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鳞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是鱼类、爬行类和少数哺乳类身体表面以及鸟类局部区域所覆的一类皮肤衍生物。一般呈薄片状,具有保护作用。根据鳞的来源不同可以分成骨质鳞(真皮鳞)和角质鳞两大类。

基本信息

分类

骨质鳞 根据形状的不同,骨质鳞又可分成3种:①盾鳞。原始,真皮和表皮联合形成,一般呈棱形,由位于皮肤里的基板和外露并指向后方的棘突组成,二者均源于真皮;棘外覆有一层表皮形成的珐琅质(釉质)。因与高等脊椎动物的齿相当,故又称皮齿。见于软骨鱼类,如鲨、鳐等。②硬鳞。硬骨鱼中最原始的鳞,多斜方形,真皮演化而成。由真皮内的骨质板及覆于表面的硬鳞质(闪光质)组成,坚厚而有特殊光泽。见于硬鳞鱼类,如鲟、雀鳝等。③骨鳞。由真皮性骨板构成,前端插入鳞囊内,后端游离,呈覆瓦状排列,利于躯体灵活运动。骨鳞近于圆形,上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同心圆环纹和辐射线。同心圆环纹为由于季节不同而表示出长速度差异所形成。春夏因食物丰富,鱼类生长快,环纹较宽;秋冬食物缺乏,生长较慢,环纹较密;一年内生成疏密两群环纹组成一个年轮。根据鳞上的年龄数可推断鱼的年龄、生长速度及生殖季节等。根据形态和构造,骨鳞分成两种:游离端光滑的圆鳞和游离端有细小栉齿的栉鳞。骨鳞见于大多数硬骨鱼类,如鲤、鲈等。

鱼体两侧侧线器官所在处,各有一排上有穿孔的鳞片,叫侧线鳞。侧线鳞数及侧线上鳞(背鳍起点基部至侧线的鳞)和侧线下鳞(由臀鳍起点基部至侧线的鳞)数目可用鳞式表示,为鱼类分类的依据之一。

角质鳞陆生脊椎动物体表特有的鳞,普遍存在于爬行类,故又称爬行鳞;亦见于鸟类足部、鼠类尾部和穿山甲体表等。来源于表皮的角质层,起保护和保水作用。鸟喙外的角质套亦为角质鳞的变形物。

作用

仔细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绝大多数鱼除了头和鳍,全身都长满了鳞。箱鱼屯用一片片六角形的鳞,把整个身体包起来;棘鱼屯的鳞更特别,它像一根根针刺插在皮肤上。鱼类的鳞片不仅形状不同,大小相差也极悬殊。大海鲢的片直径超过了5厘米,印度河中的鱼巴鱼更大,其鳞宛如人的手掌。相反,像马鲛鱼、金枪鱼等大型鱼类的鳞却很小,与它们的体形很不相称。而鳗鲡的鳞小得肉眼难见,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清它的"尊容"。鱼的每一鳞片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脆薄,是一种骨质的物质;下层柔韧,由交错的纤维组成。

为什么鱼有鳞呢?鱼鳞仅仅是一种装饰品吗?当然不是。鱼类学家认为,鱼鳞是一种多功能的组织。首先,鱼鳞犹如盔甲,能起保护作用。它可以帮助鱼抵抗疾病,使鱼免遭水体中微生物的侵害。对大多数鱼来说,鱼鳞相当于外露的骨骼,有助于鱼维持体形。鱼鳞还有伪装作用:鱼腹部的鳞能反射和折射光线,如果水下有凶猛的鱼游过,当它往上看时,就很难把鱼体和水的闪光分辨开来。大部分鱼类学家认为,鱼鳞能使鱼减少水中的摩擦力。此外,鱼类学家还可以从鱼胃中所发现的鱼鳞,来确定食肉鱼类的生活习性,以及哪些鱼是它们爱吃的食物。鱼鳞也可用来鉴定鱼的年龄、性别和生长速度。

鳞是鱼类皮肤的衍生物,具有保护鱼类身体的功能。可是,由于不同鱼的皮肤结构不同,导致有的鱼有鳞,如鳞鲤、草鱼、鲢鱼等;有的鱼只在身体某一部分皮肤的表层上有鳞,如镜鲤、鲟鱼等;有的鱼鳞非常细,被粘液裹住,一般不易发现,如黄鳝、鳗鲡等;有的鱼的鳞已退化,如革鲤、鲶鱼等。那么,为什么有的鱼有鳞有的鱼没有鳞呢?实际上这是鱼类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后逐渐形成的。其中没鳞的鱼,它们的皮肤上有其他结构来代替鳞所起的作用。如粘液腺极为丰富的鱼,所分泌出的粘液已足够保护鱼长期生存下来,所以就不再有鳞了。其次,人工养殖也会产生无鳞鱼。如革鲤就是人工选择下培育出的一种无鳞鲤鱼,其实它们的祖先是有鳞的。鲤鲡的幼鱼透明无鳞,到体长14厘米~17厘米时才开始长鳞,若要观察它们的鳞,最好挑选体长21厘米以上的成鱼[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