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印邊境戰爭

中印邊境戰爭
圖片來自chinatimes

中印邊境戰爭(Sino-Indian War,भारत-चीन युद्ध Bhārat-Chīn Yuddh)是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共和國之間的一場邊境戰爭。在中國也被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中國印度的邊界2,0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這場戰爭在西段和東段同時進行,又以東段由藏南地區(印度稱為「東北邊境特區」)為主戰場。由於戰場處於高海拔地區,環境惡劣,雙方都有後勤補給困難的問題。中國在取得勝利目標後即撤回。最終,中國占領了中印西線爭議的阿克賽欽地區,印度則重新佔領絕大部分中印東線爭議的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兩國皆宣布勝利。同時這場戰爭對兩國的國內局勢與國際地位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並阻礙着中印關係[1] 的深入發展,並且對中蘇中美關係的走向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藏南地區

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爆發,引發駐藏清軍譁變。西藏政府驅逐清朝駐藏大臣和所有駐藏清軍,宣佈獨立。1913至1914年間,英屬印度與西藏噶廈及中華民國北洋政府西姆拉進行了三方會談。然而袁世凱政府因無法接受談判協定,於1914年7月退出談判。同日,西藏政府與英國駐印度殖民政府簽訂了西姆拉條約,劃定「麥克馬洪線」,將面積達9萬多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劃歸英屬印度。但歷屆中國政府都拒絕承認條約的合法性。

1947年印度獨立後,印度主張有權繼承原來的英屬印度領土。同時認為經由英印當局和西藏當局認可的麥克馬洪線已成為法定邊界,無論中國承認與否。印度政府內較激進的觀點認為麥克馬洪線的原意是中印邊界位於喜瑪拉雅山山脈最高脊。凡是既定的麥克馬洪線在喜瑪拉雅山脈最高脊以南處,原意上的麥克馬洪線應被視為通過實際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喜瑪拉雅山脈最高脊處。

中印關係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通過軍事行動和談判,入駐西藏。印度駐華使館向中國政府發出照會中說:「中國軍隊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認為是可悲的。」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乘中國參與朝鮮戰爭之際,派兵占領了西藏噶廈政府管轄的達旺地區

1959年藏區騷亂後,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印度,成立西藏流亡政府,主張西藏獨立。5月16日,北京官方指責印度干涉中國內政。1959年5月,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會見蘇聯等11國社會主義國家的訪華代表團和駐華使節時指出:印度總理尼赫魯的目的是要「使西藏停滯不前,不改革,作為『緩衝國』,置於印度勢力之下,成為它的保護國」。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外交部長陳毅在1959年12月底的一次報告中談道,他認為尼赫魯有三個目的:第一,削弱中國的政治影響,第二,打擊國內印共的勢力;第三,為了獲取美援。

1960年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訪問印度,同尼赫魯總理會談,提出談判解決邊境問題,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1960年後,中蘇開始交惡,而中美關係朝鮮戰爭的原因也處於僵局。而印度與正在進行冷戰蘇聯美國關係都不錯。

國際局勢

1962年8月古巴飛彈危機爆發,造成美蘇關係緊張,無暇干預中印衝突。10月28日蘇聯同意從古巴撤除飛彈,危機結束,中印邊境戰爭第一階段於同日結束。

目錄

歷史背景

阿克賽欽

拉達克王國原本向西藏進貢。1834年,錫克帝國左拉瓦爾•辛格征服拉達克。1846年,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贏得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建立了查漠-克什米爾土邦,占領拉達克地區。1865年印度測量局官員威廉•約翰遜|William Johnson (surveyor)繪製了一條「約翰遜線」,將包括阿克賽欽在內的近三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入英屬印度,使阿克賽欽變成英印克什米爾的一部分,但英國政府並未知會當時的清政府。據榮赫鵬爵士描述,1880年代末的賽圖拉鎮無人定居,只有一座可能是由克什米爾人廢棄的城堡。1892年,中國派官員李源鋼喀喇崑崙山口樹立了界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