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龙门书院由道台丁日昌于1865年 (清同治四年)在上海倡办,最初借用其它学堂进行教学,1867年 (同治六年)道台应宝时拨银1万两,在吾园 (现在的尚文路龙门村)建设成讲堂、楼廊及学舍41间。1876年 (光绪二年)道台冯光拨款增建校舍10间[1]。 书院第一期录取20名学生,后每年录取住读生30名。书院聘请著名学者任教,如刘熙载就曾担任书院山长,胡传、张经甫、袁爽秋、童米孙都曾就读于该书院。
1905年 (光绪三十一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后,书院改为苏松太道立龙门师范学校,增建了楼房31幢。1912年 (民国元年)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27年与江苏省立商业学校合并成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1933年 (民国22年)上海中学在吴家巷的新校舍落成,占地约500亩,上海中学随即迁址至今。
龙门书院旧址,于1935年成为民居,称为龙门村。现该村是受保护的近现代优秀建筑[2]。
龙门书院的学问观、论学问
龙门书院,力求原创,重在生发。龙门认为,世界万事,各门各派,万千人物,千百书籍,亿兆学问,无不只是原材毛料、物质构架,世间万象,其表纷繁,其质实同。要点不在知晓记忆,背诵耳食,更不在道听途说、码字讲经,而在于理解运用,而境界更高则在于原创生发。孔孟老庄之学固然高绝,然其更高者,在于其观天地而发学问,察万象而开宗派的能力和学问。
龙门认为,真正的学问,不源自于书本,至少不生发于书本。而生发于苍天大地、青草白雪、松柏挂露、黍麦吐芽;不在于某国某教,某派某人,而在于屋檐滴水、长风飘絮、春华秋实、万物生长……而真正的大师,子在川上,聃在牛背,诩在谷里,能在扫地,仁在龙场、贤在乡野、尽在红尘……
真正的学问,不在于皓首穷经,不在于滔滔不绝,不在于国学名头,不在衣帽冠带,而在于关注当下,道解万象,在于现世现实、当下实务的理解、运用和推动。万千学问产生出发点、落脚点、价值点,都在于有用,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大而言之,教化渡人;小而言之,解决问题:企业问题、社会问题、教育问题,各种各样的。所以真正有价值的学问其必然简洁明了、当下有用,一言开悟、一语济世、一笑得道、一苇过江、一叶知秋、一目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