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原圖鏈接來自 天文台簡史 的圖片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ie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NAOC),由原北京天文台雲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原烏魯木齊天文觀測站)、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等台站及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於2001年合併而成,總部位於原北京天文台總部,在河北省興隆縣建有觀測基地,該基地擁有一台直徑2.16米(85英寸)的光學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在北京市懷柔縣建有懷柔太陽觀測基地。國台正在開展的項目包括:FAST、LAMOST、CSRH、探月工程以及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等。

國家天文台總部設在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路。國台在太陽物理學方面頗有建樹。現任台長是嚴俊[1]

目錄

機構前身

中國科學院的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開始於1998年。按照中國科學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建設國家知識創新基地的部署,經天文學界的努力,天文基地被列入首批啟動的知識創新基地之一。當時,中國天文學研究的布局集中在院屬五台三站一中心,其中的「五台」分別是:北京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雲南天文台和陝西天文台;「三站」分別是:烏魯木齊站、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和廣州人造衛星觀測站衛站;「一中心」是南京天文儀器中心。

1999年4月16日,中國科學院決定在院屬五台三站一中心的基礎上,批准組建「國家天文觀測中心」。

國家天文觀測中心的定位是:統籌科學院天文學科發展的布局、大中型觀測儀器設備運行以及未來發展的大科學工程項目的立項實施;建立天文研究工作網絡,由天文觀測中心負責科研工作的宏觀協調和指導,研究工作仍分布在各天文台站及與大學聯合成立的中心進行管理和實施;爭取在2000年末經國家科技部批准,成立國家天文台和若干天文研究機構,組成中國科學院天文研究新體系。

1999年4月23日,國家天文觀測中心(北京天文台作為其總部所在地)舉行成立大會和掛牌儀式[2];5月19日,艾國祥被任命為國家天文觀測中心主任,汪景琇、王宜、楊福民、嚴俊和羅國權被任命為副主任。

國家天文觀測中心確立了宇宙大尺度結構等九大研究領域,重點支持了興隆等五大觀測基地和28個創新研究團組,組織了國家天文觀測中心首批首席研究員和研究員的公開招聘和聘任,開啟了在中國天文學領域每年一度的「十大天文科技進展」評選工作,形成了較為利於科學創新的必要的規章制度。至此,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已具雛形。

合併發展

2001年3月27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批覆了中國科學院《關於組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請示》,同意撤消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成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將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烏魯木齊天文站、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併入中科院國家天文台,事業編制總數由1002名減為957名;同時批覆中國科學院陝西天文台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事業編制721人不變。中國科學院天文創新基地的布局由此初步完成。

2001年4月25日,中國科學院正式批准成立[3]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規定國家天文台是院屬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直屬事業單位,與研究所同等級別。

國家天文台組建後,原北京天文台融入國家天文台,北京天文台的法人資格被撤消;雲南天文台、烏魯木齊天文站和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一併整合到國家天文台,不再列為中國科學院直屬事業單位,成為國家天文台下設機構,保留原級別並具法人資格;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轉制為科技型企業,其中天文光學技術實驗室改建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也成為國家天文台下設機構,具法人資格;撤消廣州人造衛星觀測站,將其70名編制劃轉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台由於歷史悠久承擔着中國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課題,並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繼續保留中國科學院直屬事業單位的法人資格,其主要學科方向、大型設備的運行和觀測基地的建設受國家天文台宏觀協調和指導。

視頻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相關視頻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站星空視頻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發現迄今銀河系自轉速度最快的恆星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關於嚴俊等任職的通知,中國科學院 , 2015-10-19
  2. 歷史沿革,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
  3. 2001年4月25日 國家天文台在京成立,中國網, 2009-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