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湖越窯遺址
上林湖越窯遺址是中國浙江省慈谿市境內的一處古代瓷窯遺址。遺址分布於上林湖、古銀錠湖、杜湖、白洋湖、上岙湖、築溪湖等湖泊沿岸的緩坡上。20世紀30年代經學者考察,證實為唐代七大瓷窯——越窯的故址。經過多年調查,共發現近200處窯址,年代從東漢至南宋,覆蓋了越窯從創燒到衰敗的歷史,為中國已知規模最大、持續燒制時間最長的古代窯址[1]。2016年發掘的後司岙窯址表明,法門寺地宮和吳越國錢氏家族墓出土的秘色瓷很有可能產自上林湖。
1988年,上林湖越窯遺址成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寺龍口窯址和開刀山窯址併入,2013年3月,白洋湖、里杜湖越窯遺址併入。2017年12月2日,上林湖越窯遺址被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上林湖越窯遺址也是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項目「中國古瓷窯遺址」的組成部分。
目錄
主要窯址
上林湖窯址群於20世紀30年代由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陳萬里考察並確認為越窯故址,其《瓷器與浙江》一書開陶瓷窯址考古的先河,也使得上林湖為海內外研究者所注意。20世紀50年代,為配合上林湖水庫改造,考古工作者對上林湖進行了實地調查,發現多處窯址。1982年、1984年、1990年曾組織多次勘探,總共發現窯址110餘處,大都分布於湖南半部,以西南為多。根據研究,上林湖窯址群的年代自東漢至北宋,其中兩晉時期為缺環。以兩晉時期為界,前段可分為兩期,後段可分為九期。自東漢至後段二、三期的隋唐早期,上林湖附近的制瓷業尚處於低谷。此時已出現使用土質匣缽以隔絕外部雜質的技術。此後在第四期開始進入繁榮時期,第五至第八期達到鼎盛,成為越窯的核心產地,並生產出秘色瓷。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與坯件材料相同的匣缽,採用釉料封口以營造還原性氛圍,同時坯件和匣缽熱脹冷縮性能相同,因而廢品率得到降低。自第七期起,出現了結合土質匣缽和瓷質墊圈的技術,燒制高質量瓷器的成本得到降低。至北宋時期的第九期,瓷業出現衰敗。
在上林湖窯址群中,荷花芯窯址和後司岙窯址曾進行大規模發掘。1993年10月至1995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慈谿市文管會對荷花芯窯址進行發掘,2014年至2015年又進行了補充發掘。共發掘出唐宋窯爐兩座,其中唐代窯爐尚存窯牆、窯門、火膛等部分,保存較為完整。出土器物以碗為主,器表裝飾以荷花為主,足底採用泥點間隔疊燒,因而較為光滑。同時也出土有茶具和文房用品和部分秘色瓷,但比例遠低於後司岙窯址。
後司岙窯址的大規模發掘於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進行。在此之前的1977年,上林湖曾出土一件唐光啟三年凌倜墓誌罐,其上志文點明上林湖存在「貢窯」,且位置指向後司岙窯址,因而後司岙窯址被認為是貢窯所在地。2015年10月開始的發掘表明,該處窯址以南北向的龍窯為中心布局,東側為作坊,西側為廢品堆積區。出土器物年代從唐大中年間至五代,種類繁多,釉色呈天青色,不見鐵鏽等斑點,多種器物器型與法門寺地宮及吳越國錢氏家族墓出土的器物一致,2017年發現的一件瓷質匣缽上也有「羅湖師秘色椀」字樣。這些發現證明後司岙窯址生產了當時絕大多數秘色瓷器,也代表了當時燒制瓷器的最高水平。同時,器物的品質和使用匣缽的質量也記錄了秘色瓷從出現到興盛再到衰落的過程。對後司岙窯址的考古發掘位列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
視頻
上林湖越窯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慈谿這個村子藏着千年歷史,聞名全國!,搜狐,2019-07-20
- ↑ 慈谿上林湖後司岙秘色瓷窯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鳳凰網,2017-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