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八音会
<ext-indent:2em;">上党八音会是一种传统民间吹打乐,在山西省东南部于长治、晋城一带广为流传。
<ext-indent:2em;">上党八音会在山西省东南部晋城市六县(市、区)广为流传。八音会是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 <ext-indent:2em;">2006年5月20日,上党八音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目录
基本信息
<ext-indent:2em;">中文名称 上党八音会
<ext-indent:2em;">遗产类别 传统音乐
<ext-indent:2em;">非遗级别 国家级
<ext-indent:2em;">批准时间 2006年
<ext-indent:2em;">申报地区 山西省晋城市
<ext-indent:2em;">遗产编号 Ⅱ-58
<ext-indent:2em;">代表性传承人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ext-indent:2em;">黄一宝;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ext-indent:2em;">李虎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ext-indent:2em;">肖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简介
历史溯源
<ext-indent:2em;">上党八音会形成发展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1949年后,晋城所辖境内八音会组织较为普及,特别兴盛。"文革"时期,八音会演奏活动被禁绝,几乎衰亡。1980年后,八音会又复苏兴旺了起来。
形成历史
<ext-indent:2em;">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广为人知的秦赵渑池会,秦王要赵王"击缶"取乐,此时的赵、魏、韩三晋时期,民间歌谣与音乐也颇盛行,赵、魏、韩与各诸侯交往时,也礼乐相传。如此广泛的音乐交流,对我上党地区民间音乐的萌生是有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影响的。
<ext-indent:2em;">到了秦汉时,中华一流、国力强大、帝王作乐、朝山拜佛,因而宫廷音乐与庙堂音乐同生共存,互相借鉴吸收,丰富和发展自己。汉时的鼓吹乐就是以打击乐和吹奏乐(管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后传入汉室,宫廷给以加工,备皇家所用,就成了"皇门鼓吹"。晋崔豹《古今注》云:"汉乐有黄门鼓吹,天子所以宴乐群臣也"。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对鼓吹乐非常看重,专为皇家所用,后也把它当作特殊恩赐之物,以给臣下。恩赐范围渐渐扩大,自然就打开了由官方流入民间的通道,所以后来民间也就有了鼓吹乐,迎神祭祀、婚丧大礼都有鼓吹乐助兴。这些将鼓吹乐流布民间的事实,史书多有记载,从鼓吹乐以鼓、角、管等乐器为主,节奏热烈奔放、音响高亢宏亮群体演奏的特点看,少说,上党八音会是吸取了鼓吹乐的演奏形式和音乐特点的,也可以说,它对上党八音会的萌生与发展是起着直接影响的作用。
<ext-indent:2em;">唐代的乐舞演奏就有了"正、散、雅、俗"之分,"正"乐乃官方礼仪之乐(也称雅乐),"散"乐则为民间之乐(即俗乐)。在白居易的《新乐府》《立部伎》中就有记载,唐玄宗李隆基精于音律,是击鼓能手,继位前为临淄王时,府中就蓄有散乐一班,作潞州别驾就大力提倡民间音乐。据潞安府志第三十九卷载:"唐时民间以元宗自潞州还京师制还京曲"。时在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李隆基回潞州,民众鼓乐歌舞相迎。由此看来,这"吹击"兼备的演奏,可为吹打的雏形。
<ext-indent:2em;">宋金时期,民间音乐在上党地区更繁盛、更讲究,配伍也近似现今的八音会。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的壁画"露台"表演图和高平西李门二仙庙宋代石刻"队戏图",以及宋金时上党地区有不少的舞楼(乐楼)足以说明,当年演奏乐曲的盛况不同凡响,也是八音会脱胎的条件完全具备的表现。
<ext-indent:2em;">经汉唐以至宋元,民间乐舞说唱艺术已初显规模,对当时的宫廷音乐和戏剧说唱艺术也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北宋艺人孔三传(泽州人)就首创了"诸宫调"。
<ext-indent:2em;">明清时期,应是八音会的形成时期,这时民间已传有各种曲谱,乐户也更加活跃,民国年间,仅晋城就有170户之多。李绿园所作的《岐路灯》故事,依托于明代嘉清,所写实为清雍正,乾隆年间的世态民风,成书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书中就有"山西泽州府锣戏"在河南开封演出的记载。为满足上党地区八音会击乐的需求,长子县西南呈的铜乐器生产作坊就是清初创建的,现今至少有600多年历史。
<ext-indent:2em;">通过以上简析,上党八音会经过一千多年的修磨、溶汇、完善,真正的形成,界定在明末清初是可信的。
艺术特色
<ext-indent:2em;">上党八音会的具体艺术特色有以下两个方面:
<ext-indent:2em;">上党八音会在演奏中亦吹亦打,高亢激越,它的吹可以"文吹"也可以"武吹"。"文吹"是普通的吹奏,可以是一支民间小调,也可以是一支名曲,或是一段名唱段,或是整出戏文(包括不同行当念白),吹奏者通过吹、卡和老咪(口哨),让人从头至尾有声有色听个完整痛快,给以听觉的满足。"武吹"则不仅吹得好,而且还要外亮功夫。如口咬铡刀,刀的两端系盛满清水的水桶,刀上放花瓶或盛满水的碗,此时就要用鼻孔吹奏两支唢呐,有的鼻孔吹一支唢呐,但唢呐碗上插一支筷粗的细棍,顶端有个铁针,针上旋转着一个瓷碟,为让观众看得更清楚,演奏者特意站到桌子上,观众看了真是赞叹不已。这样的绝活一般是以"乐户"为主,当然好的八音会里也有。总之,知名度如何的八音会,拥有几个全行的好把式是至关重要的。是乐班中最为火爆热烈,也是最出彩的部份,击鼓者靠他高超的击技,轻击、连击、重擂、击边、刮鼓钉、鼓楗耍花互击等,打出各种鼓乐音色。打击乐中的锣、钗等,不仅声音嘹亮,而且上下翻动金打击乐光闪烁,演奏者随着的情绪或坐或站或跳,并有一定的亮相姿势,到高潮处,他们把手中的乐器抛向高空,随手又能接住,正赶上下一个节拍,这时也正是观(听)众鼓掌喝彩的地方。
<ext-indent:2em;">八音会的吹打轮击形式,不仅使观(听)众欣赏到吹、打的高艺,也是文武演奏者互相衬托、互为稍息调整之机。
<ext-indent:2em;">上党八音会在它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融汇了宫廷、庙堂、戏曲、民歌、小曲等音乐精华,形成了它特有的随和大气和良好的底蕴,多向适应音乐特色的结果。无论哪种音乐,但凡引入稍事加工,转换调式、更换乐器,便觉合理合韵,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自己。历代乐人们,严格把握了一条原则,那就是:不管引入哪种音乐,都把强化本体所特有的"高亢、激越、热烈火爆"的音乐特色放在首位,这不仅使它能常奏常新、契合时宜,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它的乐器配备不断增加和创新提供了极好的展示机会。八音会中,除原有的乐器外,现又把铜管乐与现代的电声乐器都纳入到自己的乐器队伍中来。一支乐队,有十几人到二三十人,大规模的乐队就有百余或几百人,乐曲层次分明、气势宏伟、场面壮观。
相关知识
<ext-indent:2em;">上党八音会被列为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ext-indent:2em;">时间:2006年
<ext-indent:2em;">类别:民间音乐
<ext-indent:2em;">地区:山西
<ext-indent:2em;">编号:Ⅱ-58
<ext-indent:2em;">申报地区或单位:山西省晋城市
<ext-indent:2em;">上党八音会主要演出场地是古庙会、节日庆典、街头舞台坐场吹打、婚丧嫁娶演出等。八音会的吹打乐器主要为吹奏类的唢呐、笙、口噙子、哑腔;拉弹类的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呼胡、板胡、二胡、扬琴、二弦等;打击类的老鼓、同鼓、扁鼓、手板、锣、梆子等。器乐套曲有《大十番》、《小十番》、《十样景》等31首。
<ext-indent:2em;">上党八音会形成发展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1949年后,晋城所辖境内八音会组织较为普及,特别兴盛。"文革"时期,八音会演奏活动被禁绝,几乎衰亡。1980年后,八音会又复苏兴旺了起来。近年来,上党八音会曾应文化部邀请进京在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演出。上党八音会还在山西省国际锣鼓节和全国"群星奖"比赛中获金奖。
<ext-indent:2em;">目前,以民间组织为主的上党八音会,艺人老化,传承乏人,不少有艺术价值的东西正日渐流失,急需抢救、保护、发扬、光大。
体系组成
代表作品
段荣获奖项
<ext-indent:2em;">上党八音会《潞安鼓乐》参加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节目选拔,并荣获全国"四进社区"金奖。
<ext-indent:2em;">上党八音会吹打乐《醉了 太行》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
传承意义
<ext-indent:2em;">上党八音会形成发展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1949年后,晋城所辖境内八音会组织较为普及,特别兴盛。"文革"时期,八音会演奏活动被禁绝,几乎衰亡。1980年后,八音会又复苏兴旺了起来。上党八音会曾应文化部邀请进京在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演出。上党八音会还在山西省国际锣鼓节和全国"群星奖"比赛中获金奖。如今,上党地区不仅几乎村村有八音会,有的村会有两三伙甚至还有个体组织的八音会,能分能合,灵活多变,适应性强,而且还发展了一大批女子八音会,她们的出现,增加了乐队的生机,同时也为上党地区八音会和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增添了新军。[2]
<ext-indent:2em;">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上党八音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ext-indent:2em;">濒危状态 <ext-indent:2em;">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ext-indent:2em;">当前的上党八音会虽然遍及各县城乡,看似红火热闹,阵容也很可观,但透过外延的光环,究其内涵的实质,下述五方面濒危状态的表现也是令人十分担忧的: 一、晋城作为我国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经济较为繁荣,以煤铁为龙头的众多支柱产业带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兴旺,城乡人民群众挣钱门路很多,广大青年劳动力大都投入挖煤、炼铁、做生意赚大钱的经济竞争中,即使有爱好者愿干八音会,其主要动机也是为了尽快上场演出赚钱,很少有人能坐冷板凳下苦功,以长达十多年以上的投资回报周期,刻苦钻研学习八音会演奏技巧,献身八音会。就连一些初奠基础的人,也因生计问题中途退坡,纷纷改行另操它业。八音会的队伍很不整齐,不少地方大有溃散之危。 二、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农村约有各种形式的八音会2000余个,总体数量可观,整体质量很差。所有的八音会组团动机都是为了上市挣钱,多数组织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不稳定团伙,市场不规范,表演粗糙,品位不高,质量低劣。 三、八音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正宗的八音会传统受到巨大冲击,以祖带孙,以父带子、以师带徒的传承谱系几乎荡然无存。 四、八音会的音乐构成正在发生可怕的变革。源于宫廷音乐、庙堂音乐、戏曲音乐、民歌小调的音乐主体正在受到侵蚀。不少地方视八音会传统曲牌为过了时的陈词滥调,不但不下功夫整理继承,而且连现成的曲子也耻于使用。更有甚者,很多“八音会”团体在乐器使用上以架子鼓取代老鼓,以电声乐器取代笙箫管弦,以现代流行歌曲取代传统曲牌和民间小调,演奏之处不见笙、笛、呼胡、扬琴、二胡、板胡、三弦、琵琶,只有一架电子琴和两把铜号充当主奏,完全丢弃了八音会的母体,窜改了八音会的原韵原味,这种丢根忘祖的倾向是极其危险的。 五、一些颇有造诣的吹打乐手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去世,有些绝技难以得到传承,而在年轻的吹打乐手中,技艺上能独树一帜、在乐手中享有威望的很少。最稀缺的演奏高手是唢呐、笛子、笙、二胡和板胡。
相关视频
参考资料
- ↑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文化和旅游部 2019-12-10
- ↑ 山西省长治市 ,人民网 2019-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