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龙泉溪堰塞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龙泉溪堰塞湖

图片来自peopo

龙泉溪堰塞湖为一座位于台湾台东县池上乡龙泉地区的一座天然湖泊,该湖泊属于堰塞湖类型,现湖水已流放结束,回归溪流状态。

历史

龙泉溪堰塞湖最初形成原因于2006年(民国95年)7月15日下午4点时,由中华民国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关山事业区第3林班所管辖邻近龙泉溪的山坡地开始发生小规模土石崩落之情况。[1] 隔天,7月16日清晨6时05分于台东成功地震站东北方6.2公里处测得芮氏规模4.6地震,因地震影响,龙泉溪崩塌处开始陆续发生多次大规模的土石崩塌,而导致河道遭土石淹没,河水无处可去的状况下,形成堰塞湖。

在龙泉溪堰塞湖形成后林务局台东林区管理处,根据堰塞湖应变处置标准作业程序,依短、中、长期之治理工程依序完成规划及施工改善。

有关龙泉溪堰塞湖之处置工程依区域大致可以分为堰塞湖崩塌区护坡工程、湖区溢流水道工程、河道堆石潜坝工程、梳子防砂工程、支流过水路面涵洞工程、无名拓宽工程及水土保持局之龙泉溪河道整流工程等。

龙泉溪堰塞湖自2006年(民国95年)形成开始,从紧急应变处置到中长期阶段的工程整治,完整的保留堰塞湖处置的相关过程。在施工期间更设置一座土砂观测系统,建置雨量、水位及影像等监测项目设备,相关监测资料记录完整,可做为未来台湾地区其他堰塞湖整治之研究案例,并做为相关堰塞湖处置之示范。

目前龙泉溪堰塞湖本身已经消失,其遗迹已逐渐演变为一湿地生态,未来可再透过生态工法的规划,形成一湿地生态保留区。透过堰塞湖防灾教育示范专区的成立,可以结合土砂观测系统及堰塞湖处置工程的解说与图示,了解堰塞湖应变处置的案例说明。

地理

龙泉溪堰塞湖发生后,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随即针对该案件展开探勘,依据探勘资料,造成堰塞湖的山坡崩塌面积约12.9公顷,其中崩塌区约为7.5公顷,崩塌平均厚度约3公尺,崩塌土方量约20馀万立方公尺,堆积区约5.4公顷,崩落之土石在河道上堆积成高约50公尺之天然土石坝,并于土石坝上游形成堰塞湖。

由于崩落土石阻塞河道,使得崩塌地上游形成堰塞湖,造成溪水断流,堰塞湖上游集水面积约1,234公顷,初步估计目前堰塞湖水深约在20至30公尺间,湖面长度约500公尺,目前蓄水量在100万立方公尺左右。堰塞湖于7月25日上午因中度台风凯米带来丰沛雨量,已于坝体东南侧溢流,根据当地民众指出目前溢流之水量大致与未形成堰塞湖时之水量相当,显示堰塞湖体已不再扩大。

崩塌区地质属大南澳片岩玉里带PM5),岩性主要为黑色片岩,叶理面发育良好,且此地区岩层节理发达,使得岩体较为破碎,加上地震与台风豪雨影响,因而造成大规模崩塌,依据Varnes山崩分类岩石坠落(Rock Fall)形式崩塌。

参考文献

  1. 治山防灾电子报 堰塞湖处理与治理. [2015-02-17]. (治山防灾电子报 原始内容 请检查|url=值 (帮助)存档于2015-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