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曼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曼君 | |
---|---|
黄曼君 | |
出生 |
湖南株洲 | 1935年5月30日
逝世 | 2010年11月22日 | (75岁)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黄毅军 |
职业 | 著名学者和诗人 |
知名作品 |
《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与新文学主潮》 《新文学传统与经典阐释》 《葛洲坝赋》 |
人物简介
黄曼君(1935 年5月30日---2010年11月22日)笔名黄毅军,湖南株洲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导、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著名学者和诗人。2010年11月22日因病辞世。
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1992年被批准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为华中师大文学院第一个博士点的创始人。历任教研室主任、中文系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和名誉所长、华中师大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等。曾先后担任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中国曹禺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学会副会长、名誉理事、顾问,中国闻一多基金会理事,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学会理事,湖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顾问,湖北省现代文学学会会长,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顾问,湖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顾问等;此外,亦曾担任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等。因病于2010年11月22日12:07分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去世,享年76岁。
人物小传
1935年,黄曼君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平凡家庭,随后前往美丽的湘西生活。在老伴儿陈菊先的记忆里,丈夫从小酷爱读书。“据说他4岁开始读书,当时年纪太小,还只能坐在大人怀里。”在湘西沅陵县的一所教会中学,黄曼君点燃了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 中学时期,黄曼君就展露出惊人的文学天赋。“那时候他经常用笔名‘黄毅军’,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还写了分析鲁迅小说《祥林嫂》的论文。”陈菊先回忆说。后来成为学者和诗人的黄曼君,也许从那时起就明确了一生的方向。对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学大师的研究,也成为他在学术领域建树最高的一部分。
中学毕业后,黄曼君来到华中师范大学读书,并于1956年毕业于该校中文系,从此留校任教直至终身。60年代是黄老师的一个创作高峰。那时候他到北京大学交流,作为著名学者唐弢和王瑶的助手,共同编写现当代文学教材。“30多岁就跻身一流学者,只要提起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好手,全国都知道华师有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亚敏回忆恩师,依然难掩心中的自豪。
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黄曼君为博士生导师,他也成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第一位博导。他青年时代即投身现代文学研究,在鲁迅、郭沫若、沙汀等作家研究、新诗研究、思潮研究与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研究等领域卓有建树。其人格性情令人钦佩,被称为“中国20世纪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者”。
无论是学者还是诗人,一般都有自己的高峰和低潮。但在同事和学生眼里,黄曼君每隔10年就有一个创作高峰,直至辞世前他依然笔耕不辍。“80年代他在北大讲课,钱理群就是当时的学生。90年代他主攻文艺理论研究,奠定了在鲁迅研究和郭沫若研究等领域的地位。进入20世纪后,他依然精力旺盛。2004年创作的《老境》,被认为是他最好的诗作之一。”胡亚敏回忆说。
黄曼君先生是一位“率性而行,从心所欲,议论不拘古今”的“中国*后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两大领域卓有建树,是新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在教学上以“点燃智光,拨动心弦”“以美引真臻于善”为至高境界而垂范后世。
代表作品
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其学术研究的主攻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代表著作《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与新文学主潮》、《新文学传统与经典阐释》。
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等。
著有专著《郭沫若作品欣赏》、《郭沫若》
诗集《战地上的一束芙蓉花》
散文集《金色的长江》、《春满长江》、《三峡画廊》、《大江源记》
主编《长江三峡的沿革及传闻》、《屈原、端午、龙舟》、《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流派》
论文《现代化视野中的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等。
所获荣誉
专著《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论文集《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及新文学主潮》均获湖北省社科优秀奖二等奖
《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主编)获1998年国家教委社科成果三等奖
音乐片《葛洲坝交响音画》(作词)获中国琴台音乐会优秀创作奖
散文《葛洲坝赋》获湖北省第一届产业系统文艺创作楚天杯优秀创作奖,其作品还获首届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国家级优秀奖、1997年湖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等。
获奖清单
1、1993年12月16日《毛泽东关于文艺本质问题的经典阐发》获“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荣事达杯”奖;
2、1995年5月23日《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活的灵魂"》评为省优秀论文;
3、1995年 6月3日《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与新文学主潮》获湖北省首届社科优秀成果省级(著作类)二等奖;
4、1997年元月16日、《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的总体特征》获湖北省首届文艺论文二等奖;
5、1997年12月30日评为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先进指导教师;
6、1998年1月18日"20世纪中国文学教学体系"获华中师范大学1994--1997学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7、1998年12月10日《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1895--1990)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二届社科成果三等奖。
他人评价
《华大学人研究书系:黄曼君学术与人生》是为了纪念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学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黄曼君先生逝世一周年而编辑的一部纪念集。作者黄永林,湖北仙桃人。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其中精彩书摘:
黄曼君先生把文学经典当作既是实在本体,又是关系本体的观点,是一种“视界融合”的经典阐释理论。它的主要意义在于,体现了从历史发展的多维视野中对文学经典进行认识和把握的文学历史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从新的高度对经典进行历史建构。它有利于我们从社会历史文化的变动中寻求历史精神资源;有利于我们从传统中去发现与发展人生经验与审美经验;有利于阐述主体创造意识的拓新,从根本上不断地变革传统、丰富传统,不断地激活传统、发展传统。可以说这种“视界融合”的经典阐释论,是一个具有开放性观念意义与方法论意义的文学批评理论贡献。其次,关于现代文学经典。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形成了新的知识系统,体现了新的价值观。中国现代文学有无经典,这是多年来困惑当代学术界的一个问题。从80年代中期开始,有人认为,1949年以后的30年间的文学成就,远不及1949年以前的30年,1949年以前的文学成就最重要的价值,恐怕就是充当思想史的资料。黄曼君先生认为这样一种在文学急剧转型时代的焦虑感与危机感主要是源于本体论缺失所造成的阐释性焦虑,它也迫使我们必须深入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问题。新世纪以来,关于传统文化复兴的思潮中,受海外汉学的影响,存在着一股对“五四”以来新文化传统与新文学传统的解构主义倾向,用一种二元对立立场,把“五四”文学放在与古代文学的对立面,否定或消解现代文学经典。黄曼君先生认为,无论是消解大师、告别经典,还是寻找大师、重释经典,都要避免盲目性。我们必须从经典的融合视野来认识现代文学经典,建立一个全新的现代价值观。把现代文学经典放在与古代文学经典的比较与对话中来确立现代文学经典、认识现代文学经典。
视频
黄曼君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