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世界的西班牙人
圖書簡介
《三個世界的西班牙人》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希梅內斯的散文代表作。大詩人的漫畫式隨筆,充滿藝術的激情與生命的火焰。
胡安·拉蒙·希梅內斯是西班牙詩人,195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對藝術極為挑剔,創作的時候總是精雕細琢以求完美。他曾影響了加西亞·洛爾迦和其他一些作家,被稱為「詩人中的詩人」。
二次大戰期間,他為和平奔走,呼籲人民反戰,這時期的代表作就是《三個世界的西班牙人》。
內容提要
胡安·拉蒙·希梅內斯著的《三個世界的西班牙人(精)》是西班牙著名詩人、作家希梅內斯的一本文集。希梅內斯將它稱為「抒情漫畫」,書中勾繪了一百多位詩人、政治家、大學者,所寫人物包括大散文家阿索林、大畫家畢加索、拉美的大詩人魯文·達里奧、聶魯達等人。
具有較高審美水平的文學作品[1],可以對兒童形成真正的教育作用,這些作品包含人類的精神生活的哲學,契合文學的藝術價值追求[2],因而會浸染兒童的感知,使得他們不斷追求高層次的閱讀作品,這也是《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文學作品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作者簡介
胡安·拉蒙·希梅內斯(1881—1958),西班牙著名詩人,1920年執西班牙語詩壇牛耳,195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奠立世界文壇巨擘的地位。他對藝術極為挑剔,創作的時候總是精雕細琢以求完美,被成為「詩人中的詩人」。
《小毛驢與我》是希梅內斯的代表作,與《小王子》《夏洛的網》並稱為20世紀三大心靈讀本。
精彩頁
瞳孔放大的眼睛(清晰對比的結果,鞏膜和瞳孔的反差),眼球凸出,目不轉睛,炯炯有神。有點兒像異族人的眼睛,優等民族吧,可能是印度人;是最早給我們西班牙拍攝照片的先驅者的眼睛,他們憂國憂民,有覺悟,有「現代化」思想。有人想念尼古拉斯·薩爾梅隆,是因為他那雙有磁性的大眼睛,(如今他跑到了郵票上,與他那不宜提及的「後來」共存了!)還因為他是他那個時代具有詩意的實證主義里最專心的西班牙人:一心一意引進德國和法國哲學;進口優質圖書;用自己的口語和書面文字改裝克勞澤學說、康德學說和一元論學說,這三種學說無論外在形式和內在精神都迥然不同,改裝德語和法語的最新哲學用詞,這是非常困難的活計,但是,他要干,而且單幹!路易斯·席馬羅,那位令人難忘的醫生常常對我說:尼古拉斯·薩爾梅隆一開口說話就對自己的思想不停地雕呀、刻呀。(毫無疑問,這很像從前人們說起何塞·奧爾特加·伊·加塞特的用詞,加塞特為人傲慢,他是薩爾梅隆玄學課的接班人。他們雕刻語言,把石塊和木頭一樣死氣沉沉的詞語投射到西班牙遠方,投射到西班牙各地的廢墟、草叢和褐色的沙漠裡。薩爾梅隆的外貌就是色彩斑斕的,都是反差強烈的。他像奧爾特加一樣也對自己展開雕刻,但是他越來越趨向於法國伏爾泰的哲學思想,鉛灰色的鼻子和下頜越來越跟此人相似。)
(或者也許是我覺得薩爾梅隆的模樣就應該如此,因為我小時候見過他的蠟像,栩栩如生,那是在韋爾瓦山邊的一座帆布大棚里。那形象很恐怖,面色慘白,雙手慘白。身穿烏黑的長禮服,斜披着三色武裝帶,左胯上有個花結。眼神威嚴,情緒平穩,似乎必然如此,如同有生命的光學儀器。大棚的入口處,有一塊藍字木牌,閃出慘澹的藍光:「西班牙第一共和國陳列室」。但是,我記憶中最深刻的是他那「政府首腦、哲學家、演說家」的形象,那是刻在塑像底座上的字眼。是在最後一間展室里,無人問津。我天天夜裡跑去看,心情激動,站在他的塑像前面沉思,只有我和他。難道還能有他們?單獨給他一章,字跡發黃,是乙炔放射的深綠色、搖曳不定的光線照耀在稿紙上。別的孩子,其中有貝里克·加西亞·莫拉雷斯,早就走了,不感興趣,或者是害怕。我在蠟像群里,在他們那充滿彈性、氣味、活力的身影中間,轉來轉去。為什麼要轉呢?因為在身穿長禮服的身後與帆布大棚之間,在每兩座曾經舉國服喪的人物塑像之間,有一條條神秘的窄道啊!我那隻被感動的眼睛一直在注視着「政府首腦、哲學家、演說家」的方方面面,他胸前披戴着有紅、黃、紫三色旗的綬帶,站在無人問津的帆布大棚的盡頭面朝全國人民。那大棚是老百姓的農貿市場,是國家博物館的活動營地,同時也是可以動的傑出人士公墓。那裡有空置的墓穴,有用木頭、皮毛或者鐵皮建造的大箱子,很像獸窩、蛇窩。從那個混亂的時代開始,尼古拉斯·薩爾梅隆對我來說已經是先人陳列室中最後無人間津的傳道者了。那麼後人們呢?後來,時間消滅了一切,把一切都簡單化了,幾乎是庸俗化。這樣一來,在遇難者所處的冰冷的海浪上面,僅僅留下一顆美麗的頭顱,當然是英勇不屈、紫紅色的頭顱,飽含高尚思想的頭顱……留給了後來的郵票。)
視頻
三個世界的西班牙人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文學意義的審美闡釋,原創力文檔,2017-06-11
- ↑ 文學藝術創作的價值與意義,道客巴巴,201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