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關稅同盟
中非關稅和經濟聯盟 |
中文名: 中非關稅和經濟同盟 性質: 國際經濟組織 位置: 非洲地區 |
中非關稅和經濟同盟 (Customer and Economic Union Of Central Africa--CEUCA) 是非洲地區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該組織成立以來,為促進地區的合作與發展,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單一貨幣的發行和統一金融政策的實施,不僅使同盟各國掌握了獨立的貨幣權威,同樣也為促進地區經濟一體化的建設創造了條件。可以說,這一組織在中部非洲地區和整個非洲大陸的影響都是很大的,發揮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1]
目錄
形成與演變
1964年12月,地處中非地區的原法國殖民地剛果、加蓬、喀麥隆、乍得和中非五國元首在剛果首都布拉柴維爾舉行會議。 五國領導人就如何加強地區的團結與合作,發展地區經濟和貿易,方便地區工農業產品自由流通等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討論,並取得共識。12月8日,五國領導人正式簽署了關於建立中部非洲關稅和經濟同盟條約(以下簡稱中非關稅和經濟同盟)。該條約於一年後生效。
但是,1968年4月,乍得和中非同扎伊爾另組中非三國國家聯盟,同時宣布退出中非關稅和經濟同盟。同年12月,中非又脫離三國聯盟,重新入盟。75年至83年,乍得僅以觀察員國資格列席了同盟首腦會議。83年12月同盟批准赤道幾內亞為其第五個成員國。84年12月同盟第二十屆首腦會議批准乍得重返同盟的要求。
根據同盟條約的規定,該組織向所有非洲主權國家開放。但因政治、經濟、歷史和地理等原因,現獲准入盟的只有六個國家,即喀麥隆、剛果、加蓬、乍得、中非和赤道幾內亞。
組織機構
國家首腦會議為同盟最高機構。會議主席由各國元首輪流擔任,任期一年。每年召開一次會議,主要就本地區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磋商,調整、修改並制定共同執行的方針和政策。
管理委員會是同盟的常設機構,由成員國財政部長組成。 執行主席由各國部長輪流擔任,任期一年。其主要任務是貫徹執行首腦會議確定的方針和政策,組織完成各項使命,商討並制定出有關的政策、法令或法規。管理委員會每年開會一至二次,但習慣上只是在首腦會議前夕開會,為首腦會議做準備。
總秘書處同樣是同盟常設機構,負責日常性的各項工作, 如組織召開首腦會議,特別會議或專家會議,編寫年終報告,宣布有關法令,發表各類公報等。總秘書長由首腦會議任命,任期三年。現秘書處總部設在中非首都班吉。其行政預算由首腦會議確定,原則上由各國均攤。
目標和任務
同盟各國一致認為,只有團結與合作,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只有加強經濟聯繫,才能建立廣闊並具有靈活發展政策的經濟區域。 也只有這樣,才能鞏固中非各國的獨立和主權。因此,同盟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是:
--協調宏觀經濟政策,加強地區合作,逐步建立中非共同市場;
--取消內部之間的貿易壁壘,為擴大市場和改善生活條件作貢獻;
--本着既重視各國利益又適當照顧經濟最不發達成員國的原則,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措施, 特別是通過合理規劃和分配集體生產項目來加強一體化的建設,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
--逐步建立包括法院、議會、審計法院等機構在內的新的中非經濟和貨幣共同體。
存在問題
1、工業體系尚未建立,經濟互補性差
實事求是的說,同盟成立至今,各國為實現目標都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貢獻。但是,由於經濟困難,導致成員國在提供支持時往往打了折扣,部分政策落實不到位,應有的作用發揮不了,一體化的進程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影響。
例如,同盟的工業體系近二十年來已先後進行過二次調整,建立了一批生產性或加工型的企業,生產能力有了一定的增長。但是,總體布局仍不合理,工業基礎設施仍然十分落後,並未形成符合地區經濟規模需求的工業體系。 另外,由於殖民歷史所造成的單一經濟結構,各國發展的基本上是相同的企業,因此存在着一定的競爭。這種狀況,正如同盟秘書長在報告中所指出的:"同盟的企業基本是相似的,企業間尚不能進行充分合作,而且互補性較差。"
從同盟現有的產業結構來看,可以說,除喀麥隆擁有較好的工業基礎,能生產諸如啤酒、火柴、電池、蚊香、肥皂、水泥、鋁板、洗衣粉、染色布等產品外,其他成員國基本上沒有什麼大型的生產企業,至今仍然是靠出口原料(如石油、木材、棉花、可可、咖啡、橡膠、香蕉等),換取工業製成品。這種現狀短期內是不會改變的。
2.預算經費不足,一體化的進程受到影響
根據條約規定,同盟機構的預算經費是由成員國分擔的。由於各國近年來都遇到了經濟困難,致使同盟的預算經費嚴重不足,許多研究工作無法開展。可以說,以目前的預算標準來面對要實現的計劃和任務,是不夠的,許多涉及一體化的研究項目進展緩慢,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從情況分析來看,同盟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反映在以上二個方面。雖然成員國領導人在首腦會議上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討論,也提出了一些建議,但完全解決問題還需要一定的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