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夷
東夷,主要指古代山東地區人民,是先秦時期對黃河流域下游(青、兗、徐三州)居民的總稱。考古上有一種觀點認為,東夷是指自後李文化始至岳石文化的承載者,東夷人最早發明文字[1],後來建立殷商發明甲骨文,中國進入了有文字記載歷史的時代。
夏商時期的「夷」,不帶有民族觀念,只是作為部落聯盟的稱呼;周朝首次出現「東夷」一詞,是周部落對黃河流域下游居民的稱呼。傳說東夷部落的少昊是黃帝之子,伯益是黃帝重孫。東周時期,經齊、魯等國在山東地區的多年經營,夷、夏諸部落逐漸融合。
秦漢以後,東夷多指居住於中國東方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琉球群島及台灣列島等地的外族或吉、黑的少數民族。
徐旭生提出三集團說,認為中國人來自華夏、東夷與南蠻等三大來源。
目錄
釋義
東夷原為夏商周時期對東方部族的稱呼,《禮記·王制》就有「東方曰夷」的稱謂,夏稱之為「九夷」,因有九支主要部族;商稱之為「夷」或「夷方」;到了周以後開始稱為「東夷」。相應的,這裡的部落被稱為東夷,所創造的史前山東文化也稱為東夷文化。
在中國中心主義的天下觀中,東夷和北狄、西戎、南蠻並稱四夷。上古時期的東夷部落與華夏部落並立,同是後世漢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秦漢後史籍中的東夷並沒有直接關係。
在甲骨文里,「夷」字只有兩筆:一撇一捺,和現在的「人」字差不多。存世的殷墟甲骨里能看到不少關於「人方」的卜辭,這個「人方」就是商朝時期的夷國。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夷字「從大從弓」。據說東夷人最早發明弓箭,擅長射箭。因此有所謂「東夷」為東邊的弓箭手說法。
在甲骨文中,「夷」字可以和「屍」字交替使用,描繪了一個背着弓擺動着腿的人。郭沫若認為「夷」字描繪了一個死人,也就是被殺死的敵人;金文中的「夷」字描繪了被繩子綁縛著的人,也就是一個囚徒或者奴隸。中國歷史學家吳國楨認為「夷」字不應該按照古文字學來解釋,因為在現代文字中暗示著一個拿着弓的巨大人物,這是應該被畏懼或尊敬的人,而不是被蔑視的人。
東夷各部
在東夷部落的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部落首領有太昊[2]伏羲氏、蚩尤、少昊、大舜等。東夷人最初只是分布在魯中南山地丘陵區和東部半島丘陵區,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東夷人在蚩尤的領導下到達魯西北平原,與東進的炎黃部落開始接觸。經過夷夏「涿鹿之戰」,東夷集團被炎黃集團逼回原地。隨後炎黃之間也展開了「阪泉之戰」,結果炎帝部落被迫東遷,與東夷人雜居錯處。之後黃帝部落向東推進至豫東及魯西北平原之地,與東夷人聯合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共同創建了最初的華夏文明。
視頻
東夷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學者:東夷「骨刻文」是漢字的主要源頭,中國網,2013-08-19
- ↑ 古籍記曰:「太昊」為上古東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領,即「太昊」為現今人們所說的什麼?,簡書,202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