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盈袖情滿懷(王友明)
作品欣賞
書香盈袖情滿懷
——讀《軍旅寫作成才實錄》有感
初冬的夜晚,從窗縫擠進來的縷縷風兒,似乎可以透過皮膚上細小的毛孔,鑽入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在這樣的時節,我格外想念那一縷陽光,想讓它來溫暖這寒風瑟瑟的靜夜。
這天中午,我收到一份快遞,打開包裹一瞧,是兩本《軍旅寫作成才實錄》。我不禁心中竊喜:「這不正是我期盼的那一縷陽光嗎?」霎時,它點燃了我的心火,溫暖了我的心靈。看到紅色封面上懸掛着的八一獎章,我頓時血脈僨張。那一刻,我想到了黨旗,想到了國旗,想到了軍旗。鮮紅的旗幟,是先烈們用鮮血染成的、用生命換來的。紅色,是共和國的顏色,象徵光明、凝聚力量和引領未來。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是一種革命精神的傳承。在每篇文章的前面,附有觀點鮮明,引人思考,傳遞信息,因勢利導的「編者的話」;在每篇文章的後面,附有張夏戰友畫龍點睛,提綱挈領,語調豐富,字字珠璣的「點評」。由此可見,該書編委會,巧妙構思,蘊含深遠的獨運匠心。如此費盡心思,孜孜以求的精神,令我動容!
寒夜的天幕,半個月亮斜掛,星星在閃爍着。我靠在床頭,翻開扉頁,書香盈袖,情愫滿懷。折封上紅底白字的「大事記」映入眼帘,這裡記載的是《戰友報》的演變過程。閱讀着那一行行文字,我仿佛置身於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那硝煙瀰漫的年代;我仿佛看到老一輩新聞人,懷着一腔熱血,以極大熱忱投入一線採訪報道的身影。他們的義無反顧,豪邁氣概,不屈吶喊,真實報道,驚天地、泣鬼神!
該書編委會,絞盡腦汁,精心謀劃,奉獻給讀者的是一部大開本、582頁、140篇文章、727萬字的作品集。這是一部非常勵志的書,戰友們的每一種經歷,都是人生中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對年輕新聞人和文學愛好者的成熟成長,是一次有益地推動。這部書,賡續了紅色基因,謳歌了豐功偉績,彰顯了新聞人不畏艱辛、奮力筆耕的精神風貌,成為北京軍區新聞歷史的活化石,成為激勵現役官兵、退役軍人、廣大讀者奮勇前行的不竭動力、獵獵旗幟!正如馬譽煒將軍,在序言《好一個「戰友」不了情》中所說:「集中起來出一本書,以永久留住眾多老戰友對已經消失的《戰友報》的懷念和感激之情,同時也是對北京軍區老部隊、對有着近70年歷史的一張軍區部隊報紙最好的紀念。」誠哉斯言!《軍旅寫作成才實錄》的出版,的確是一件大好事,用「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來讚譽,一點兒也不為過。故此,我要向該書編委會成員和所有的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禮!
著名史學家、傑出新聞工作者鄧拓的女兒鄧小嵐,在序言《我會用畢生的情感來守護她》中,深情地說:「或許是骨子裡有報媒血脈的傳繼,對報媒人有種自然的親切感。任主編給我講了《戰友報》與我父親鄧拓曾擔任主任的《抗敵報》的溯源關係,一下子掀起我情感的陣陣波瀾。」是啊!提起《抗敵報》的情感往事,怎麼能不引起她的極大共鳴和濃厚興趣?!就是我這個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晚輩,讀罷她「父親任《抗敵報》報社主任的日子裡」「文章結緣,父母築巢馬蘭村」「戰火中降生的'我』,將根系在了馬蘭村」的深情講述,早已感動得淚流滿面了。她在序言的結尾說:「我期待着出席你們新書的首發式呢!」新書出版,她卻遠行,一種無言的傷痛湧上心頭,淚水模糊了雙眼。
懷着濃郁的情,捧着厚重的書,我逐一拜讀書中的文章。由於這些文章,曾經在公眾號「我與戰友報」徵文活動中閱讀過,再次重溫便快捷輕鬆了許多。看到那些我所熟悉、所敬佩的名字,腦海里即刻浮現出河北老鄉艾立起戰友書評中的話:「在茶香氤氳充盈寒舍、書香四溢沁人心脾的氛圍中,緩緩展開書卷。此時,伴着墨香,過往的軍旅生涯和在'戰友報緣』群中的經歷,像影視紀錄片中的鏡頭般回放、交織、疊印,在我的眼前飛揚着一個個鮮活的面容……」這段話,表達了我的心境。不期然的相遇,令我激動不已,往昔的戰友之情凝結於此,耳邊又響起雄壯嘹亮的《戰友之歌》:「戰友,戰友!這親切的稱呼,這崇高的友誼,把我們結成一個鋼鐵集體,鋼鐵集體!」服役期間,我們是一個鋼鐵集體;集結於此,我們依然是一個鋼鐵集體!王鳳貴戰友在書評《一切都沒有飄散,那份情還在》中,說得極好:「這是一本曾經的軍中新聞人,對《戰友報》無限眷戀的書信集。這是一本熱愛《戰友報》、被《戰友報》培養起來的軍中'秀才』的大聚會。這是一本跨越時空、跨越身份、跨越地域的軍中新聞人的情感大融合。」相逢就是緣,相聚就是歌,我的這顆心啊,被戰友之情炙烤得滾燙。劉雲霞戰友在《春天的樣子》中,詩意地說:「自古為文者最多情,更何況文友加戰友,我們曾經同春共綠。」同春共綠的戰友,情深似海,義重如山。我很欣賞馬譽煒戰友的序中之言:「叫一聲'戰友』雙淚流。真的,在我的印象里,還沒有哪一張報紙,能讓這麼多的基層官兵產生一種名副其實的'戰友戰友親如兄弟』的情愫。報紙雖然遠去,濃濃深情未了。」這樣的深情,源於《戰友報》的饋贈。
開篇《處女作改變了我的命運》,是王廷國戰友的真誠訴說:「那是一篇僅有400字的小稿。即便是在以閱讀為主的那個年代,這樣一篇小稿也不會引起讀者太多的關注。但就是這篇處女作,卻改變了我的命運。」讀文生情,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曾經。
半個世紀前,我的處女作《兩車蘿蔔寄深情》,同樣僅有400餘字,被《臨汾日報》刊登、《山西人民廣播電台》播發,填補了部隊通訊報道的空白。由此,我的寫作之路,開啟了新的篇章;我的人生之途,出現了新的轉折!胡洪威戰友《軍旅生涯好伴侶》中說到的做法,我感同身受。他「注重利用《解放軍報》《戰友報》推進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和新聞報道隊伍建設。」我又何嘗不是呢?在擔任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期間,我一直格外注重運用好《戰友報》這個「政治課堂」,啟迪思維,指導工作,成效顯著。我經常以《戰友報》為教材,舉辦新聞寫作培訓班,並親自授課。閒暇之餘,我同官兵們一起閱讀報紙、分析報道線索,鼓勵大家動手創作,積極投稿。我更是率先垂範,宣傳新風尚,弘揚正能量,共在《戰友報》發表文章151篇。其中,有3篇文章被《解放軍報》轉載,有1篇文章被《戰友報》評為季度優質稿,榮獲年度「好新聞」獎,有2篇散文獲得「優秀作品獎」,2次被評為《戰友報》宣傳報道先進個人」,受到北京軍區政治部通報表彰。
閱讀了李美生戰友的《感悟新聞報道的力量——緣於一件難忘的事》,我的心頭熱浪翻滾,記憶的大門洞開,與那份《醫院生活》小報的情緣往事,如潮水般湧來。那份小報,是在我手裡創辦的,《戰友報》在二版顯著位置刊發了圖片新聞,在軍內外引起了很大反響。翻開宋保華戰友的《唯有動情處,駐心成永恆》,他與著名軍旅作家石祥老師的合影,赫然在目。睹照思人,我的記憶回溯:1998年12月,我的第二本散文集《提籃小賣》結集出版時,石祥老師傾情作序,予以鼓勵。《作人作文品為主》的序文,刊發《戰友報》文藝副刊頭條;1999年「七一」前夕,我前往北京,拜見了心儀已久的石祥老師。他那慈祥的面容,隨和的性情,謙遜的態度,高雅的風範,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返回部隊,我就寫出散文《走近石祥》。《戰友報》文藝副刊頭條發表,隨後,《中華新聞報》《經濟消息報》《山西日報》《生活晨報》《臨汾日報》相繼轉發。閱讀夏九燾戰友的《十年戰士情,廿年新聞緣》,我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京城活雷鋒」孫茂芳。瞬間,與他相識相知的事兒浮現眼前。29年前,我們在參加北京軍區後勤部組織的革命人生觀、價值觀先進典型巡迴報告期間認識的,並相處20餘天,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我曾到他家做客,那2間陋室里,滿掛着他同總部首長的合影照片和各類獎狀。特別是看到楊成武將軍為他題寫的「奉獻」條幅,我心中肅然起敬。懷着深深的敬意,我寫出散文《心中的祝福》,《戰友報》文藝副頭條發表,《解放軍報》副刊、《山西日報》周末版予以轉發。那些樣報,我一直珍藏在剪貼本里,我珍惜的是一份永恆不變的情感。打開《軍旅寫作成才實錄》,我才發現,珍藏樣報、珍惜情感的不單單是我,許多戰友亦是如此。丁鳳江戰友在《永遠珍藏的記憶》中說:「幾十年來,我在部隊4次搬家,轉業回地方後又6次搬家,許多書籍和東西都丟掉了,唯獨這個《戰友報》合訂本我像寶貝一樣珍藏着,不肯丟棄。」楊金豹戰友在《軍旅生涯的心靈之窗》中說:「我珍藏的一疊疊登過稿的《戰友報》和見報剪貼業已發黃,可當年對事業的追求和鐵血情懷,仍在胸中激盪!」武秀清戰友在《結緣《戰友報》,一生未了情》中說:「只要生命還在,就與'戰友』相伴同行;結緣《戰友報》,一生未了情!」胡立端戰友在《讓我怎樣感謝你》中說:「我將把對《戰友報》的美好情感,把《戰友報》賜予我的精神財富,裝進人生的行囊……」李勝華戰友在《我割捨不斷的情》中說:「讓我們永遠珍惜人生中這段寶貴的情緣吧!」
天不老,情難絕。《戰友報》之所以永遠留存在戰友們的心中,因為那是《珍藏在內心深處的那份愛》(郭同久),那是《成長路上的「鋪路石」》(董少波),那是《我的良師益友》(徐海),那是《難以磨滅的烙印》(楊志泉),那是《我的初戀「情人」》(呂紅軍),那是《「筆桿子」的搖籃》(郝占奎),那是《我進步的階梯》(楊繼平),那是《我心中永恆的燈塔》(趙理論),那是《我的啟蒙老師》(馮建新),那是《深入骨髓的記憶》(岳永才),那是《前行路上的燈塔》(任志民)……王林強戰友說:「緣結一次,情定一生。」楊速勝戰友說:「終生難忘'戰友』情。」盧旭升戰友說:「心香墨香永相伴。」孟祖眉戰友說:「亦師亦友情未了。」周衛忠戰友說:「點點滴滴記心頭。」李化民戰友說:「夢裡依稀思念'她』。」崔永躍戰友說:「一句話,一輩子。」薛瑞鳴戰友說:「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首歌。」程寶林戰友說:「最是'戰友』情難忘。」郝湛秋戰友說:「良師益友,情定終生。」信真戰友說:「殷殷不了情!」
字字讀來皆是淚,句句吐露真性情,我被深深地打動了,眼眶不由自主地濕潤起來。當代文學家、詩人艾青《我愛這土地》詩中有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換言之,「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戰友報》愛得深沉。」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是《戰友報》人的關懷備至,無私奉獻,令戰友們感動在心。張福榮戰友在《一碗熱湯麵》中,這樣描寫:「那天的湯麵,我是和着淚吃下去的。那氤氳的熱氣,罩出一片朦朧,遮擋着我的雙眼,沒讓淚水流下來。濃濃的香氣,在屋中瀰漫,飄進我的味覺,飄進我的人生和《戰友報》的歷史中。」在《社長下連》中,這樣描寫:「在我的腦海中,時常出現一幅畫面。透過黃沙包裹的山頂卯梁,水泡河浜,一行人在迎風跋涉。」李愛萍戰友在《有情有義的好社長》中,這樣描寫:「這次送稿我到了他的辦公室,邱社長有些意外,激動地說:'你都離開部隊了,還這樣支持我們的工作。中午你別走,我安排報社編輯跟你一起吃頓飯。』'這怎麼行呢,我找您上稿子,還是我來請你們吧!』我不好意思地說。'就這麼定了!』邱社長不容分說。」活靈活現的場景再現,感人肺腑;樸實無華的語言描寫,直抵心靈!
緣於此,戰友們才從心底滋生出對《戰友報》深摯的愛。請聽,喬解民戰友在《珍藏在心底最柔軟的地方》中,如此坦言:「《戰友報》雖已停刊,但我們這些曾經的軍旅新聞人,會把她親切的名字和那些圍繞她而發生的故事,永遠珍藏在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我在《一道閃光的記憶》中,亦坦言:「時至今日,《戰友報》的名字,仍凝結在那一道閃光的印記里,存留在我生命的最深處。即使燃燼靈魂,也不會抹去我心靈深處那道閃光的印記,只要是想起,便會心生感動,便會熱淚盈眶……」唐巾凡戰友,曾是一名英姿颯爽的女兵,有着更加柔軟的內心。她在《不想說'再見』》中,動情地說:「如今,我脫下軍裝在社會上打拚。我經常撫摸《戰友報》,想說忘記她真的好難,想說再見也真的好難。不想說再見,真的不想說。」「不想說再見」5個字,一下子就催出了我的淚水。我真的好想,響應劉敏戰友《請在杏石口下車》的呼喚,踏訪故地,重溫舊夢!
感恩之心,是做人之本。在《軍旅寫作成才實錄》中,令我感動的還有那些感恩的篇章。倪福田戰友在《難忘的記憶》中說:「當我拿起厚厚的剪貼本,看看以前發表的每一篇稿件,再看看自己得到的每一個獲獎證書,都無不從心底噴湧出感激的暖流!」趙慶安戰友在《致敬,我成長道路上的恩師》一文結尾,只寫了一句話:「致敬,我成長道路上的每位恩師。」言語不多,情深意篤。黃河戰友在《真心感謝你》一文的開頭,就亮明內心:「細細想想,《戰友報》也是非常值得感謝的'角色』,她給了我很多不能替代的幫助與支持。」心存感恩,皆是美好。吉明戰友在《最美的遇見》一文中,直率地說:「感恩軍隊,感謝軍旅,讓我在最美的生命年輪、青春年華里,遇見了——最美的《戰友報》!》」仇秀莉戰友在《人生最美恩師情》一文中,直言不諱地說:「今生能有緣遇到眾多貴人的相助,才讓我結下這段文學情緣。我今天的成績,有着你們昨天的付出!我成長的足跡,有你們助推的動力!我願藉此機會,對那些見過面以及未見過面的恩師們,真誠道 聲謝謝!」劉廣敏戰友在《難忘那段軍營路》一文中,懇切地說:「一份份感激湧上心頭,感恩部隊這個綠色的戰鬥集體,感恩《戰友報》社這個特殊的平台,感恩人生中那段難忘的歷程,為我心頭栽下一顆軍人敢打必勝和嚮往成功的種子,艱苦難忘的軍營生活和為《戰友報》寫稿練筆的經歷,釀出了人生值得回味的甜蜜,培育了堅強、勤奮和擔當的品格。」懂得感恩,是一種高貴的品質;懂得珍惜,是一種溫暖的情懷。
《軍旅寫作成才實錄》中的120餘位作者,年齡不同,軍銜不同,職級不同,經歷不同,成就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從辛勤筆耕中得來切身感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書香盈袖,情愫滿懷,我心醉矣![1]
作者簡介
王友明,河北臨西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天津散文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