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九大名樓

中國九大名樓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中國九大名樓

地理位置: 中國大陸

著名景點: 黃鶴樓

中國九大名樓,是指我國著名的九個古樓閣建築,它們分別指位於湖北武漢黃鶴樓、湖南嶽陽岳陽樓、浙江嘉興煙雨樓、福建福州鎮海樓 、山西永濟莆州鎮城西南的鸛鵲樓,貴州貴陽的甲秀樓、四川成都望江樓、安徽馬鞍山市太白樓和雲南昆明大觀樓[1]

目錄

九大名樓簡介

黃鶴樓

黃鶴樓 原在湖北武漢市武昌區蛇山黃鶴礬頭,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西元223年)。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最後一次毀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大火。名樓多傳說,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主樓以清同治樓為藍本,但更高大雄偉。運用現代建築技術施工,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構。飛檐5層,攢尖樓頂,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層邊寬30米,頂層邊寬18米,全樓各層布置有大型壁畫楹聯文物等。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築,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登樓遠眺,"極目楚天舒",不盡長江滾滾來,三鎮風光盡收眼底。被世人稱為"天下第一樓"。

岳陽樓

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高三層,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始建於唐開元四年(西元716年),岳陽樓是以東漢末年"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於軍事上。自唐朝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遊客和風流韻士遊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並記之於文,詠之於詩,形之於畫,工藝美術家亦多以岳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被反覆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現在的岳陽為1984年重修,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制。登岳陽樓可瀏覽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雄踞岳陽市西門城頭的岳陽樓,為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它建築精巧雄偉,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盛譽,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

岳陽樓構制獨特,風格奇異。樓三層、飛檐、盔頂、純木結構。全樓高達25.35米,平面呈長方形,寬17.2米,進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樓中四柱高聳,樓頂檐牙啄,金碧輝煌。為我國現存最大的盔頂式建築,登樓憑欄遠眺,可飽覽洞庭湖"天水一色,風月無邊"的景色。 在岳陽樓一千餘年的歷史中,幾經風雨滄桑,屢毀屢建,有史可查的修葺共30餘次。新中國成立後,重修後的岳陽樓,保留了原有的建築藝術和歷史風貌。樓底花崗石台基增高了30厘米,使岳陽樓前的仙梅亭、三醉亭更顯主次分明,錯落有致。景區亮點 岳陽門,高約4米,寬2米餘,長42米。上跨雄偉的岳陽樓,下臨浩淼的洞庭湖水,格外的壯觀。它是由巨型花崗岩石砌成的拱形門洞,刻有"岳陽門"的青石匾是極其珍貴的文物。

煙雨樓

浙江嘉興市南湖湖心島上,於五代吳越錢元潦所建。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49年),從湖濱移至湖中小島。四面臨水,晨煙暮雨,風物清華,堪稱勝景。煙雨樓入口處為"清暉堂",門東北向,北牆嵌有石碑,刻"煙雨樓"三大字,為清順治年間冀應龍所書。入清暉堂,兩側左為"菱香水謝",右為"菰雲(上竹下移)",現均為接待室。菰雲(上竹下移)右為觀音閣,三楹二層,晚清建築風格,系1987年重建。清暉堂後為。徹碑亭",中豎石碑,刻有乾隆游南湖題詩的手跡。經御碑亭進內即至煙雨樓正樓。樓兩層,高約20米,建築面積640餘平方米,重檐畫棟,朱柱明窗,在綠樹掩映下,更顯雄偉。樓前檐懸董必武所書"煙雨樓"匾額,樓下正廳楹聯:"煙雨樓台,革命萌生,此間曾着星星火,風雲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亦為董必武所書,書體端正勁挺,堪稱-代楷模。樓上下均有迴廊環通,登樓憑欄遠眺,田園湖光盡在眼底。煙雨樓前是開闊的平台,有兩棵古銀杏樹參天挺立。台外欄杆下有"釣鰲磯"刻石。平台東南側,即乾隆游南湖的另一處"御碑亭"。煙雨樓後,假山巧峙,花木扶疏。假山西北,亭閣錯落排列,回顧曲徑相連,玲瓏精緻,各具情趣。"寶梅亭"北原為"亦方壺",1959年移建湖濱渡口,壁上有清人許瑤光所書"嘉禾八景(附圖)"碑(1990年又移回煙雨樓園中),1990年在渡口北側興建南湖革命紀念館,"亦方壺"被拆。

鎮海樓

鎮海樓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龍岡上。該樓又名"望海樓",因當時珠海河道甚寬,故將"望江"變為"望海"。又因樓高5層,故又俗稱"五層樓"。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擴建廣州城時,把北城牆擴展到越秀山上,同時在山上修築了一座五層樓以壯觀瞻。鎮海樓歷史上曾五毀五建,現建築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是1928年重修時由木構架改建成。1929年成為廣州市市立博物館。1950年改名廣州博物館,分朝代陳列廣州城2000多年發展的文物史料。

鎮海樓是廣州標誌性建築之一,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樓高25米,呈長方形,闊31米,深16米。下面兩層圍牆用紅砂岩條石砌造,三層以上為磚牆,外牆逐層收減,有復檐5層,綠琉璃瓦覆蓋,飾有石灣彩釉鰲魚花脊,朱紅牆綠瓦砌成,巍峨壯觀,被譽為"嶺南第一勝覽"。

鎮海樓頂層正面高懸"鎮海樓"橫匾。鎮海樓兩側對聯:"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鎮海樓氣宇非凡,古今曾以"鎮海層樓"、"越秀遠眺"和"越秀層樓"先後列為"羊城八景"之一。

今日的鎮海樓,高28米,歇山頂,復檐五層,紅牆綠瓦,雄偉壯觀。首層面闊31米、深15.77米,山牆厚3.9米,後牆厚3.4米;每層向上有收分,面闊及牆厚尺寸均有遞減,第五層面闊為26.4米、深13.67米,山牆厚1.65米,後牆厚1.3米。

鎮海樓被譽為"嶺南第一勝概",先後以"鎮海層樓"和"越秀層樓"列為清代和現代的羊城八景之一。清末的楹聯(有兩副不同版本):"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星(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作者一說彭玉麟,一說彭玉麟幕僚李棣華),至今仍懸掛於頂層。

1989年6月廣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博物院民國十八年(1929年)成立時以該樓為院址,今稱廣州博物館。

鸛雀樓

山西永濟莆州鎮城西南,系北周(557-581年)大將宇文護守城時所建,元初倒塌。

相傳當年時常有鸛鵲(顴,鶴一類水鳥)棲於其上,所以得名。可惜鸛鵲樓到宋以後被水淹沒,後水退卻。

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區位優勢,風景 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登鸛雀樓》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流傳於 海內外。沈括夢溪筆談》給了鸛鵲樓八個字:"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千餘年間,它對於激勵振興中華民族之志產生了深遠影響。

21世紀初,中國人重建鸛鵲樓。有關方面報道,為弘揚中華民族文化,1997年12月,鸛鵲樓復建工程破土動工,重新修建的鸛鵲樓為鋼筋混凝土減力牆框架結構,設計高度為73.9米,總投資為5500萬元,截至2001年,主體工程已完成封頂,2002年底,這座九層高樓將在永濟市黃河岸邊落成。

甲秀樓

著名古樓閣甲秀樓矗立在貴州省貴陽南明河中的萬鰲礬石上(這塊石頭酷似傳說中的巨鰲)。有浮玉橋銜接兩岸。這一傳統的中式建築始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貴州巡撫江東之創修算起,到一九八一年市人民政府撥款維修為止,該樓經歷了六次大規模的修葺。歷經四百年的風吹雨打而仍舊矗立不倒,是貴陽歷史的見證,是貴陽文化發展史上的標誌。

甲秀樓是三層三檐四角攢尖頂閣樓,這種構造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可以在這一特色上大做文章,來提高此樓的知名度和可鑑賞性,以吸引廣大的旅遊愛好者和建築專家來觀光、考察。樓高約20米,飛甍翹角,12根石柱托檐,護以白色雕塑花石欄杆,翹然挺立,煙窗水嶼,如在畫中。登樓遠眺,四周景致,歷歷在目。浮玉橋如白龍臥波,全長90餘米,穿過樓下,貫通兩岸。橋上有涵碧亭,橋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橋南有翠微閣,遙相呼應。

歷代騷人墨客對甲秀樓題詠甚多,其中清人劉玉山所撰206字長聯膾炙人中,此聯比號稱天下第一聯的昆明大觀樓長聯還多26字。它概括了山城貴陽的地理形勢及歷史變遷。

望江樓

位於成都市東門外九眼橋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積176.5畝,園內岸柳石欄,波光樓影,翠竹夾道,亭閣相映,主要建築崇麗閣、濯錦樓、浣箋亭、五雲仙館、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明清兩代為紀念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而先後在此建起來的。民國時闢為望江樓公園,成為市內著名的風景點。現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望江樓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望江樓,是望江樓公園最宏麗的建築,高39米,共4 層,建於清光緒十五年,下面兩層四方飛檐,上面兩層八角攢尖,每層的屋脊、雀替都飾有精美的禽獸泥塑和人物雕刻。朱柱碧瓦,寶頂鎏金。因樓身位於錦江邊,故名"望江樓"。江樓本名"崇麗閣",取晉人左思《蜀都賦》中的名句"既麗且崇,實號成都"而命名,現已成為成都市的標誌物。

位於崇麗閣西側的濯錦樓,兩層三間,略似船形,因漢代成都的織錦戶常把織好的錦放入錦江中濯洗,因此錦江又名濯錦江,濯錦樓因此得名。樓呈船形,據說是紀念薛濤在船上為密友元稹送行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位於崇麗閣東側的吟詩樓,依據薛濤晚年所住碧雞坊之吟詩樓而建,四面敞開,三疊相依。吟詩樓西南方的枇杷門巷,是根據詩人王建贈薛濤詩中的"枇杷花里閉門居"之意而建的。穿過枇杷門巷,便是五雲仙館、泉香榭、清怨室和浣箋亭等紀念性建築。一閣兩樓與毗連的五雲仙館,構成極富四川風格的園林建築群。

太白樓

太白樓位於馬鞍山市古鎮采石磯西南一公里處,面臨長江,背依翠螺山,濃蔭蔟擁是一座金碧輝煌,宏偉壯麗的古建築。與湖南的岳陽樓,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滕王閣並稱"長江三樓一閣"、"中國四大歷史名樓",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稱。太白樓原名謫仙樓。 太白樓挹長江,枕翠螺,是我國現存最具規模的一組紀念李白的古建築群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志載,始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因記載過簡,不得其詳。目前能夠確認興建較早的時間為明正統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廣濟寺僧修惠於寺前建清風亭的同時,在寺前建謫仙樓,肖太白像祭祀於樓上。清順治年間,因遊人點煙落火而毀。清康熙元年,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易名為"太白樓",又將神霄宮旁的李白祠移建於此,形成樓閣和璧的格局。咸豐年間,毀於戰火。現在的太白樓於光緒三年(1877年)由湘軍水師總督、太子少保彭玉麟捐資重建,李鴻章捐俸塑李白像。新中國成立後,幾經周折修葺,面貌一新。1956年,被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觀樓

大觀樓位於雲南昆明滇池北岸的大觀樓,建於清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後毀於戰火,同治時重建。樓閣聳峙,綠樹成蔭,有攬勝閣、涌月亭、觀稼堂及"蓬萊別境"等勝景,已闢為大觀公園遊覽勝地。

此外大觀樓還有著名的一百八十字長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 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苹 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 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 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作者孫髯(?─1774年),字髯翁,號頤庵,是康乾之際昆明的一個寒士。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