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八音會
<ext-indent:2em;">上黨八音會是一種傳統民間吹打樂,在山西省東南部於長治、晉城一帶廣為流傳。
<ext-indent:2em;">上黨八音會在山西省東南部晉城市六縣(市、區)廣為流傳。八音會是民間組織的音樂班子,主要使用鼓、鑼、鈸、笙、簫、笛、管等八種樂器,故名八音會。 <ext-indent:2em;">2006年5月20日,上黨八音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目錄
基本信息
<ext-indent:2em;">中文名稱 上黨八音會
<ext-indent:2em;">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ext-indent:2em;">非遺級別 國家級
<ext-indent:2em;">批准時間 2006年
<ext-indent:2em;">申報地區 山西省晉城市
<ext-indent:2em;">遺產編號 Ⅱ-58
<ext-indent:2em;">代表性傳承人內容來源於非遺大數據平台
<ext-indent:2em;">黃一寶;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ext-indent:2em;">李虎替;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ext-indent:2em;">肖河;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簡介
歷史溯源
<ext-indent:2em;">上黨八音會形成發展於元明之際,成熟興盛於明末清初。1949年後,晉城所轄境內八音會組織較為普及,特別興盛。"文革"時期,八音會演奏活動被禁絕,幾乎衰亡。1980年後,八音會又復甦興旺了起來。
形成歷史
<ext-indent:2em;">春秋戰國時期,音樂已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廣為人知的秦趙澠池會,秦王要趙王"擊缶"取樂,此時的趙、魏、韓三晉時期,民間歌謠與音樂也頗盛行,趙、魏、韓與各諸侯交往時,也禮樂相傳。如此廣泛的音樂交流,對我上黨地區民間音樂的萌生是有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社會影響的。
<ext-indent:2em;">到了秦漢時,中華一流、國力強大、帝王作樂、朝山拜佛,因而宮廷音樂與廟堂音樂同生共存,互相借鑑吸收,豐富和發展自己。漢時的鼓吹樂就是以打擊樂和吹奏樂(管樂器)為主的合奏音樂。後傳入漢室,宮廷給以加工,備皇家所用,就成了"皇門鼓吹"。晉崔豹《古今注》雲:"漢樂有黃門鼓吹,天子所以宴樂群臣也"。當時的封建統治者對鼓吹樂非常看重,專為皇家所用,後也把它當作特殊恩賜之物,以給臣下。恩賜範圍漸漸擴大,自然就打開了由官方流入民間的通道,所以後來民間也就有了鼓吹樂,迎神祭祀、婚喪大禮都有鼓吹樂助興。這些將鼓吹樂流布民間的事實,史書多有記載,從鼓吹樂以鼓、角、管等樂器為主,節奏熱烈奔放、音響高亢宏亮群體演奏的特點看,少說,上黨八音會是吸取了鼓吹樂的演奏形式和音樂特點的,也可以說,它對上黨八音會的萌生與發展是起着直接影響的作用。
<ext-indent:2em;">唐代的樂舞演奏就有了"正、散、雅、俗"之分,"正"樂乃官方禮儀之樂(也稱雅樂),"散"樂則為民間之樂(即俗樂)。在白居易的《新樂府》《立部伎》中就有記載,唐玄宗李隆基精於音律,是擊鼓能手,繼位前為臨淄王時,府中就蓄有散樂一班,作潞州別駕就大力提倡民間音樂。據潞安府志第三十九卷載:"唐時民間以元宗自潞州還京師制還京曲"。時在唐景龍元年(公元707年),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李隆基回潞州,民眾鼓樂歌舞相迎。由此看來,這"吹擊"兼備的演奏,可為吹打的雛形。
<ext-indent:2em;">宋金時期,民間音樂在上黨地區更繁盛、更講究,配伍也近似現今的八音會。高平開化寺大雄寶殿的壁畫"露台"表演圖和高平西李門二仙廟宋代石刻"隊戲圖",以及宋金時上黨地區有不少的舞樓(樂樓)足以說明,當年演奏樂曲的盛況不同凡響,也是八音會脫胎的條件完全具備的表現。
<ext-indent:2em;">經漢唐以至宋元,民間樂舞說唱藝術已初顯規模,對當時的宮廷音樂和戲劇說唱藝術也產生過十分重大的影響,北宋藝人孔三傳(澤州人)就首創了"諸宮調"。
<ext-indent:2em;">明清時期,應是八音會的形成時期,這時民間已傳有各種曲譜,樂戶也更加活躍,民國年間,僅晉城就有170戶之多。李綠園所作的《岐路燈》故事,依託於明代嘉清,所寫實為清雍正,乾隆年間的世態民風,成書於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書中就有"山西澤州府鑼戲"在河南開封演出的記載。為滿足上黨地區八音會擊樂的需求,長子縣西南呈的銅樂器生產作坊就是清初創建的,現今至少有600多年歷史。
<ext-indent:2em;">通過以上簡析,上黨八音會經過一千多年的修磨、溶匯、完善,真正的形成,界定在明末清初是可信的。
藝術特色
<ext-indent:2em;">上黨八音會的具體藝術特色有以下兩個方面:
<ext-indent:2em;">上黨八音會在演奏中亦吹亦打,高亢激越,它的吹可以"文吹"也可以"武吹"。"文吹"是普通的吹奏,可以是一支民間小調,也可以是一支名曲,或是一段名唱段,或是整齣戲文(包括不同行當念白),吹奏者通過吹、卡和老咪(口哨),讓人從頭至尾有聲有色聽個完整痛快,給以聽覺的滿足。"武吹"則不僅吹得好,而且還要外亮功夫。如口咬鍘刀,刀的兩端系盛滿清水的水桶,刀上放花瓶或盛滿水的碗,此時就要用鼻孔吹奏兩支嗩吶,有的鼻孔吹一支嗩吶,但嗩吶碗上插一支筷粗的細棍,頂端有個鐵針,針上旋轉着一個瓷碟,為讓觀眾看得更清楚,演奏者特意站到桌子上,觀眾看了真是讚嘆不已。這樣的絕活一般是以"樂戶"為主,當然好的八音會裡也有。總之,知名度如何的八音會,擁有幾個全行的好把式是至關重要的。是樂班中最為火爆熱烈,也是最出彩的部份,擊鼓者靠他高超的擊技,輕擊、連擊、重擂、擊邊、刮鼓釘、鼓楗耍花互擊等,打出各種鼓樂音色。打擊樂中的鑼、釵等,不僅聲音嘹亮,而且上下翻動金打擊樂光閃爍,演奏者隨着的情緒或坐或站或跳,並有一定的亮相姿勢,到高潮處,他們把手中的樂器拋向高空,隨手又能接住,正趕上下一個節拍,這時也正是觀(聽)眾鼓掌喝彩的地方。
<ext-indent:2em;">八音會的吹打輪擊形式,不僅使觀(聽)眾欣賞到吹、打的高藝,也是文武演奏者互相襯托、互為稍息調整之機。
<ext-indent:2em;">上黨八音會在它發展與形成的過程中,融匯了宮廷、廟堂、戲曲、民歌、小曲等音樂精華,形成了它特有的隨和大氣和良好的底蘊,多向適應音樂特色的結果。無論哪種音樂,但凡引入稍事加工,轉換調式、更換樂器,便覺合理合韻,不斷豐富和發展着自己。歷代樂人們,嚴格把握了一條原則,那就是:不管引入哪種音樂,都把強化本體所特有的"高亢、激越、熱烈火爆"的音樂特色放在首位,這不僅使它能常奏常新、契合時宜,充滿生機與活力,同時也為它的樂器配備不斷增加和創新提供了極好的展示機會。八音會中,除原有的樂器外,現又把銅管樂與現代的電聲樂器都納入到自己的樂器隊伍中來。一支樂隊,有十幾人到二三十人,大規模的樂隊就有百餘或幾百人,樂曲層次分明、氣勢宏偉、場面壯觀。
相關知識
<ext-indent:2em;">上黨八音會被列為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ext-indent:2em;">時間:2006年
<ext-indent:2em;">類別:民間音樂
<ext-indent:2em;">地區:山西
<ext-indent:2em;">編號:Ⅱ-58
<ext-indent:2em;">申報地區或單位:山西省晉城市
<ext-indent:2em;">上黨八音會主要演出場地是古廟會、節日慶典、街頭舞台坐場吹打、婚喪嫁娶演出等。八音會的吹打樂器主要為吹奏類的嗩吶、笙、口噙子、啞腔;拉彈類的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呼胡、板胡、二胡、揚琴、二弦等;打擊類的老鼓、同鼓、扁鼓、手板、鑼、梆子等。器樂套曲有《大十番》、《小十番》、《十樣景》等31首。
<ext-indent:2em;">上黨八音會形成發展於元明之際,成熟興盛於明末清初。1949年後,晉城所轄境內八音會組織較為普及,特別興盛。"文革"時期,八音會演奏活動被禁絕,幾乎衰亡。1980年後,八音會又復甦興旺了起來。近年來,上黨八音會曾應文化部邀請進京在中南海和人民大會堂演出。上黨八音會還在山西省國際鑼鼓節和全國"群星獎"比賽中獲金獎。
<ext-indent:2em;">目前,以民間組織為主的上黨八音會,藝人老化,傳承乏人,不少有藝術價值的東西正日漸流失,急需搶救、保護、發揚、光大。
體系組成
代表作品
段榮獲獎項
<ext-indent:2em;">上黨八音會《潞安鼓樂》參加北京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文藝節目選拔,並榮獲全國"四進社區"金獎。
<ext-indent:2em;">上黨八音會吹打樂《醉了 太行》榮獲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
傳承意義
<ext-indent:2em;">上黨八音會形成發展於元明之際,成熟興盛於明末清初。1949年後,晉城所轄境內八音會組織較為普及,特別興盛。"文革"時期,八音會演奏活動被禁絕,幾乎衰亡。1980年後,八音會又復甦興旺了起來。上黨八音會曾應文化部邀請進京在中南海和人民大會堂演出。上黨八音會還在山西省國際鑼鼓節和全國"群星獎"比賽中獲金獎。如今,上黨地區不僅幾乎村村有八音會,有的村會有兩三伙甚至還有個體組織的八音會,能分能合,靈活多變,適應性強,而且還發展了一大批女子八音會,她們的出現,增加了樂隊的生機,同時也為上黨地區八音會和農村群眾文化隊伍增添了新軍。[2]
<ext-indent:2em;">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上黨八音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ext-indent:2em;">瀕危狀態 <ext-indent:2em;">內容來源於非遺大數據平台 <ext-indent:2em;">當前的上黨八音會雖然遍及各縣城鄉,看似紅火熱鬧,陣容也很可觀,但透過外延的光環,究其內涵的實質,下述五方面瀕危狀態的表現也是令人十分擔憂的: 一、晉城作為我國能源重化工基地之一,經濟較為繁榮,以煤鐵為龍頭的眾多支柱產業帶動着各行各業的發展興旺,城鄉人民群眾掙錢門路很多,廣大青年勞動力大都投入挖煤、煉鐵、做生意賺大錢的經濟競爭中,即使有愛好者願干八音會,其主要動機也是為了儘快上場演出賺錢,很少有人能坐冷板凳下苦功,以長達十多年以上的投資回報周期,刻苦鑽研學習八音會演奏技巧,獻身八音會。就連一些初奠基礎的人,也因生計問題中途退坡,紛紛改行另操它業。八音會的隊伍很不整齊,不少地方大有潰散之危。 二、據不完全統計,全市農村約有各種形式的八音會2000餘個,總體數量可觀,整體質量很差。所有的八音會組團動機都是為了上市掙錢,多數組織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不穩定團伙,市場不規範,表演粗糙,品位不高,質量低劣。 三、八音會賴以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革,正宗的八音會傳統受到巨大衝擊,以祖帶孫,以父帶子、以師帶徒的傳承譜系幾乎蕩然無存。 四、八音會的音樂構成正在發生可怕的變革。源於宮廷音樂、廟堂音樂、戲曲音樂、民歌小調的音樂主體正在受到侵蝕。不少地方視八音會傳統曲牌為過了時的陳詞濫調,不但不下功夫整理繼承,而且連現成的曲子也恥於使用。更有甚者,很多「八音會」團體在樂器使用上以架子鼓取代老鼓,以電聲樂器取代笙簫管弦,以現代流行歌曲取代傳統曲牌和民間小調,演奏之處不見笙、笛、呼胡、揚琴、二胡、板胡、三弦、琵琶,只有一架電子琴和兩把銅號充當主奏,完全丟棄了八音會的母體,竄改了八音會的原韻原味,這種丟根忘祖的傾向是極其危險的。 五、一些頗有造詣的吹打樂手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繼去世,有些絕技難以得到傳承,而在年輕的吹打樂手中,技藝上能獨樹一幟、在樂手中享有威望的很少。最稀缺的演奏高手是嗩吶、笛子、笙、二胡和板胡。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文化和旅遊部 2019-12-10
- ↑ 山西省長治市 ,人民網 2019-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