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個人賬戶制改革對公共養老金制度財務可持續的影響研究

來自 孔夫子網 的圖片

個人賬戶制改革對公共養老金制度財務可持續的影響研究》,李亞軍 著,出版社: 經濟科學出版社。

書籍是用文字、圖畫和其他符號,在一定材料上記錄各種知識,清楚地表達思想[1],並且制裝成卷冊的著作物,為傳播各種知識和思想,積累人類文化[2]的重要工具。

目錄

內容簡介

養老金制度的實質就是一個燙平終身消費的「儲錢罐」。這個「儲錢罐」形式的變化是人類不斷適應社會經濟形勢及其決定的社會保障理念變化的結果。無論是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後這個「儲錢罐」由家庭擴展到社會,還是二戰後大多數國家建立了現收現付待遇確定型公共養老金制度,都是對當時社會經濟條件和社會保障理念的適應。隨着養老保障的社會化、制度化,政府加大了對養老金制度的干預,並賦予其更多的養老保障外的附加職能,如保持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等,同時也承擔了保證制度財務可持續的責任。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和人口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使現收現付待遇確定型公共養老金制度面臨着潛在的財務不可持續危機,進而誘發了人們對支撐養老金制度的理念的反思。為適應新的社會經濟環境,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對公共養老金制度進行了改革。其中,在公共養老金制度中引入個人賬戶的改革在理論上成為關注的焦點,在實踐上受到越來越國家的青睞。

《個人賬戶制改革對公共養老金制度財務可持續的影響研究》研究認為,個人賬戶改革的三個特徵是其有利於保持制度財務可持續的原因。一,理論上引入個人賬戶可以矯正現收現付待遇確定型公共養老金制度對個人儲蓄和退休決策行為的扭曲;第二,引入個人賬戶將融資責任向個人轉移並強化了繳費與待遇的聯繫,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鎖定養老金債務上升,控制待遇支出膨脹,特別是短期財政支出的壓力;第三,個人賬戶較現收現付待遇確定型養老金制度設計更符合心理賬戶核算規律,對人口老齡化和宏觀經濟變動等外部衝擊更容易內化為個人行為的轉變,因此,制度的激勵約束機制更有效。

同時,《個人賬戶制改革對公共養老金制度財務可持續的影響研究》總結了個人賬戶改革上述優勢發揮的先決條件。

個人賬戶改革在理論上更有利於提高制度財務可持續能力,但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為此,《個人賬戶制改革對公共養老金制度財務可持續的影響研究》首先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引入個人賬戶制度的國家從模式層面進行實證研究。結果顯示,引入個人賬戶的國家並沒有明顯顯示出理論上所預期的在提高制度財務可持續能力方面的優勢,但發現引入個人賬戶的國家在改革後財務可持續能力變化差異很大,部分國家改革後財務可持續能力有很大提高。

接着,《個人賬戶制改革對公共養老金制度財務可持續的影響研究》選擇了兩對典型的案例國家,從改革背景、制度遺產、賬戶設計和轉型方式等方面探討了各國引入個人賬戶制度後財務可持續能力出現較大差異的根源,並嘗試解釋了模式層面的實證研究結果和理論預期出現偏離的原因。

最後,《個人賬戶制改革對公共養老金制度財務可持續的影響研究》總結了國外個人賬戶改革成功國家的經驗及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國家的教訓,分析了中國「統賬結合」公共養老金制度面臨的困境及其出現的原因,並結合國外實踐經驗和教訓提出了可能有利於保持「統賬結合」制度財務可持續的進一步改革設想。

參考文獻

  1. 人類的思想家有哪些——世界十大思想家排名,傳統文化雜談,2019-11-15
  2. 人類文化的三種範疇,道客巴巴,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