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三泖
九峰三泖 |
中文名称;九峰三泖 外文名称;Jiufeng and Sanmao 地理位置;上海市松江区 |
九峰三泖位于上海市松江区境内,山明水秀,文物众多,是上海著名的旅游胜地。九峰指的是佘山、天马山、横山、小昆山、凤凰山、厍公山、辰山、薛山和机山等 9 座山峰,九峰均在海拔100米以下,呈西南--东北走向,逶迤13.2公里,山地面积共约2.35平方公里。三泖是指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平湖间相连的大湖荡。[1]
目录
景区简介
九峰是松江境内十几座小山丘的总称,位于松江北部,由西向东蜿蜒数里。据清嘉庆《松江府志》载:九峰在昆冈乡、天马乡、佘山镇境内,呈西南--东北走向,断续起伏,逶迤13.2公里,依次名为佘山、天马山、横山、小昆山、凤凰山、厍公山、辰山、薛山和机山等 9 座山峰,实际上还有钟贾山、北竿山、卢山等。远远望去,山峰连成一线,犹如一条绿色长龙。山体表面林木深秀,森林覆盖率达86%以上。据旧府县志所载,每座山峰均有"八景"、"十景"等,总计100余景。
元代著名诗人钱惟善有首描写峰泖的诗《三泖》:“西望沧茫浴远天,芙蓉九点秀娟娟。势翻震泽蛟龙窟,气浸高寒牛斗躔(chán)。支遁每招过野寺,龟蒙曾约种湖田。倚栏不尽登临兴,更驾长风万里船。”
历史变迁
九峰何时生成已无从查考,据一些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的 研究分析,这是长江三角洲最古老的地质标志,早在中生代后期(约7000万年前),岩浆沿着今松江县西北部一条由东北— —西南走向的断裂线涌出地面,经过风化侵蚀而逐步形成。随着数万年的地质变化、大海的冲积,九峰作为长江三角洲的成陆中心,大约在6000年前,就有了原始人群居住,开始在这块 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活和劳动,建设家园。
在长江三角洲冲积小平原的上海,平地隆起九峰,格外引 人注目,这些山峰虽说不上雄伟、壮观,却不失玲玫、秀丽。其高程均在海拔 100米以下,天马山最高,为98.2米;厍公山 最低,仅约10米。从山的形态看,大多是脊状山形,山脊一般 比较浑圆,多数山麓坡度不对称,一侧坡陡,另侧坡缓。
九峰林木深秀,有众多的奇石名泉,自然风景秀美,加上 历代名人的遗踪故迹,使每座山峰形成许多景点。旧府、县志 载有九蜂的“八景”、“十景”等,这些名胜与著名的历史人 物陆机、陆云、陶宗仪、杨维帧、陈继儒等的联系,为九峰增 添了光采。《明斋小识》说:“九峰为云间胜地,春秋佳日, 足供眺赏,而三峰七峰独擅其胜。佘山自二月初八至四月初八 止,游人不绝,四八两期,喧阐尤甚,画船萧鼓,填溢中流, 绣帷细叉,纷纷满道……”。
唐、宋时,九峰三泖,为江南名胜。元、明以后九峰上有寺庙、亭台,山下有园林,罗列为十景。厍公山最小,传说是秦代亢桑子隐居处;凤凰山(52米)形如延颈舒翼的风鸟;薛山(75米)在唐代有薛道约隐居,又名玉屏山;佘山为九峰之冠,有东西两山,西余山海拔97.2米,翠竹幽篁,笋有兰香,又名兰笋山:辰山(71米)又名神山,传说元代有道人彭素云居此;天马山(99米)最大,山上多寺院,有烧香山之称,如今成为种药养鹿之处;机山(40米)相传为晋代文学家陆机所居,山下有平原村,均称陆机遗迹;横云山( 69米)则为陆云所居,山上多峭壁,故有联云嶂、丽秋壁之景,旁边的赭色小山有“小赤壁”之称;小昆山(55米)传说古代产玉,山形如覆盆有“婉娈昆冈”之景。
佘山位于松江县城西北约10.5公里,在佘山镇境内。相传因佘姓者养道于此而得名。佘山多竹,所产竹笋兰花香味。清康熙帝曾南巡至此,品尝了佘山产的竹笋后,极为赞赏,即赐名为“兰笋山”。
佘山分东西两峰,绵亘数里,松青公路穿行两峰间,自古以来多茂林秀竹,风景秀丽,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西佘山高97.2米,方圆0.6平方公里,山地面积900亩; 东佘山高72.4米。古时,佘山景致很多,曾有“白云晴麓”、 “香溪石径”、“庵黛田园”、“洗心灵泉”、“标霞峻阁” “昭庆幽居”等10景。佘山上名人别业也特别多,如明施绍宰 的别业叫“西佘山居”,也叫“庵黛归园”;明董其昌的别业 称“遂高园”;明陈继儒的栖隐处称“东佘山居”,又名“神清之室”:清姚椿读书楼,称“白石山庄”,都极负盛名。在东佘山麓,有著名的景点——眉公钓鱼矶,有奇石峙河边,其上林壑尤美,陈继儒的白石山房即在此。相传陈继儒(眉公) 常带坐石上钓鱼,故得名。
东、西佘山都有人工修筑的山路盘旋至山顶。从西佘山东坡上山,半山腰可见秀道者塔,其形如杭州西湖边的保俶塔。 顺着石路攀登,上边是佘山天文台,天文台始建于1899年,以后逐步扩建,现在规模仅次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是上海规模 最大的窥探宇宙奥秘的科学窗口。天文台西边是闻名中外的佘山天主教堂,那高耸的建筑,绿瓦红墙映衬着蓝天,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神秘莫测的感觉。这座天主教堂创建于清同治三年 (1864年),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产物。当时,法国人利用不平等条约规定的特权,三次“购置”了佘山土地70余亩,造起了这座天主教堂。20世纪30年代又进行翻修扩建,一直保存至今。多数游人和宗教徒们是从南山坡上山的,那里有一条用条石砌成的山路,宽阔的石级,从山脚一直铺到山顶,半山腰 有一座天主教中堂,另有圣母(玛利亚)、圣父(耶稣)等塑 像。中堂上去,有一条之字形石路,每转折路口有一座石龛, 里面供着耶稣遭害时的一组组画像,每当朝圣之日,来此朝拜的教徒很多。
登上佘山顶,放眼远眺,可见西南方向的辰山、天马山、 横山、小昆山等一字排开,山峰四周,大地如茵,河渠似带, 村庄簇簇,湖塘片片。向南望去,松江城中宋代方塔和城市建筑历历在目;再向南望去,氤氲迷蒙中一川如带,那就是黄浦江。
天马山
天马山位于天马乡境内,在县城西北约11公里,山形状 如行空天马,首昂脊弓,故名。原名干山,相传春秋时吴国干 将铸剑于此而得名。旧时,多琳宫梵宇,每逢阳春三月,松郡 乡民,诣山礼于中峰东岳祠,香火特盛,故俗称“烧香山”。
天马山海拔98.2米,周长2.5公里,山地面积约667亩。山 势陡峻,山体脊线近东西方向,长约800米,南北山体宽约1公 里,南坡陡,常出现峭壁;北坡缓而长,山形不对称。山顶上 原有很多琳宫梵宇,大小风景点10余处,较有名的有岳祠、来鹤轩、变石鱼、二陆(陆机、陆云)草堂、看剑亭、八仙坡、 半珠庵、留云壁等,现如今均已毁,仅存护珠塔。自古游人较 多,古人为天马山题诗道:“八峰葱茜石林幽,给事题诗记胜 游;昨夜僧归钟鼓静,一声鹤鸣海天秋。”另据史籍记载,元代著名的三高士墓在天马山东麓,墓前有明代宋谦所作的墓志 铭石碑。三高士是指山阴的杨维桢、钱塘的钱维善、华亭的陆 居仁。他们是元代文坛享有较高地位的文学家,学问高深,文 章冠世。他们不为官场名利所诱,“生前长为元代民,死后同 结干山磷。”可惜的是,如今山上一片荒丘,杂草丛生,墓地 难以寻找。
山上有名泉多处,在朝真道院、餐霞馆后,有濯月泉,又 称“天下第四泉”;在半珠庵左,有濂泉和濂池,山岩壁立, 水脉无穷,味淡且甘,可供茗饮;在天马山中峰,元代宣抚使 周显祠的下面,有一泉水,名:“上清泉”。
山上著名寺庙曾有五代建的园智教寺;元代大德年间建造的朝真道院和东岳行宫;明代成化年建的上峰寺、中峰寺等。
山上名人宅园曾有元代陶宗仪的种菊处,名菊庄;隐士周纪所筑的万松园;明代王俞所筑的太虚楼;明代吕廷振别业南园;何忠忻所葺的小孤山园等。
天马山西麓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天马镇,小镇依山傍水,清静幽雅。
凤凰山
凤凰山位于佘山镇境内,在县城北约11.5公里,东枕通 波,西连玉屏(薛山),山形修峻,略呈十字形,宛若延颈舒翼、凌空翱翔之凤凰,故名。山高海拔51.1米,山地面积约40亩。山东部有悬崖一处,名青壁,高数十米,直如刀削。旧 时上有虬松古藤,苍森可爱。解放后,封山育林,林木蓊郁, 景色清幽。清朝嘉庆《松江府志》载有山泉二处:一曰凤凰, 一曰陆宝。陶宗仪诗:“丹泉陆宝秘精灵”,即指此。山上原 有南村居、三星阁、平仪堂、且止园、梅花楼、芙蓉庄、山川轩、锦溪桥、摩霄崖、东海亭、竹堂、庆阳院、凤凰山庄等景 观。
1962年,凤凰山南麓出土的春秋青铜尊,为上海地区出土文物中罕见之物。1978年,凤凰山南坡曾发掘大型宋墓,出土了一批遗物。
小昆山
小昆山位于昆冈乡境内,在县城西北约10.5公里,地处群峰的最南端。史称西晋著名的文学家陆机、陆云出生于此。 二陆文名远扬,后人以“玉出昆岗”来赞誉他们。王安石有诗 记:“玉人生此山,山亦传此名。”根据陆机诗:“仿佛谷水阳,婉姿昆山阴”,可见昆山之名当在机山之前。后人为区别 于今江苏昆山的马鞍山(又名昆山),故称小昆山。山高海拔 54.3米,周长1.5公里,山地面积约500亩。山形圆秀而润,望 如覆盆,远望如卧牛,北峰形似卧牛之首,称牛头山,山上有 形似牛鼻、牛腿、牛角等景观。山上原有白驹泉、涌月台、神 虎穴、红菱渡、杨柳桥、紫藤径、乞花场、玉光亭、七贤堂、 揖山楼涓秀泉、二陆宅、奕草堂、泗洲塔院、慈雨塔、夏忠靖 公祠、张氏宗祠等景观和庙宇。解放后,山上种植万余棵黑松和其他树、竹,如今长势旺盛,望之盎然。
横山
横山位于昆冈乡境内,在县城西北约10公里。山形东西 横卧,故名,又称扁担山。据宋《云间志》记,为纪念著名文 学家陆云,于唐天宝六年易名横云山。山高海拔68米,东西长 约1.2公里,山地面积约800亩。山上原有白龙洞、联云嶂、丽秋壁、碧岩、三冷涧、只怡堂、来谷潭、忠孝祠、黄公庐、得月塔、小赤壁、横云山庄、宿云坞、陆机墓等景观。山景严壑 迥邃,透轩攒蔚,当地人皆乘秋兴萃至,习为重九登高。
宋黄庭坚过横云山渡长谷诗记:“云横疑有路,天远欲无门,信矣江山美,怀哉谴逐魂。长波空泳泛,佳句洗哆昏,谁奈离愁得,村腰或可尊。”
辰山
辰山位于佘山镇内,县城北9.5公里处。在九峰中因其 处于“辰”位(即东南方),故名。相传,自古有神仙寄迹山 中,故又名神山。唐天宝六年 (747年),曾易名细林山。山高69.8米,山地面积约300亩。山东面有辰山塘,南麓便是辰山镇。山上原有洞口春云、镜湖晴月、金沙夕照、甘白山泉、五友奇石、素翁仙冢、丹井灵源、崇真晓钟、义士古碑、 晚香遗址、九峰山人祠、四贤祠等景观遗址。
薛山
薛山位于佘山镇境内,县城北约11公里处,南与佘山对峙,东与凤凰山相望。旧志记,因唐代薛道约居于此,由此得名。据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古时山下掘地时得一石,上刻 “玉屏”二字,而山形也象屏风,故又称玉屏山。此山高海拔 74.1米,山地面积约400亩。 山上原有兴云岭、紫芝岩、仙人床、梅花峰、青莲池、学士亭、苦节碑、薛老庵、景华桥、宜晚堂等景观。
机山
机山位于天马乡境内,县城西北约11.5公里处,西麓紧挨天马镇,东首与天马山相望。因西晋文学家陆机曾居此而命名。山高海拔约38.9米,山形小巧秀丽,由于山较小,又称小机山。山前有小河,民宅散居两岸。山原有坎离泉、双蚊壑、 鸡鸣岭、绿云河、真珠浦、吕公祠、吏部园、醉眠石、醉花阁 等景。
厍公山
厍公山位于佘山镇境内,县城北约11.5公里处,因其山形如书轴,又位于凤凰山之南,恰如凤嘴,古人将厍公山比作 一轴宝书,与凤凰山一起被喻为“丹凤衔书”。清诸嗣郧《九 峰咏》载:“秦时元桑子(厍公)隐居于此,乃山名之源。” 厍公著有《元桑子》三卷。原九峰第二峰为陆宝山,与厍公山 隔溪相对,石少土美,人争取之,至明代时已夷为平地,后人 便以厍公山代陆宝山列为第二峰。
山高约海拔10米,山地面积 20亩,为九峰中最小的山丘。厍公山山体矮小;无岩壑之幽, 但解放后,经封山育林,林木茂盛,亦觉玲珑可爱。山原有旗杆石、洗鹤滩、藏书楼、鼓琴矶、览德坡、采药径、白雪庵、 放鹿亭、聚星崖、陆宝村等景。
北竿山
位于佘山镇北部、青浦县交界处,离县城北约15 公里。原名竿山,因土宜种竹,又称竹山,又因其在干山(天马山)之北,俗称北竿山。
山高海拔40.4米,山地面积约 200亩。山原有玉窦泉、雨华洞、试剑石等景。解放后,种植大量针松、阔叶树及竹子, 均蓊郁成林。因环境安静,有众多白鹭栖息林间,成为北竿山重要景观。
钟贾山
位于天马乡境内,天马山之东,县城西北约11公里处,东隔沈泾塘与卢山对峙。相传,唐代有钟姓和贾姓人 士隐居于此,故名。因此山介于九峰中间,又名中介山。
山高海拔39.2米,山地面积约 100亩。山之阳旧有玉清观 和寿安寺,甚著名。寿安寺内有栖云楼、半云亭、心远堂等较 著名的胜迹。山多杂木,望之蔚然。解放后,民间在山东南取 土,形成一数丈深潭。
卢山
位于佘山镇境内,官塘之东,县城西北面约10公里 处。旧志记,以卢姓居此而得名,后讹称罗山。 卢山原为一小丘,面积0.23平方公里,从解放前开始炸山 采石,现整个山丘已荡然无存,变成一个直径200米、深60米的大坑。 山下原有水一泓,清澈如泉。在卢山之阳有明陆孝廉之别业,称陆君策畸墅。
泖河
历史上三泖与九峰齐名。位于县城西约14公里,昆岗乡西部与青浦县交接处。自古以来,既是太湖流域的重要水道,又是旅游胜地之一。
据南宋绍熙《云间志》记:“古泖县西四十里, 周围四顷三十九亩,今泖西北抵山径,南自泖桥,出东南至广陈,又东至当湖,又东至瀚海塘而止。朱伯原《续吴郡图经》 曰:泖在华亭境;泖有上、中、下之名;泖之狭者,犹且八十丈。又按海盐之芦沥浦,海盐,即武原也,行二百余里,南至于浙江,疑此即谷水故道。《水经》以为入海,而此浦入江, 盖支派之异也。今俗传近山泾为下泖,近泖桥为上泖,或者其与陆士衡、朱伯原言合。按县图,又以近山泾,泖益圆,曰团泖;近泖桥,泖益阔,曰大泖;自泖而上,索绕百余里,曰长 泖;此三泖之异也。”泖河虽随地、形而名称不同,但实为一水。流经今金山、平湖之间的,因形如长带,故名长泖,因其 位处上游,故又称上泖;古时长泖索绕百余里,后逐渐淤涨成 田,至清代只剩阔如支渠的水流;流经今松江、金山之间的, 水面宽阔,称为大泖,因其位处中游,故又称中泖,历史上早 已淤塞,全部围垦为荡田,亦称泖田;流经松江、青浦之间的 呈圆形,称为圆泖,因位处下游,又称下泖,经历代疏浚,才 得以保存至今,是古泖湖仅存的部分,今称泖河。圆泖周约20 里,上起青浦小蒸,下至古浦、斜塘,成了一条较宽的河流, 全长4.6公里,河面最阔处达700米,分南北两航道,中间淤积成陆,围圩耕种,地名“小独圩”,目前仍在涨滩。圆泖湖中 有一小洲,至今还耸立着一座秀丽的五层方形宝塔,俗称泖塔 (现属青浦县)。据记载,该塔为唐乾符年间(874一879年) 福田寺僧如海所建。
晋武帝时三泖为“冬温夏凉”的避暑胜地。唐以后,随着 松江经济、文化的发展,泖湖和附近的九峰都成了著名的游览 地,唐代有很多诗人曾来此游览。著名诗人陆龟蒙曾游泖湖, 有诗云:“三泖凉波鱼绝动”。宋代宋佯之,元代杨维桢、倪瓒,明代顾清、董其昌、陈继儒等名家,都曾留下过美好的诗文。陈继儒渡泖诗曰:“秋老江苹漾久空,萧萧枫叶挂疏红。 那知三泖清秋思,偏寄芦花一寺中。泖上定波叠乱沙,寺门桥断半蒹葭。何从一借风帆力,醉挟飞鸥拍浪花。斜阳约略水西头,余景还能上竹楼,天际蘼芜半中绿,钓蓑归处起双鸥。”此诗传流至今,可见当时三泖的美好风景了。
至今,三泖中,长泖、大泖俱已不存。长泖淤涨成田,至清代只剩阔如支渠的水流。大泖历史上早已淤塞,全部围垦为荡田,亦称泖田。圆泖则退化为宽阔的泖河。
参考来源
- ↑ 话说青浦历史上的九峰三泖 ,搜狐 ,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