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毅破齊期間齊地存在狀況考辨(菜九段001)
作品欣賞
樂毅破齊期間齊地存在狀況考辨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轄列國之師的攻齊之役,其時間持續六年之久,故而在先秦的政治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為戰敗國,齊國於此期間的存在狀況是怎樣的呢?對此,《史記》中有兩種較為籠統的提法。按《燕世家》的提法,即除莒、即墨、聊之外,齊的其餘部分皆屬燕。《樂毅列傳》與《田單列傳》的口徑較為統一,齊所有者,僅莒、即墨二城,而沒有聊地。這種提法最深入人心,大概是從眾為實的緣故,史學名家全祖望、梁玉繩等都據此判研史料之真偽。另一種提法是《田敬仲完世家》(以下簡稱《田齊世家》),稱楚與燕共分齊侵地鹵器。至田單破燕復國,《田齊世家》的說法是:「齊故地盡復屬齊。」然而,深究於史,就史料所能發現,實際情況絕非此上述說法所能包容。試論如下
有關在此役中齊失地的具體情況,《燕世家》稱除莒、即墨、聊外,余皆屬燕。《樂毅列傳》稱:下七十餘城以屬燕。那麼,破齊之前,齊究竟有城多少,史無明證。史書中專門提到的齊地城邑的具體數字有,楚漢戰爭時,酈食其伏軾下齊七十餘城;漢初劉邦封長子劉肥為齊王,有地七十餘城。但後世的齊之規模,顯然不如齊愍王盛時。何況城有大小之分。如《六國年表》周赧王二十六年,秦擊魏,得城大小六十一,魏並未因此而瀕於滅亡。全盛時的齊比魏大得多,其國土絕非七十餘城可限。自齊威王至愍王,齊的疆域呈擴張態勢。有史可稽者,為齊威王與梁惠王關於國有寶之答問:齊東臨海,齊之南境在南城一帶,其地不詳。據譚其驤主編之《中國歷史地圖集·戰國部分》,魯有城武城,又稱南城(地在今山東棗莊、費縣之間)。齊之西境在高唐一帶(今河北高唐)。北境在徐州一帶(今河北大城一帶)。其實,且不說齊愍王時期,即使是齊威王時期,這種框定已不夠充分。如齊威王封騶忌為成侯居邳(今江蘇邳州),其地就比南城更南得多。而其後齊境更大大向南北擴張。《六國年表》周赧王二十年,齊佐趙伐滅中山,理當有獲地。日後趙將廉頗攻齊之昔陽,即為原中山地。齊宣王時期,齊曾乘燕國之亂,入據燕國五十天。在列國干預下,不得不退出,估計還會有部分燕地為齊占領。日後堅守抗燕之莒,原為莒國,楚簡王時滅於楚。何時屬齊不詳。根據莒人殺/逐楚將淖齒擁立齊襄王之事來看,齊在莒顯然經營甚久。莒為齊所有的時間或相當長。從現有史料分析,齊得莒有以下機會:(一)齊威王時,越北伐齊,西伐楚,莒或先淪為越有,及楚威王滅越,齊可乘機並取其地。(二)齊、秦、韓、魏攻楚,楚敗後或割地於齊。(三)楚懷王入秦不返,齊送楚太子歸國立為楚頃王,齊或乘機索要莒地。而上三種情況,無論何者成立,齊之得地於楚,似都不以莒為限。除此之外,周赧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8年),齊與魏、楚滅宋,在據有全宋的基礎上,又拓地取楚、魏地,其西南境又大大向外擴展了。由此可見,齊的疆域在樂毅破齊時相當可觀,絕非七十餘城可限。所以,燕據有齊全境的說法是不可取的。而燕有全齊之地,也與當時的情況不合。早年列國不允許齊獨占全燕,此時就不應默許燕擁有全齊。
破齊行動是燕昭王長期策劃,由趙國發起、組織推動,最終讓當時所有大國——秦、楚、燕、趙、魏、韓共同參與的。其中的楚國後來轉而助齊御燕。應該看到,列國參與攻齊,決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燕昭王的心愿,它們不可能有這樣的境界,必然是各有所圖。而所圖者,又以土地為最直接的獲利目的。根據史料可以推測,齊滅宋之役是列國伐齊的導火索。《宋世家》載,宋王偃「東敗齊,取五城。南敗楚,取地三百里。西敗魏軍,乃以齊、魏為敵國。……諸侯皆曰桀宋。……不可不誅。告齊伐宋。……齊愍王與魏、楚伐宋。殺王偃,遂滅宋而三分其地」。梁玉繩認為,楚、魏未參與滅宋事。梁氏此次判斷錯誤。之所以《六國年表》與楚、魏二世家均不載助齊滅宋事,或者是由於兩國均未得到原本許諾滅宋後自己應該分得的哪份戰利品。事實上,齊伐宋之役的參戰國甚至不止於齊、楚、魏三國。據《呂氏春秋·孝行覽》,齊攻宋時,曾徵調燕國軍隊參與。燕為了麻痹齊國,派了二萬人馬。這裡顯然是效仿春秋時勾踐事吳故伎。這說明齊對燕是有疑慮的。仍據《呂氏春秋·孝行覽》,燕廣泛搜羅反齊人士,估計這類舉動被齊所偵知,故有齊伐宋時征燕軍力之舉,實則是挾以為人質,並削弱燕的作戰能力。據《趙世家》惠文王十一年,董叔與魏氏伐宋,得河陽於魏,意即趙出兵助魏攻宋,但趙與宋不接壤,不能分得宋地,作為助魏的交換,魏割河陽予趙。如此看來,滅宋一役,實際上有齊、楚、魏、趙、燕諸國共同參加。《戰國策》屢次提到舉五千乘之大宋,說明宋的實力委實不弱。而齊儘管於此役得以獨吞宋國,卻也由此使軍力大大受損。但齊國當政或不這麼認為,於是便有乘滅宋之餘威,齊還「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為天子。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這種窮兵黷武的後果,必然將其周邊國家悉數得罪完了,從而造成齊在國際間極度孤立。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孤立,且惹人嫉妒。列國決不會允許其繼續囂張。而齊國力之衰敝也決定了它無法繼續囂張下去。此時只需要有一國出面組織,立即就能發動一場聲勢浩大的攻齊運動。因此便有了由樂毅發動的列國滅齊事件。
為什麼滅齊這件大事由燕出面呢,那是因為齊與燕有世仇。當年燕王噲禪位子之後,燕國大亂。孟子以為弔民伐罪,此其時也。於是,齊宣王出兵,僅用了五十天便占領全燕。齊有燕地打破了原有的列強並峙局面。於是列國紛紛起來欲討伐齊說到底,也就是不能容忍一齊獨大的新形勢。齊不得已便從燕退出。燕昭王即公子職得趙之助稱王燕國之後,便處心積慮欲報齊滅國之仇。以燕之孱弱,滅齊之事只能算是夢想。誠如樂毅《與燕王書》中追述的那樣:「夫齊,霸國之餘業而最勝之遺事也。練於兵甲,習於戰攻,王若伐之,必以天下圖之。與天下圖之,莫若結於趙。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欲也。趙若許而約四國攻之,齊可大破也。」應該說,這些謀劃最初只是燕國君臣的一廂情願。但到了齊滅宋之後,燕國期望的局面終於出現了。《趙世家》於齊滅宋後,有連續擊齊的記載;其年代與《秦本紀》蒙武伐齊時間吻合,這些充分表明因為齊的肆無忌憚的擴張勢頭,列國聯手攻齊的時機顯然已經成熟。燕昭王於是利用了這種國際形勢,通過趙國的聯絡,組織了破齊之戰 。戰爭的第一目的,應該是消除齊的戰爭能力。而第二目的,無疑是從齊取得土地。戰爭的進程表明,其第一目的顯然達到了,齊自此戰敗後便一蹶不振。而第二目的是否達到,可以驗證於燕以外國家的從齊得地情況。
作者簡介
菜九段001,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