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籌建於1952年,正式成立於1954年,最初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1998年4月,所名改為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是直屬於中國地震局的中國最早系統地開展地震工程和安全工程研究的國家公益性科學研究機構。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為地震工程和防災減災,主要開展強震動觀測、工程地震、結構工程、生命線工程、岩土工程、城市防災減災等方面的研究。
截至2016年12月,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設有7個研究室和7個管理部門;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研究員[1]23人、副研究員100餘人,專兼職博士生導師40餘人,碩士生導師60餘人。每年招收碩士研究生近70人、博士研究生20餘人、博士後若干人。
目錄
歷史沿革
1952年,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開始籌建。
1954年,中國科學院土木建築研究所正式成立,是中國國內唯一以地震工程和防災減災為主要研究領域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2]。主要從事建築材料、土壤力學、工程結構和建築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同時開展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地震工程、結構安全度和黃土工程性質等研究方向的探索。
1962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工程力學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調整為地震工程、核反應堆結構力學、土壤力學、衝擊與振動和特殊混凝土材料及其動力性能的研究。
1970年-1984年,受國家地震局和中國科學院的雙重領導。
1984年4月,改由國家地震局領導,所名隨之改為國家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調整為地震工程和防災減災,主要開展強震動觀測、工程地震、結構工程、生命線工程、岩土工程、城市防災減災等方面的研究。
1998年4月,隨着國家地震局更名為中國地震局,所名改為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科研條件
設施設備
截至2016年9月,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擁有地震模擬振動台陣、偽動力試驗設施、超級計算機系統、土工離心機振動台、超低頻振動計量標準裝置、動三軸和共振柱土動力試驗裝置、多功能靜力觸探車等大型試驗設備,共同組成國際先進、中國國內領先的地震工程綜合試驗系統。
人員編制
截至2016年12月,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有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研究員23人、副研究員100餘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胡聿賢
中國工程院院士:謝禮立、廖振鵬、歐進萍
科研部門
截至2016年9月,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設有7個研究室,建有1個中國地震局重點實驗室,1個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1個黑龍江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研究室:強震動觀測研究室、工程地震研究室、結構工程研究室、生命線工程研究室、城市與工程綜合防災研究室、岩土工程研究室、振動測量儀器研究室
中國地震局重點實驗室: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重點實驗室
黑龍江省重點實驗室:黑龍江省災害預警與工程防禦重點實驗室
黑龍江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黑龍江省防震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交流合作
根據2017年4月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官網顯示,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是中國地震工程聯合會、中國地震學會地震專業委員會和亞太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聯合會的秘書處掛靠單位,承辦了第十四屆世界地震工程大會,多年來與美國、日本、俄羅斯、歐盟、韓國等30多個國家以及中國香港地區、中國澳門地區、中國台灣地區等地區進行了廣泛的合作研究。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科研獲獎
根據2016年9月該所官網信息顯示,1985年以來,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共獲國家級科技獎勵20項、省部級科技獎勵170餘項。2015年,由該所謝禮立院士團隊完成的「建築結構基於性態的抗震設計理論、方法及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科研項目&科學調查
根據2016年9月該所官網信息顯示,近年來,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承擔完成了一大批國家級科研項目(如中國土木工程領域第一個國家973計劃項目《城市工程的地震破壞與控制》,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現場災情監控與救援裝備研究》《重大工程地震參數確定技術研究》《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關鍵技術研究》等),組織參加了中國國內主要破壞性地震的工程震害調查(如汶川、玉樹、蘆山、魯甸地震等)。
標準制定&學術專着
根據2016年9月該所官網信息顯示,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組織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抗震設計規範(草稿),主持編寫了《核電廠抗震設計規範》《建築工程抗震性態設計通則》(試用)、《中國地震烈度表(1980)》等20餘部國家技術標準及行業和地方標準,參與編寫了《建築抗震設計規範》等近40部國家技術標準,出版了《唐山大地震震害》《地震工程研究報告集》《劉恢先地震工程學論文選集》《地震工程學》等數十部學術專着。
參考文獻
- ↑ 研究員屬於什麼系列職稱?,搜狐,2022-06-02
- ↑ 科研機構組織結構形式淺析 ,搜狐,202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