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戰役
臨江戰役,中國共產黨和後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稱之為四保臨江,或經常與其配合的北滿軍事行動並稱「三下江南、四保臨江」。1946年11月國共內戰期間,陳雲等領導長白山區的東北民主聯軍堅守南滿根據地,對國民革命軍進行機動作戰,破壞杜聿明的「先南後北,南攻北守」戰略[1]。
目錄
背景
1946年5月,杜聿明率領的國軍主力取得本溪進攻戰、四平會戰勝利後,推進至長春、吉林市以北的松花江南岸;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民主聯軍北撤到松花江北,與國軍隔江對峙。南滿的東北民主聯軍趁國軍主力空虛,發動鞍海戰役,1946年5月22日攻克鞍山,並乘勝南下海城,迫使駐守海城的滇軍第60軍第184師師長潘朔端率部起義,進而又一鼓作氣拿下大石橋和營口等城市,並在新開嶺全殲第52軍第25師,俘虜師長李正誼。東北國軍被迫改變作戰方針為「先南後北」,集中主力先掃平南滿再圖謀北滿。國軍一方面固守瀋陽、撫順和鞍山等大中城市,一方面用王牌新六軍掃蕩民主聯軍遼南獨立師。
南滿東北民主聯軍在1946年10月25日在國軍進攻下放棄安東市、通化市後,至11月下旬在南滿僅存的臨江縣、長白縣、撫松縣、靖宇縣四座人口稀少的小縣,形勢十分危急。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派遣中共東北局副書記、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遼東分局書記、遼東軍區政委陳雲、蕭勁光赴臨江,組建遼東分局(亦稱南滿分局)組織反抗。陳雲兼任分局書記和遼東軍區政治委員,蕭勁光任遼東軍區司令員,蕭華任分局副書記、遼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副政委。12月,在七道江會議上,陳雲堅持主張所在部隊堅守南滿,反對北撤到北滿的方針。
而此時,由杜聿明率領的國軍進攻北滿共軍根據地,陳雲同蕭勁光指揮遼東軍區部隊,落實七道江會議派主力部隊跳入敵後游擊作戰策略,與國軍在臨江地區膠着。蕭華親臨遼南「崗邊根據地」的南台村,向遼南省委、遼南軍區傳達了七道江會議精神,並作了目前形勢與任務的報告:「肯定了遼南黨、政、軍堅持遼南、出擊敵後有功;要求抓緊時間補充擴大部隊和進行休整,準備下一步的作戰」,發出了「進行反攻、打出去、收復遼南失地」的號召。遼南黨政軍以「生在遼南,戰鬥在遼南,勝利在遼南」的口號,在「四保臨江」「三下江南」戰役中,遼南獨立師和遼南第一、第五2個軍分區及縣、區武裝向國軍占領的中長路遼南沿線的城市主動進攻,先後進行了三打鞍山、五打大石橋、三打海城、二打營口等拉鋸戰。經過百餘次戰鬥,牽制了新六軍三個師,殲敵2400餘人,減輕了保衛臨江正面戰場的壓力,完成了拖住新六軍的戰略任務。陳雲在1947年有過評價: 「遼寧出擊敵後有功,將新六軍主力牽制在遼南,對四保臨江起了很大作用[2]。」並且讚譽遼南軍區地方武裝是「遼南檐下一盞燈」。
1946年12月3日吉林省委召開會議,研究敵人向樺甸增兵後的形勢,決定吉東警備二旅和吉南二十四旅應該採取積極軍事行動,以保衛東滿並配合西北面我軍對敵作戰。會後,吉林軍區副司令員賴傳珠、副政委唐天際等組成前方指揮所進駐樺甸縣江東,直接指揮吉東警備二旅和吉南二十四旅,挺進敵後活動,配合保衛臨江作戰。12月6日 吉林軍區命令吉南軍分區二十四旅撤回樺甸江東執行防務。12月8日 駐樺甸國民黨六十軍一八二師五四四團一營在縣保安大隊的配合下,從大勃吉口子過松花江對江東解放區進行騷擾,吉南軍分區副司令員蔣克誠率七十一團、七十二團在鴨綠溝阻擊,斃敵50人,俘敵250人。
視頻
臨江戰役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54.杜聿明的「南攻北防」戰略,勸學網
- ↑ 蕭華與南滿根據地 ,搜狐,2017-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