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山旋木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山旋木雀
原圖鏈接

高山旋木雀(学名:Certhia himalayana):体重7-19克,体长128-151毫米。上体黑褐色,羽端具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羽干斑,腰锈棕色,两翅和尾羽淡褐色具黑褐色横斑,眉纹棕白色。颏、喉乳白色。以其腰或下体无棕色、尾多灰色、尾上具明显横斑而易与所有其他旋木雀相区。胸腹部烟黄色,嘴较其它旋木雀显长而下弯。虹膜褐色,嘴褐色,下颚色浅;脚近褐色。

一般栖息于海拔1100-3500米左右的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亦见于高山灌丛间以及冬季可见于500米左右的平原地区。留鸟,部分做季节性的垂直迁移和游荡。多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所吃食物有象甲金花虫锹形甲蠼螋等。分布于中亚至阿富汗北部、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及中国西南部。

簡介

高山旋木雀[1]體大如雀,身長約為我 10厘米,嘴細長而尖,稍彎曲。尾羽堅硬。背部毛羽黃褐色、雜白斑;腹部銀白色。爪銳利,能沿樹幹作螺旋式的攀爬活動,食害蟲,為森林益鳥。额、头顶、枕至背黑褐色,羽端具大小不同的椭圆形灰白色羽干斑,眼光黑色,眉纹棕白色,颊和耳羽黑褐色杂有棕白色。腰锈褐色,尾上覆羽淡棕褐色,尾棕褐色,长而坚硬呈楔形具黑褐色横斑;翅上覆羽与背同色,初级覆羽基部棕色,飞羽淡棕褐色具细的黑褐色横斑和一道棕色带斑,羽端具棕白色点斑。颏、喉乳白色,胸、腹、两胁和尾下覆羽灰棕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乳白色。

  • 虹膜褐色,嘴褐色,下嘴基部乳白色,跗蹠褐色。
  • 大小量度:体重♂8-19克,♀7-12克;体长♂132-151毫米,♀128-143毫米;嘴峰♂17-22毫米,♀15-20毫米;翅♂65-75毫米,♀65-72毫米;尾♂55-70毫米,♀56-68毫米;跗蹠♂15-17毫米,♀15-17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100-3600米的山地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冬季下到山脚和海拔500米左右的平原地带。


生活习性

留鸟,部分做季节性的垂直迁移和游荡。多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有时也成2-3只和小群或与山雀等其他小鸟混群。性活泼,行动敏捷,习性与旋木雀相似,常沿树干做螺旋形攀缘,啄食树木表面和树皮缝隙中的昆虫。一般多在树干下部呈螺旋形沿树干向上攀缘,到树干层有分枝后、或沿粗的分枝继续攀缘1-2个分枝后再转至另一棵树的下部,然后向上攀缘,有时亦见在树冠小枝上攀爬觅食和下到地上啄食。

主要以昆虫为食。昆虫比例占60%-90%以上,所吃食物主要有象甲、金花虫、锹形甲、蠼螋等。尖细的下降音tsiu,有时为一连串下降音,细薄的tsee或上扬的tseet。鸣声为轻快有节奏的颤音。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高山地区延迟到7月。通常营巢于树皮爆裂后在与树干间形成的裂隙,树的其他裂缝和树皮缝隙中。巢由苔藓、枯草、树皮屑等材料构成,内有时垫有兽毛或鸟类羽毛。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4-6枚。卵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4.7-17.6毫米×11.8-12.9毫米,孵卵由雌鸟承担,雄鸟觅食喂雌鸟,孵化期14-15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視訊

四川 高山旋木雀



參考文獻

  1. 高山旋木雀. 每日頭條. 2017-12-26.