒亦然,故戒煙少喝酒是應該的。
6.因為關節痛所以應該減少活動—錯,建立規律的伸展運動、緩和運動,可以緩解關節僵硬感,增加關節活動度,並且應鍛煉肌肉力量來支撐關節負重,保護受損的關節,此疾病的病人更應該建立運動習慣。
7.吃某種保健食品會很快好—請勿服用來路不明的偏方及藥物,可能使病情加劇並延誤治療時機。目前在治療乾癬性關節炎上除了傳統的免疫調節劑外,有許多新的生物製劑問世,都是效果好且副作用少的藥物,請務必遵照醫師的指示,配合治療及日常生活保養。「[7]
乾癬難以「根治」,但是可以「控制」
台灣乾癬暨皮膚免疫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皮膚部主任蔡呈芳表示,台灣約有千分之三的民眾罹患乾癬,每年就診人數約8到10萬人,台灣數據顯示,男性患者多於女性,且男性患者多為「嚴重型乾癬」。
病人張先生說:「雖然疾病是一種人生苦難,然而也因為疾病,可以看到更多生活的美好」,而他也想鼓勵其他的病友,治療日新月異,千萬不要放棄,定期的回診與醫師討論自己的疾病狀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雖然乾癬難以「根治」,但是可以「控制」。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目前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選擇,在初期有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免疫調節劑等選擇,若疾病進展到較嚴重的狀況,則會使用生物製劑針劑。
國內目前已有最新的口服標靶藥,蔡長祐說明,根據研究,患者在治療2週之後,即可明顯感到疾病緩解;50%的受試者,在治療3個月的時間後,關節腫脹疼痛的症狀明顯改善。這項口服標靶藥物已經通過健保給付,對患者來說更方便,成為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進階療法新選擇。[8]
視頻
認識乾癬 癬中求勝
【十點不一樣】別以為"乾癬"只是皮膚病 會引起"全身性發炎"...這些器官恐嚴重受損!
不可輕忽的乾癬性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