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渔翁》(唐)柳宗元

《渔翁》(唐)柳宗元

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

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著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

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作品原文】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1]

目录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出身河东柳氏,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2]

21岁进士及第,名声大振,26岁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被授予官职。

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为当道者嫉恨,除短暂奉召入京外,终生未再北还。

创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著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可以说,这首《渔翁》是柳宗元此时心情的写照。

自屈原以后,诗人们擅用渔翁这个意象来表达内心的豁达与安宁,这首诗也是如此。

译文

渔翁晚上就在靠近西山的岩石上停宿,清晨起来,取溪水,烧竹子做饭。

太阳升起来了,雾也渐渐散了,四周悄然无人。渔翁摇著船橹,“ 欸乃”一声划动船只,驶入青山绿水之中。

渔翁回头看时,那天边的水流滚滚,刚才停宿岩上,几朵白云在互相追逐。

句意

①. 傍:靠近。西岩:当指永州境内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 汲:取水。湘:湘江之水。楚:西山古属楚地。

③. 销:消散。亦可作“消”。

④. 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⑤. 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

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 [3]

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赏析

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

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著时间的流转。伴随著渔翁的活动,诗人的笔触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岩、清湘、楚竹,西岩即永州西山,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中曾极言探得西山的欢悦,并描述了西山的高峻:居于西山之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而流经山下的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湘中记》,见《太平御览》卷六十五)。诗中的“清”字正显示了湘水的这一特点。再加以永州一带(今湖南零陵等地)盛产湘竹,于是,山、水、竹这些仿佛不经意地出现在诗句中的零星物象,却分明在读者脑海中构成了清新而完整的画面:轻纱般的薄雾笼罩著高山、流水、湘竹……司空图在《诗品》中有言:“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正可概括此诗首二句的艺术表现特点。这两句既设制了一个秀丽悦目的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晨曦微露这样流动的时间感引出了下面对日出的描述,可以说在时空两方面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4]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这是最见诗人功力的妙句,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然而,诗人没有遵循这样的生活逻辑来组织诗句,却从自我感受出发,交错展现两种景象,更清晰地表现了发生于自然界的微妙变异。前一句中“烟销日出”和“不见人”,一是清晨常见之景,一是不知渔船何时悄然离去的突发意识,两者本无必然的联系,但如今同集一句,却唤起了人们的想像力:仿佛在日出的一刹那,天色暗而忽明,万物从朦胧中忽而显豁,这才使人猛然发觉渔船已无踪影。“不见人”这一骤生的感受成为一个标志,划开了日出前后的界限,真实生活中的日出过程得到艺术的强化,以一种夸张的节奏出现在读者眼前。

“欸乃一声山水绿”,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色时,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欸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

清晨,山水随著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著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这一“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

柳宗元借声响的骤起,不仅赋之以动态,而且赋以顷刻转换的疾速感,生动地显现了日出的景象,令人更觉神奇。

诗人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特长,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得比真实更为美好,给人以强大的感染力。

苏东坡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著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

柳宗元在诗文中,曾多次言及他被贬后沉重压抑的心绪,与其说《渔翁》以充满奇趣的景色表现出淡逸的情调,不如说更袒露了隐于其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

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于是,在写下日出奇句之后,诗人不欲甘休,以更显露地一吐自己的心愿为快,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

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著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