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式狙擊步槍
九七式狙擊步槍(日文:九七式狙撃銃)為日本於1937年(昭和12年、皇紀2597年)設計製造與服役的栓動式槍機式狙擊步槍,由於以皇紀年份命名,故名為九七式狙擊步槍;日本自第二次中日戰爭起一直使用至二戰戰敗為止。
目錄
基本結構
基本上九七式狙擊步槍是以三八式步槍進行改裝而開發的[1],並採用相同的6.5mm 有阪(Arisaka)彈藥。原來的三八式步槍也有狙擊型步槍,所以說九七式狙擊步槍與三八式狙擊步槍不同之處則是改用較輕的槍托、加長的彎拉機柄(減少拉柄在操作時與瞄準鏡產生干擾)以及加裝2.5倍或九九式四倍光學瞄準鏡及單腳架(monopod;後期版本已取消,成為九九式步槍標準配件)。
從外觀上區分九七式狙擊步槍與三八式狙擊步槍有一定困難,必須近看仔細觀察才能看出差別;三八式狙擊步槍的機匣上有刻印「三八式」,如果是大正三年(1914年)前的步槍上還有傳統象徵皇室的菊御紋章刻印。
特色
一般來說有「艇尾」的戰鬥部在空氣動力學上會有較佳的表現,遠勝沒有「艇尾」的戰鬥部;沒有「艇尾」的戰鬥部威力比有「艇尾」的戰鬥部大,肇因戰鬥部受火藥雖送面積大並且享有較佳的氣密效應於有「艇尾」的戰鬥部。
6.5×50mm有阪子彈在大氣中高速前進時,其梭狀尖端能夠快速有效地將空氣「推開」[2],不過子彈推開大氣後,戰鬥部後方會形成小小的真空,大氣會以正常的壓力進行補償合併;在前進中的子彈正後方會一直保持一個真空區域由於子彈前方空氣被推開的關係,大氣在進行回填的程序時會受到真空的影響而優先填補真空的部分,也等於說空氣追逐著這一塊真空並且還以被吸入的方式進行填補,所以空氣會持續呈現出渦流狀(turbulence)。
以這樣的形狀通過大氣,該物體的後方的大氣反而會形成一股「拉力」(drag force),因為空氣渦流對於物體本身也會形成干擾,尤其依賴慣性為動能的拋射物其動能遞減的效率最快,尤其大部分平底型子彈有效射程不足原因與此有關。至於有艇尾的戰鬥部穿過大氣時幾乎就像熱刀切凍奶油一樣,由於彈尖前方的空氣幾乎是被劃開而非被推開,因為戰鬥部尾端直徑小於口徑,以至於戰鬥部後方的真空區空間跟着縮小,等於大氣順着戰鬥部形狀進行合併而不是被推開後再合併;戰鬥部飛經之處大氣等於幾乎沒有被干擾過,因此自然也就不會產生渦流干擾戰鬥部了。
以K98步槍為例,該槍到1934年正式採用船尾彈。美國兵工在1926年採用.30 M1「球彈」。而日本未跟上這一步發展。
視頻
九七式狙擊步槍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日本九七式狙擊步槍——在三八式步槍的基礎上研發成功 ,搜狐,2018-03-04
- ↑ 二戰日軍裝備有九七式狙擊步槍 ,搜狐,201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