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宝塔
东宝塔 |
中文名称;东宝塔 地区;荆门 建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 宝塔通高;33.3米 底部周长;30.6米 塔基座周长;31.2米 塔基座周高;0.76米 |
东宝塔 是湖北荆门现存的唯一一处具有千年历史的地面文物,建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它的年龄比"荆门"还大212岁。宝塔通高33.3米,底部周长30.6米,七层四面八角,隔面设窗,攒尖式塔顶。塔基座周长31.2米,高0.76米。基座之上都有石须弥座,须弥座八角各雕一尊托塔金刚。底层门楣有石刻"长林头角"四字,自底层有螺旋状青石阶梯上塔顶(海拔260米),每层有小室可供眺望。塔内数十块碑石曾记载了塔维修情况。1949年塔顶南面一角被炸毁,1954年修复。是湖北省保存完好的古塔之一。1961年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塔门楣上镶嵌着"长林头角"四个大字,寓意它是当时长林县治的头角,"立了东宝塔,长林生头角"。因为那时候还没有"荆门"这个名字,长林县治也不在今老城区,它的修建为"荆门"的诞生和建城创造了先决条件,它的创建者为隋高僧智𫖮。智𫖮出生于荆州华容,原名陈德安,18岁出家为僧,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晋王扬广赠以"智者",遂尊为"智者大师"。智𫖮一生建寺36所,度僧14000人,传弟子36人,著书140余卷。[1]
目录
简介
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智𫖮请往荆襄,次年回家乡荆州,在当阳创建玉泉寺,同时,在荆门建东山宝塔,又于今城区(凤凰台)市公安局一带为文献皇后回当阳省亲修行宫。历史上的荆门行政中心经历了由东南向西北逐步演变的过程:权国-权县-当阳-编县-武宁-长宁-长林-荆门,这个演变整合从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长林县治移至蒙山东(今城区)结束,经过了2000多年才定位于今天的老城区,这得益于智𫖮建东山宝塔,为文献皇后修行宫,这个行宫后来便成了历届县衙州府所在地,也为荆门行政中心定位蒙山东麓(今象山)奠定了基础。当然智𫖮选择东宝山建塔和为文献皇后修行宫,主要因素还是蒙山东麓的地理风水,也许他没有想到他的所为会为后来荆门建城起到了奠基作用。
塔的故事
塔是一种在亚洲常见的,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东方传统建筑。塔起源于佛教(浮屠),通常很高。
在汉语中,塔也指高耸的塔形建筑(即英语中的Tower,德语中的Türme),这一概念与本条目所描述的东方的塔(即英语中的pagoda)并没有太多的关联,如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电视塔等,请参见塔 (西式)。 除此以外,在翻译中塔还被不同于以上概念的词汇,如金字塔、灯塔。
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梵文 stûpa),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了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14世纪以后,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因此按照经律系统,塔可以分为佛塔和文峰塔。
在建筑学层面,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东方建筑,其体量高大用料多样,在不同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建塔技术也不同,对塔的建筑学研究涉及了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壤学、地质学等诸多方面。
在东方文化中,塔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学层面。塔承载了东方的历史、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是探索和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媒介。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介绍荆门古建筑东宝塔 , 聚培训作文网 20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