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鼻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鼻骨

鼻骨nasal bone位于鼻背的成对的小骨,长方形,上厚下薄,支撑着鼻背。鼻骨上接额骨,下接鼻软骨,外侧接上颌骨,内侧接对侧鼻骨。鼻骨成对,位于额骨的下方中线的两侧,组成鼻背。鼻骨损伤的机会较多,且多伴复合损伤。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鼻骨
  • 外文名:nasal bone
  • 分属于:面颅骨
  • 形状:P 长条形
  • 特点:上窄下宽,上厚下薄上
  • 上接: 额骨鼻部
  • 下接:上側鼻软骨
  • 外侧接: 上颌骨额突
  • 内侧接:对側鼻骨
  • 后面:接筛骨正中板,鼻中隔软骨

影像学检查

易与骨折混淆的鼻区正常结构及其HRCT表现: 1、鼻缝:为鼻区诸骨之间相互紧密连接的缝合。

(1)鼻间缝:左右两侧鼻骨之间的缝连结。冠状面:仅在1层或2层图像上可见,呈锯齿状、细直线或“S”形线影,与左右2侧鼻骨的发育有关。横轴面:自鼻骨出现直至消失,各层图像上均可见到,呈垂直或略斜于鼻骨的短线影。

(2)鼻颌缝:鼻骨外缘全长与上颌骨额突前内缘之间的缝连结。是影像上最易与骨折混淆的骨缝。HRCT扫描可见鼻颌缝形态在不同扫描层面可表现为膨大型、平直型、咬合型、缝间骨型及薄鼻骨型,其中膨大型、咬合型、缝间骨及薄鼻骨为特征性形态,只要在连续层面上观察到其中1种,即可确认为鼻颌缝,明确鼻骨与上颌骨额突的界限。骨折线无此特征形态。另外,鼻骨后面凹陷,近下缘处凹陷较明显,与其外侧上颌骨额突走行呈一连续弧形。当鼻骨下端外侧缘过于凹陷或平直(与鼻骨的发育有关),冠状面扫描鼻骨下端呈内勾状、外翘状,在有面部外伤史的患者易被误诊为骨折小碎片移位,横轴面扫描鼻骨形态正常、结构完整,鼻颌缝无分离错位,可排除骨折。

(3)鼻额缝和额颌缝:鼻骨与额骨鼻突之间的缝连结为鼻额缝。上颌骨额突上缘与额骨鼻突之间的缝连接为额颌缝。冠状面观察清楚。表现为深浅不一的、横行的小锯齿样透亮影,连接紧密。由于这2处骨缝位置在面部较低处,且形成缝连结处骨质较厚,该处骨折发生较少,外伤时易出现缝分离错位。骨折线在正常骨缝以外出现,呈裂隙状,表现锐利、不规则,可有错位、重叠、塌陷,常伴邻近黏膜及软组织肿胀,常累及鼻骨中下段;此外,骨缝区为骨质薄弱区,外力作用下易发生分离、错位。

2、缝间骨:当扫描线横贯于锯齿状骨缝间时形成的影像。见于鼻间缝、鼻颌缝处。呈点状,紧邻骨缝,且与邻近连接骨走行一致。外伤时鼻颌缝极易发生错位、成角,相互咬合的骨质断裂后可见游离小骨片,但与邻近连接骨走行不一致。

3、鼻骨孔:为鼻骨上的一些小骨孔,有小静脉走行其中,垂直或斜行于鼻骨中下部。冠状面显示较好,呈点状、小圆孔状影,横轴面扫描表现为在相应位置垂直或斜行于鼻骨的线状透亮影,部分不穿透鼻骨。光滑、自然,不同于锐利的骨折线影。

4、钩形鼻:鼻骨嵴下段变异,内收明显,冠状面扫描在鼻中隔前见一游离小骨片影,横轴面扫描未见鼻骨异常。侧位定位片可显示其整体形态呈钩形。

5、鼻骨内面压迹:鼻骨内面可见数条纵行与斜行的浅沟,即筛前神经和血管的压迹。HRCT横轴面扫描鼻骨内面凹凸不平,部分骨质菲薄但连续。在钼靶X线放大摄影和计算机数字摄影(DR)侧位片上鼻骨表面可见多个条纹状、羽毛状及蜂窝状影,易误为骨折纹。

相关疾病与治疗

1、鼻部位于人体头面部正中,属于较突出的部位,在颌面部创伤中,易引起鼻骨骨折,文献报道鼻区骨折占外伤后面部骨折的37、7%。鼻部呈三棱锥形突出于面部,易受外力损伤而发生骨折。鼻骨、上颌骨和额骨为支持外鼻的骨骼,鼻中隔起支撑外鼻作用。上颌骨额突借坚韧的结缔组织与侧鼻软骨相接,以此决定鼻背的宽度。故不同强度和方向的外力作用于鼻部除易发生鼻骨骨折,还常常伴有鼻中隔骨折。鼻骨相邻骨结构大部分较菲薄,骨折后易形成复合伤。对于鼻骨骨折,如不及时诊治,常导致外鼻畸形、鼻中隔偏曲、鼻部功能障碍(鼻塞、头痛、流涕)等后遗症。因此鼻外伤后,做到诊断正确、处理及时、整复措施理想十分必要。

2、临床上常见的鼻骨骨折的分类有①单纯型鼻骨骨折,包括单侧鼻骨骨折、双侧鼻骨骨折、鼻骨骨折伴鼻缝分离;②复合型鼻骨骨折,包括鼻骨骨折伴鼻中隔骨折、鼻骨骨折伴上颌骨额突骨折、鼻骨骨折伴眼眶骨折等。也根据骨折线方向可分为:横向骨折、斜行骨折、粉碎性骨折等。

3、鼻骨骨折常见症状与体征:鼻出血、鼻面肿胀、眼睑淤紫、鼻塞、软组织撕裂以及外鼻不同程度的畸形(鼻梁下塌歪斜,鼻背下陷等)。鼻部的触诊也很重要,若触诊发现有捻发音、压痛、鼻部的缩短或者鼻根部的增宽,都提示鼻骨骨折的存在。对于重度复合伤患者可有严重并发症: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脊液鼻漏颅骨骨折等颅脑外伤、颌面骨骨折、四肢躯干脊柱骨折等。

4、治疗为避免外鼻畸形及鼻功能障碍等后遗症,鼻骨骨折的复位应尽早进行。生命体征平稳、一般情况良好患者应争取早期整复骨折,最好在外伤后2~3小时内处理。如局部肿胀明显伴鼻腔大量出血,可延续5~10天,但不宜超过14天,否则因骨痂形成发生错位愈合,无法满意整复。骨折的愈合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血肿机化演进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改造塑型期。血肿机化演进期约需2周方能初步完成。把超过2周未予以复位的,骨折处有骨痂形成、复位困难的鼻骨骨折分为陈旧性骨折。

主要治疗方法有单纯鼻骨骨折复位、鼻内镜下鼻骨骨折整复术、陈旧性鼻骨骨折整复术等。

5、疗效评定一般临床上主要从外观、鼻腔的通气等方面作为疗效的评定指标。治愈:双鼻腔通气好,外鼻无畸形,鼻中隔基本居中;好转:仍存在外鼻轻度歪斜或塌陷,鼻中隔轻度偏曲,但较治疗前好转,鼻腔通气功能明显改善;无效:鼻外观明显畸形,术后鼻骨骨折移位及鼻中隔偏曲无好转,仍有通气不畅症状。

应注意不同骨折类型应选择不同的治疗开始时间和治疗方案。[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